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聞
在巴西東南部城鎮拉古納,漁民每年夏天都會涉水走入運河河口水域,并在此撒下漁網,盼著洄游的鯔魚上鉤。然而,河口水質渾濁,鯔魚藏身于此難覓其蹤,漁民可犯了難。但幸好,寬吻海豚會把獵物趕進漁網之中,及時向漁民伸出“援手”。
人與海豚是數代的捕魚老友。威爾遜·桑托斯就是拉古納的漁民,他已經與海豚合作捕魚50年了。他說:“與海豚一起捕魚是很特殊的事情。”桑托斯從15歲開始便對海豚與人類的合作捕魚有所了解。那時,他會帶著咖啡和吃的隨父親一同工作,親眼見證合作捕魚的場景。他補充道:“和海豚一起捕魚能讓我們家賺更多的錢。”畢竟,人們總是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論文顯示,一個來自巴西的科學家團隊發現,海豚同樣能從與人類的合作中受益,并且這些海豚的壽命要長于同一水域的其他海豚。
“人類與野生動物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都很罕見。”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生物學家毛里西奧·坎托說,“一般來說,人類總是從合作中受益的一方,而自然界的其他成員只是被利用的一方,但是拉古納的漁民和海豚互動已經超過150年了。”
非洲東南部的人們會利用蜜?采蜜,美洲的原住民也曾同狼狩獵,很多例子都佐證了人類數千年來一直都在與其他物種合作覓食。與海豚合作捕魚其實并不是巴西的特有現象,實際上,毛里塔尼亞、緬甸、印度等國均有與海豚合作的情況,但巴西的合作捕魚最為出名。
巴西圣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生物學家法比奧·豪爾赫說,當地個體數量約60只的海豚種群自2007年開始便已受到系統性的監測。2017年,研究團隊開始借助全球定位系統、無人機、聲吶系統對魚及海豚進行追蹤監測。
團隊觀察到,海豚在發現獵物時會給漁民一個信號。通常來說,海豚會突然深潛入水中,以此表明它們已經把獵物驅入漁網。坎托表示,在研究期間,86%的成功捕撈都得益于漁民對海豚行為的解讀。事實上,漁民想抓到魚不僅要觀察入微,更要把握收網時機。換句話說,漁民如果撒網過晚或是錯過海豚的信號,可能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除此之外,海豚還會準確把握覓食的時機。研究團隊曾借助水下測聲儀來監測海豚發出的回聲定位聲。捕魚開始時,海豚會提高發出聲音的速率,而在成功收網后,海豚就會捕食那些沒有被網到的鯔魚,或是從漁網內銜走幾條魚。但如果漁民撒網時機出錯,或者無視海豚發出的信號,那么海豚就不會采取行動。“海豚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豪爾赫說,“它們在借漁民的網來給自己覓食。”
漁民對海豚的觀察同樣十分細致,他們同研究人員分享了不少經驗,其中包括海豚和魚類的行為方式,以及如何分辨哪些海豚是他們的得力助手。有的漁民能認出自己“捕魚老友”發出的回聲定位聲。漁民和研究者透露,當海豚“大叫”發出回聲定位聲時,他們用腿就能感覺到這種“嗡嗡”聲。
合作捕魚讓海豚受益匪淺。坎托說,在合作捕魚的情況下,海豚存活至成年的幾率會提高13%。此外,這些海豚會在它們同人類共享的漁區內活動;而其他海豚則會在更大的水域中游弋,且被違規漁網纏住的概率是前者的三倍。
研究小組發現,就像漁民在觀察海豚一樣,海豚也在觀察漁民。這兩個物種都必須正確安排行動時間才能捕魚。人們拿著網等待海豚靠近(大約12至4米),當海豚看到準備好的漁民時,海洋哺乳動物會給出一個提示,通常是深潛,告訴漁民鯔魚就在那里,是時候撒網了。有時,海豚或漁夫都會作出錯誤的反應,都不能釣到魚。然而,科學家們統計得出,在近3000次記錄的捕魚嘗試中,近46%是成功的,海豚和漁民的行為是同步的。
豪爾赫表示,整個合作系統需要人和海豚雙方準確把握對方釋放的信號,正因如此,雙方的合作很容易會分崩離析。這樣一來,拉古納的寬吻海豚或許更像競爭者而非合作伙伴,并且可能會面臨進一步的威脅。他說:“保護漁民與海豚合作的文化傳統不僅是讓二者合作存續的重中之重,更是保護海豚數量的關鍵所在。”
坎托說,合作捕魚雖對人與海豚均有裨益,但合作規模在過去十年間卻不斷萎縮。在巴西南部,鯔魚魚群已經受到過度商業捕撈的影響。漁業資源一旦萎縮,海豚與漁民的合作自然就會減少。監管工業化鯔魚捕撈、打擊非法漁獵可以保證漁業資源的數量。許多漁民正在參與這種行動,桑托斯就是其中一員。此外,對漁民來說,此事關乎當地的驕傲,也是吸引游客的法寶。“與海豚的互動不僅僅會給人們帶去物質財富,”坎托補充道,“保護文化多樣性也能間接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