唐敏 周琳 陳諾
2024年新春,三個創新領域的新動向給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做了最好的注腳。
1月2日,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正式揭牌。研究院位于上海市楊浦區,毗鄰未來楊浦第一高樓。目前已經選定的方向包括場論、弦論等基本問題,以及超導、量子計算等應用。
1月6日,在量子計算應用領域,中國有了新進展。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搭載72位自主超導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進的可編程、可交付超導量子計算機。
春節期間,多個城市上演千架無人機空中秀,視覺盛宴背后,每架無人機都需要接收精確到納秒的衛星定位信號,這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撐。今年春節,“東數西算”八大樞紐節點平穩運行,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105萬標準機架,相當于千百萬臺服務器同時支撐運行,滿足集中購票、海量快遞物流傳感信息識別、上億人同時傳送祝福信息等的需要。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中國經濟有望走出一條質量更優、動力更充沛的增長路徑。
打開世界“原始創新版圖”,中國在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已經處于世界前列。
2023年上半年,科技部會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專項部署工作,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將數據、模型、算法、算力和人才協作連接在一起,釋放創新活力。
在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通用大模型體系,成為多行業的智能助手;氣象預報大模型“風烏”,突破中期天氣預報10天大關;城市級實景三維大模型“天際”,實現100平方公里城市實景三維建模……底層技術創新正在氣象、電力、能源、辦公等領域全面應用。
天氣預報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算法之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風烏”成為全球首個將預報有效時間突破10天的氣象大模型,產生應用于產業級的氣象預報,讓農民可以更準確地安排種植和收割時間,讓發電企業可以更好地調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設備的運行,優化能源利用。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歐陽萬里說:“利用AI,‘風烏的有效預測期已超過以往最好的物理模型。”
除底層技術創新外,高效整合資源也成為一種新模式。
上海一家傳感器企業在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云平臺上發布了一項國際前沿的技術需求,很快就有六家企業來“揭榜”,最終確定浙江嘉興、江蘇蘇州的兩家企業來攻關。
看似信息對接,實質是長三角一體化這個“科創共同體”,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整合資源,正在成為創新有機體。
此外,強強聯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組團攻關也成為前沿課題。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我國第一代光源,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被稱為二代光源,“上海光源”被稱為三代光源。中國四代光源——“合肥先進光源”正在建設中。
“合肥光源”為“上海光源”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如今“合肥先進光源”又吸引來“上海光源”的科研工作者,多年來,雙方共同承擔了多個“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國家重點專項任務。
各有所長的上海、合肥光源強強聯合后,長三角將成為世界級光子創新中心。
新年伊始,多地積極開展場景創新實踐。
1月,在上海浦東金橋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全球首條5GA車聯網示范路線正式開通。
全空間無人體系、智慧園區、互動游園、新消費結構升級……不久前,一則關于合肥駱崗公園超級場景的征集令在朋友圈刷屏,“將城市公園作為新技術的試驗場,征集一批創新能力強、應用潛力大、標桿效應強、市場前景良好的場景能力解決方案。”合肥市發展改革委場景創新處處長張杰說。
在這個充滿科技感的城市公園,無人車、無人機、AI科普設備、智慧能源管理等新技術、新產品隨處可見。截至目前,這里已落地新技術、新產品超100個,打造具有顯著示范性的應用場景超50個,聯動科創企業超500家。場景創新正在成為合肥創新的新引擎。
中國長期積累的基建紅利正在成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全國來看,目前我國 5G基站數量達到330萬個,占移動基站比例接近1/3,全球領先。
“低空經濟”被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深圳、合肥等多地積極布局場景,助力產業落地。以深圳為例,加快完善低空經濟軟硬件基礎和配套設施,構建低空經濟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四張網”,加速場景應用。2023年,深圳無人機運輸快遞實現日均6000單。
走進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和別處最不同的地方,是這里無論是會議室、辦公室,還是公共空間,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黑板。
“裝修時數學家們提出來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隨處可以有黑板,這樣產生了創意靈感、解題思路,隨時都可以寫下來,也方便第一時間和同行交流討論。”研究院代建方上海楊浦科創集團副總經理蔣曉波說。
研究院目前已有十幾名科研人員全職加盟,在數學物理與幾何,特別是場論和弦論方向,初步建立起較高水平的研究團隊。
在機制上,研究院將積極開展改革探索,在基本建設、經費投入、人才引進、科研服務、財務管理等方面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與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為新型研發機構,不僅機制和考核上更加靈活,支持上也更加全面。“我們將在配套上全方位下功夫,更好地匹配各類資源,給數學家們當好‘后勤部長,做好各類保障。”上海市楊浦區科委主任肖菁說。
為支持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中國穩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為科研人員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
除營造創新思想馳騁空間外,還重點做好破除創新成果轉化堵點工作。
在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的一家工廠車間,一條半自動化的封測中試生產線運行快兩年,正處于設備磨合階段。通過這條生產線,四川產的苧麻被制造成苧麻炭,再生產為商用型的軟包和圓柱形超級電容器,投入市場。
2015年,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維清開啟基于苧麻炭的超級電容器產業化研究。在邁過公斤級別的苧麻炭制備門檻后,楊維清團隊把目標產量瞄向“噸”級別,但投入大、風險高,面臨成果轉化窘境。
西南交通大學推行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團隊打破了窘境。2021年“高比能超級電容器關鍵材料與器件制備工藝系列技術”所涉及的九項職務發明,按照學校和科研團隊3∶7的比例完成知識產權分割確權后,以1388萬元的估值作價入股四川一家科技企業。其中,學校30%的知識產權由該企業出資416.574萬元購買。轉化過程簡單順暢,實現了科技成果從單位所有到單位、個人混合所有轉變。
作為這項改革的2.0版,今年1月29日,四川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動員部署會暨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推進會在成都舉行。四川將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包括完善制度鏈條,加大中試熟化平臺布局建設力度等;擴大科研單位成果轉化自主權,完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如允許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還將進一步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創新活動類型的人才評價體系。
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激發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熱情。
同時,我國還積極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過去都是把科研人員送到國外深造,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來到科學島上‘取經。”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黃晨光表示。
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116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深度參與包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
(摘自《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