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椿暉
摘 要:明大同鎮長城是明朝時期的重要軍事防御工程,其位于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大同鎮長城所轄七十二城堡是明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文章通過分析城墻結構、防御設施、建筑材料、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內容,揭示明大同鎮長城及其所轄七十二邊塞古城堡的建造特征,闡述明長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長城;大同;明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06
0 前言
大同鎮長城是明代時期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的重要軍事堡壘,其中的七十二邊塞古城堡更是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些古城堡的建造始于明朝中期,歷時近200年,分布在明長城沿線的大同鎮地區,是明朝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同鎮長城的七十二邊塞古城堡在明朝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些古城堡不僅是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而且是明朝政府管理和控制北方邊境的重要軍事據點。這些古城堡的建筑結構獨特,具有很高的軍事防御能力,同時也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元素,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①。
1 明代大同鎮長城七十二邊塞古城堡概述
大同鎮長城的七十二邊塞古城堡是中國明朝時期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遺產。通過研究和保護這些古城堡,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國歷史和文化,讓這些寶貴文化遺產在人類文化的交流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1.1 明長城
明長城是中國長城中最“長”的長城,其修建始于明朝中期,歷時近200年。明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長城,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8851.8千米,沿線共分為九大軍事管轄區,即“九邊重鎮”。明長城在大同境內從北到南主要有三道,即“大邊”長城、“二邊”長城、內長城(外長城分為“大邊”長城、“二邊”長城)。
第一道是“大邊”長城,從天鎮縣的新平堡鎮的平遠頭村起,沿天鎮、陽高、新榮區、左云縣的北部邊界而行,進入右玉縣。這道長城也是今天的晉蒙分界線。
第二道是“二邊”長城,從新榮區的弘賜堡處起,沿鎮虜堡、鎮河堡、破魯堡村進入左云縣,左云縣管家堡鄉黑土口村會合,兩條長城之間,形成一個封閉區域。
第三道是內長城,這道長城在明代時也稱山西鎮長城,它西起老營堡的丫角山(在偏關縣),沿寧武、雁門、平型關到達河北,再與北京延慶八達嶺長城相接。這道長城現在在大同的部分,主要有渾源、靈丘、廣靈等地段的長城。
大同自古就是三晉屏障、京西門戶,萬里長城貫穿東西,是大同的一個顯著標識。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跨度大。開建時間早,分布地域廣,歷經戰國、秦漢、北魏、北齊、明朝,有上千年的歷史;橫貫東西,內外相連,遺存遍布各縣區,境內共有內外長城493千米;是一座天然的長城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長城之鄉”。二是形態美。大同境內的長城,不同于磚石長城結構,基本上都是黃土夯筑,平地起墻,倚山造臺,山墻一色,渾然一體。三是要素全。作為九邊重鎮,內外長城穿越大同,沿線烽、燧、關、城、堡、衛、皂等星羅棋布,擁有最為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明長城遺存較為完整,現存明長城墻體214段,長349.19千米,其中:外長城258.46千米,內長城90.73千米。城關堡120座、敵臺632座、烽火臺749座、馬面66座,相關遺存10處②。
1.2 七十二邊塞古城堡
