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相信老師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一天下來,雖然沒做什么重體力活,但就是非常累,不想說話,沒力氣,脾氣一點就爆。其實,這些都是教師情緒勞動超負荷的表現。
“情緒勞動”是什么?情緒勞動是美國社會學教授霍赫希爾德基首次提出的。它是指人在工作時展現某種特定情緒以達到其所在職位工作目標的勞動形式,是與“智力勞動”“體力勞動”并列的勞動類型。
情緒勞動,要求教師通過引導或壓抑自我情感來維持外在的某種情緒,以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由于對真實自我的壓抑,教師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自我異化、情緒失調等問題。
比如,當你心情低落的時候輪到你上課,你就必須調整自己進入課堂狀態,假裝什么也沒發生;當你疲憊不堪時,有學生來向你請教問題,你就必須耐著性子幫他講解清楚;當你身體不適時,家長來電詢問孩子情況,你就必須耐心和家長對話交流,并在腦海里想好具體如何回答才能讓家長滿意。
當然,做到上述這些事情,對于教師來說是必備的職業素養,但長期的高強度情緒勞動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消耗,我們不能將其忽視。“情緒勞動”過度會導致情緒疲勞、幸福感降低、工作倦怠甚至離職、影響教學效果。
陷入消極狀態,如何積極調整?
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勞動。當感到情緒過勞被壓倒時,請不要與自己的“情緒小孩”對抗,要允許自己開放地面對與感受真實的他,確定他的情緒狀態、種類與強度;并與他對話,記錄他的來源以及自己的內在需求,接納他的存在。
讓情緒得到合理宣泄。意識到自己陷入消極狀態,教師就要積極開拓多元化的情緒調節策略。比如:通過運動和傾訴給身體和情緒一個釋放和排遣的出口;使用“深層表演”的情緒勞動策略,對事件進行積極賦義,調整內在認知,使情感達到內外一致,給自己內心一個自洽的選擇。當發現自己難以解決時,積極主動尋求專業咨詢也是好辦法。
工作之余,多做讓自己情緒飽滿的事情。當教師在工作中陷入消極狀態時,請暫停反芻,去做一些能夠使自己產生個人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情緒的事情,為自己增加心理能量。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使情緒的消耗過程與補充過程同時進行,提高工作與生活的復原力。
提供自我同情。請對自己仁慈和寬恕一些,尤其是在無法完美處理事情時,請練習對自己的耐心和理解,給自己一個充滿支持的聲音。不苛責自己,客觀看待對自我的消極評價;給自己寫一封鼓勵信,對自己說一些積極的肯定言語;接受和支持改變。
獲取同行支持。社會資源的支持也可以彌補情緒資源的損耗。積極與同行溝通,進行情感吐露;參與同輩支持小組,互相分享和交流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有效經驗,進一步減輕同事人際間的情緒勞動損耗;還可以去尋求專業發展的同行支持,增加自身持續進取的動力與積極性,也就更可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去面對挑戰與壓力。
作為實現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教師的情緒勞動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重視、被賦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