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機器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端茶倒水、顛勺炒菜、搬運貨物……粗活、細活它都能干,而且還不偷懶、毫無怨言,著實令人感動。
那么,問題來了:機器人是怎么出現的呢?機器人的產生,其實源于人類長期以來的一個愿望:創造出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來代替人類進行各種工作。
“機器人”的命名者:卡雷爾·恰佩克
“機器人”(Robot)一詞來源于捷克語中的“robota”,意指“強迫勞動”或“苦工”。這一詞匯的普及源于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他在其科幻劇本《羅薩姆萬能機器人公司》中首次引入并定義了“機器人”這個詞,用于描述劇中被人工制造出來的、具有智能并能執行各種工作的生物機械體。這部作品標志著“機器人”這一概念在文學和文化中的誕生,盡管劇中的機器人并非現代意義上的智能機器人,但恰佩克的構想激發了人們對未來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探討和追求。
我國最早有記載的機器人來自于《列子》一書,書里面提到在約3000年前,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時候,在遙遠的昆侖山地區遇見奇人偃師。這位偃師曾獻給周穆王一個能歌善舞的機器人。這個歌舞機器人被稱為“木甲藝伶”或“機關人”。據記載,周穆王在看了它的表演后大為震驚,一度懷疑它是活生生的人。但經過仔細檢查和驗證,才確認它是偃師巧奪天工的手工藝品。
今天,我們已經無從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這個故事為我們揭示了古人對人形機器人的早期構想。偃師及其木甲藝伶的故事也被視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個有趣插曲,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對未知世界的積極探索精神。
魯班造“木鳶”,可飛三日而不落
在《墨子》中,記錄過一個與自動飛行器概念相似的古代發明,被稱為“木鳶”。
“木鳶”是由魯班制造的一種木鳥,據記載,它能夠飛上天空,并在空中進行一定時間的飛行。原文是這樣說的:“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從這段文字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公輸班(魯班)用竹子和木頭制作了一只鵲(木鳶),完成后它飛上了天空,并且連續三天沒有落下來。
此外,在《韓非子》中也有關于自動飛行器的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在這個故事中,墨子制造了一只木鳶并進行飛行試驗,結果木鳶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雖然這兩個故事中“木鳶”的飛行時間不同,但都表明,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就已經開始對自動飛行器進行探索和嘗試。
陸地軍用機器人的鼻祖:木牛流馬
還有一個關于陸地軍用機器人的探索。在《三國志》中記載的木牛流馬,有學者認為它可以看作是陸地軍用機器人的鼻祖。木牛流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特殊運輸工具,被認為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主要用于解決軍隊在崎嶇山地運輸糧草的難題。
木牛和流馬是兩種運輸工具。木牛,形象近似于牛,今天我們推斷:它可能是某種木制的、能夠承載大量貨物并能在崎嶇山路上行走的機械裝置。
流馬,是另一種設計,它可能具有更高的機動性或者更適合水上運輸的特點。兩者都可以節省人力,提高運輸效率。
關于木牛流馬的具體形態、構造及工作原理,歷史文獻記載得并不詳細,且相關的技術已經失傳,現在無法確切地知道它的具體制作方法。現代學者根據流傳下來的相關記載,結合古代工程技術水平,推測它們可能是簡易的杠桿系統,也有人認為是改良的獨輪車或四輪車,還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依靠滑輪、杠桿等簡單機械原理制成的巧妙裝置。
雖然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神秘色彩,但木牛流馬作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在其他文明中,也有關于早期機器人的傳說和記錄。例如,在古希臘神話里,赫菲斯托斯被描述為技藝高超的鐵匠,能夠制造出神奇的工具和機器,他制造了守衛克里特島的米諾斯迷宮的青銅巨人塔洛斯,能夠自主行動并執行任務。另外,阿基米德也發明了一些簡單的機械裝置,如水泵和投石機等,他雖然沒有直接探索機器人技術,但他在機械和自動化方面的貢獻為后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達·芬奇為后世留下“奇思妙想”
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達·芬奇也對機器人的設計進行了探索。一方面,達·芬奇在機械工程領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他的設計手稿中包含了多個自動化機械裝置,這些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現代機器人的前身。另一方面,達·芬奇還設計了能夠獨立揮動手臂、坐起、點頭甚至擺動腿部的機械裝置“自動騎士”,盡管沒有實際證據表明這款機器人是否被建造出來,但設計圖顯示它由復雜的齒輪和連桿機構構成,能夠模擬人體的動作,由此可見達·芬奇對機器人的探索充滿了前瞻性。
純機械時代的巔峰:寫作、畫畫、彈琴樣樣行
在18世紀70年代,瑞士鐘表匠皮埃爾與他的孩子們制造了著名的早期寫字機器人——“作家”。這款機器人是極為精密的機械裝置,由純機械部件組成,能夠通過復雜的內部機械傳動系統模仿人類寫字的動作。它能用手指握住筆,并在紙上按照預定軌跡精確移動,最多能寫出40個字符。時至今日,“作家”依然保存完好,存放在博物館中,成為瑞士乃至全世界機械工程和自動控制技術歷史上的寶貴遺產。“作家”高度復雜的機械結構和遠超時代的創新思維,為后世的機器人技術發展提供了靈感和啟示。據考證,皮埃爾還制造了其他兩款著名的自動玩偶,分別是“畫家”和“鋼琴家”。這三款作品代表了當時機械技藝的巔峰,展現了人類在自動機械領域的卓越創造力和早期對于人工智能概念的探索。
以上這些都是早期的人們對于機器人的探索,還不是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智能機器人。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對“智能”的探索又如何推動了機器人的發展呢?同學們可以先進行思考,我們下期再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