城堡的創設時間,衛所和地方城市要早于堡城,前后形成兩個明顯的階段:一些重要的軍事城池如大同鎮城、朔州城等在明洪武初年已建成,其余衛所和地方城池大都在弘治之前創設;而堡城的創設直至嘉靖年間才得以開展。從嘉靖十八年延續到萬歷九年,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嘉靖朝中期和晚期兩次集中修建高潮:一是嘉靖十八年到嘉靖二十七年間,有33座堡城得到建造;二是嘉靖三十七年到嘉靖四十五年間,有15座新的堡城出現。城堡的創設時間反映出與邊防戰事和防御需要的密切關系,早期只有衛所體系說明當時大同鎮的軍事防御壓力相對較小,而后期堡城的創設對應當時日益惡化的邊防態勢和逐漸收縮的防御邊界。明大同鎮所轄的七十二座邊塞古城堡按照地理位置自西向東可概括為“四道九路”。即分守冀北道、大同左衛道、分巡冀北道、陽和道。這四條防御之道又分別設立了各自管轄的分路,具體簡述如下。
大同鎮分守冀北道:明朝時期在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境內設立了分守冀北道的軍事防守。一個“守”字,足以看出這道防線的重要作用,包括井坪路和西路。井坪路包括今天的應縣、懷仁市、山陰縣、馬邑(今朔州市北)、井坪(今朔州平魯區)、鳳凰鎮、西安堡、滅胡堡、乃河堡、將軍會堡。西路包括今天的敗胡堡、迎恩堡、阻胡堡。
大同鎮左衛道:明朝時期在今天的大同市左云縣境內設立了大同左衛道軍事防守。包括三路:威遠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在今天朔州市右玉縣境內,分別是威遠村(威遠城)、威胡堡、威平堡、云石堡、祁家河堡。北西路主要在今天的左云縣境內,分別是保安堡、云西堡、滅虜堡、威虜堡、寧虜堡;新榮區涉及了拒門堡、助馬堡、破虜堡;北中路還包括了今天云岡石窟山頂上的和云岡石窟景區的云岡堡(兩個)。中路主要在今天的右玉縣和左云縣境內,即油坊(右衛城)、云陽堡、破胡堡、牛心堡、黃土堡、馬堡、紅土堡、殺胡堡、殘胡堡、馬營河堡、鐵山堡、左云縣(白羊古城)、三屯堡。
大同鎮分巡冀北道:明朝時期在今天的陽高縣分成兩個方向,向西從今天新榮區最東邊與陽高縣交界的元墩村開始,一直到新榮區的西北部;向南到了今天河北省境內的蔚縣、淶源縣和大同市靈丘縣,可謂范圍之廣,責任之重大。包括北東路和不屬路兩路邊防重地。北東路自東向西主要包括今天陽高縣、新榮區境內的鎮邊堡、鎮川堡、鎮羌堡、得勝堡、弘賜堡、拒墻堡、鎮虜堡、鎮河堡。不屬路包括今天河北省的淶源縣(廣昌城)、蔚縣(蔚州城)、大同市的靈丘縣(靈丘城)、廣靈縣(廣靈城)、渾源縣(渾源州城)、聚樂鄉(聚落城)、平城區(大同鎮城)、高山鎮(高山城)、王家莊村(王家莊堡)、許堡村(許家莊堡)。
大同鎮陽和道:明朝時期在今天的陽高縣和天鎮縣設立了新平路和東路,這兩路歸陽和道管轄。其中新平路包括平遠堡、新平堡、保平堡、樺門堡四堡,這四堡均屬大同市東北方,是晉冀蒙的交界。東路主要包括天鎮縣(天成城)、陽高縣(陽和城)、永嘉堡、瓦窯口堡、鎮寧堡、鎮口堡、鎮門堡、守口堡、靖虜堡③。
七十二邊塞古城堡中部分地理位置前哨,“寇入,兵力不相救,此山西轉運必經之路,宜于適中置所筑城,以通警急”。這是大同鎮極難防御之地,因此沿著明長城設置了七城十七堡,即今天的平城區(大同鎮城)、天鎮縣(天成城)、平魯區(平虜城)、威遠村(威遠城)、油坊(右衛城)、平魯區(井坪城)、高山鎮(高山城)、助馬堡、新平堡、得勝堡、平遠堡、保平堡、鎮羌堡、弘賜堡、破虜堡、滅虜堡、威虜堡、寧虜堡、殺胡堡、云石堡、威平堡、威胡堡、乃河堡、迎恩堡。再往南防御相對容易,包括今天的大同市左云縣(左衛城)、陽高縣(陽和城)、鳳凰鎮(朔州城)、永嘉堡、靖虜堡、鎮邊堡、鎮川堡、鎮虜堡、鎮河堡、牛心堡。再往南便是緩沖之地,包括今天靈丘縣(靈丘城)、朔州市北(馬邑城)、應縣(應州城)、懷仁市(懷仁城)、廣靈縣(廣靈城)、渾源縣(渾源城)等。在這些邊塞軍堡中屬于前沿陣地的還有新平堡、樺門堡等面積較小的軍堡,雖然它們的面積小,但是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大同鎮東部不可或缺的軍堡設置。
2 大同鎮長城及其所轄七十二城堡的建造特征分析
2.1 城墻結構
明大同鎮長城的城墻結構堅固,設計合理。城墻結構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采用了多種建筑材料和構筑方式。在一些地段,長城的城墻采用磚石結構,而另外一些地段則是使用土夯筑。這些材料的選擇和運用都是基于實際的地理和防御需求的。城墻的高度和厚度都非常可觀,一般高度在三到四米之間,厚度則在五到六米之間。這樣的城墻尺寸不僅能提供足夠的防御能力,也能夠給守城的士兵提供足夠的掩護。同時,城墻的高度和厚度也決定了長城的堅固程度,使其能夠承受大規模的攻擊和破壞。
在城墻的設計上,還考慮了各種防御設施的設立。例如,城墻上有瞭望臺,可以讓守城士兵隨時觀察敵情,及時做出反應。另外,還有射擊孔等防御工事,方便守城士兵進行射擊,給敵人造成殺傷。這些防御設施不僅增強了長城的防御能力,而且提高了守城士兵的作戰效率。此外,明大同鎮長城還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長城沿線分布著眾多古戰場、古關隘、古村落等遺址,見證了中國古代戰爭的歷史和民族融合的過程。大同鎮長城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觀念。通過研究和傳承長城文化,我們可以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2 防御設施
明大同鎮長城的防御設施豐富多樣,這些設施的設計和建造不僅充滿了智慧,同時也充分考慮了實戰需要。以下是其中的幾種主要防御設施:①烽火臺。烽火臺是一種重要的報警設施,它們散布在長城沿線,一旦發現敵情,守衛就可以立即點燃烽火,向后方傳遞信息。這種信息傳遞系統非常快速,能夠在短時間內將預警信息傳遞到城堡和后方。②壕溝與陷阱。這些設施是用來進一步增強長城的防御能力。深深的壕溝和高高的陷阱可以困住敵人,減緩他們的進攻速度。同時,陷阱的設置還能對敵人造成傷害,讓他們在進攻過程中付出代價。③城堡防御設施。城堡作為長城防御體系的核心,內部也設置了許多防御措施。例如,城堡周圍有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可以阻止敵人輕易接近。同時,城堡的城墻經過精心設計和加固,更加堅固耐用,能夠抵御敵人的攻擊。
2.3 建筑材料
明大同鎮長城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磚石,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建筑材料。相比之下,土和木材等材料在某些地段也被使用,但并不常見。磚石材料是一種理想的建筑材料,因為它不僅容易加工和制造,而且還有很強的耐久性和防風雨侵蝕能力。這意味著長城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有相對較少的維護和修復工作。在建造過程中,人們非常注重建筑材料的運用與當地環境的融合。他們會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和特點,使城墻看起來就像自然的一部分,增加了其隱蔽性。例如,在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帶,城墻會順著山勢而建,使敵人難以攀爬和攻擊。同時,長城的建筑風格也與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密切相關,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審美觀念。
2.4 地理分布
首先,長城的選址非常精妙,其沿線地勢險要,成了天然的防線。蜿蜒的長城依山而建,穿過河流和草原,利用地形地貌的優勢,達到易守難攻的效果。同時,長城沿線的自然環境也給守城的士兵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生存條件。其次,七十二邊塞古城堡的分布也經過了精心策劃。這些城堡不僅作為軍事據點,為守城士兵提供住宿和補給,而且是居民點和商業中心。城堡內部的設施完備,包括糧倉、馬廄、武器庫等各類軍事和生活設施,能夠滿足長期的軍事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城堡之間距離適中,既便于守城士兵快速支援,又方便信息傳遞,使整個防御體系更加緊密和高效。此外,明大同鎮長城及其城堡的地理分布還充分考慮了與明朝內地交通線的連接。長城沿線設置了許多關隘和通道,與內地的河流、道路等交通線相連,使明朝軍隊可以快速調動兵力,有效應對來自內陸的威脅。
3 明代大同鎮長城及其七十二邊塞古城堡的歷史意義
3.1 防御外敵入侵
在明朝時期,中國面臨著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這些游牧民族經常騎著馬匹,穿越長城,進行掠奪和侵略。為了應對這種威脅,明朝采取了積極的防御措施。他們開始修筑長城,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體系。
大同鎮是明朝的一個重要邊鎮,也是長城線上的一段重要防線。在這里,明朝修建了堅固的長城和一系列的城堡和關隘。這些防御工事不僅阻礙了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且還成了明朝軍隊對敵作戰的重要據點。同時,明朝還利用長城上的烽火臺和信息傳遞系統,及時發現和抵御游牧民族的進攻。除長城這個物理屏障之外,明朝還通過積極的經濟和文化手段來鞏固邊防。他們通過發展邊境貿易,增加與北方民族的聯系和了解,從而減少了沖突的可能性。此外,明朝還通過文化傳播和外交手段,樹立了自身的形象和影響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動機④。
3.2 促進民族融合
明長城作為明朝時期的重要軍事防御工事,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思想,還體現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尤其是“隆慶和議”后,中國正北方在很長一段時期沒有了戰亂的紛擾,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人民互通有無,互換著生活必需品、生產必需品,明朝北部呈現出各民族祥和的繁榮景象,大同鎮七十二邊塞古城堡便是最好的見證。因此,明長城和它的城堡成了一種象征,象征著中國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和融合,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⑤。
明代大同鎮長城的修建和大同鎮的設置,在“九邊重鎮”中發揮著平定中原北部的重要作用,離不開大大小小七十二邊塞古城堡的規劃與設立,它們是明代軍事的縮影和明代政治的晴雨表。明朝在北方邊境線上修建長城,設立大同鎮,又因地制宜、因戰事所需設置七十二邊塞古城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防御明朝北部免受侵擾,而且承擔著明朝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重任,如“萬里茶道”便是從今天福建的武夷山一路向北途經山西的大同鎮再經新榮區長城上的得勝口到達中俄邊境的商貿口岸恰克圖,是一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3.3 促進文化認同
長城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標,不僅僅是一段城墻,更是一個文化符號。它的修建與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因素緊密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大同鎮長城作為明代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具備這樣的文化內涵。
大同鎮長城的修建始于明朝成化年間,歷經數個朝代的修繕和擴建,逐漸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這段長城不僅在軍事上起到了防御外敵入侵的作用,同時,它也體現了明朝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大同鎮長城的修建反映了明朝對于中華文化的重視。明朝時期,文化繁榮,儒家思想成了社會的主流思想。大同鎮長城作為明朝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修建不僅體現了明朝的軍事實力和國家意志,更體現了明朝對儒家思想中“和”的追求。明朝在加強軍事防御的同時,也注重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強調和平、團結、統一的價值觀念。大同鎮長城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長城沿線,分布著眾多古戰場、古關隘、古村落等遺址,這些遺址記錄了中國古代戰爭的歷史,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長城不僅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和傳承者。
4 結束語
總之,本文通過對大同長城及大同鎮七十二邊塞古城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作為中國古代長城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大同長城及古城堡獨特的建筑工藝和在古代軍事防御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成為人類共同的智慧和創造力的代表。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對于探討文化交流和互動具有重要價值。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大同鎮七十二邊塞古城堡其中一鎮、一城,如高山鎮、右衛鎮、左云城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作用和影響,以及其在現代社會的保護和傳承。此外,也將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大同鎮其他歷史文化遺產。
注釋
①武慧明.大同鎮明長城地區聚落體系建設與演變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3.
②尚佳佳.大同明代守口堡長城保護研究[J].文物世界,2019(2):31-34,22.
③趙璟.文化自信視域下云岡石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文化學刊,2022(9):38-41.
④鄭文芳.大同市長城山林場森林資源保護實踐與探索[J].中國林業產業,2022(9):74-75.
⑤涂劍波,鄭艷玲.文化遺產旅游對大同市城市品牌形象的影響[J].全國流通經濟,2022(14):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