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潔 田德新



摘 要:本研究在有限效果論指導下,探討重慶渝中區民國建筑的折中式風格及其傳播現狀,剖析現存問題,給出解決路徑。研究發現,民國建筑及其風格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外存在傳播持效性短、大眾了解不深入、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總結出原因有兩點:一、宣傳效果達到峰值時沒有及時轉化受眾,造成觀眾流失;二、受眾對信息媒介的選擇自主性增強,相關部門并未給出對應舉措。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建議建立“視頻創作者孵化基地”和發展博物館5D技術兩項措施。
關鍵詞:有限效果理論;民國建筑;文化傳播;中介因素論;折中主義建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0
0 引言
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自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以來,大量西方建筑師和留學歸來的華人將新古典主義帶到重慶,此后,折中主義風格在重慶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展現該風格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其中代表建筑有:李耀庭公館、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員會舊址等。這些建筑不僅在當時扮演著聯絡處、大使館和銀行等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今天,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旅事業和考古方面上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目前,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文脈對現代空間設計的借鑒意義、文物保護和修繕舉措方面,且主要以南京民國建筑為主,針對重慶民國建筑的傳播研究相對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有限效果論指導下,探討重慶渝中區民國建筑的折中式風格及其傳播現狀、存在的問題、問題原因和解決路徑。本文的研究發現有助于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重慶民國建筑有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重慶民國建筑的傳播與重慶文旅事業的發展、騰飛。
1 民國折中主義建筑的定義與內涵
折中主義建筑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折中主義建筑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在設計過程中,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在中國,則體現為與傳統中式建筑相結合,將斗拱、飛檐等中式元素融入西式建筑風格框架內。
民國建筑領域學者馮琳在《南京民國建筑的新民族形式》提出,南京民國建筑經歷的兩種新民族形式中,第二式比第一式更受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影響②。茹存光在《初探民國建筑之“傳統復興”式建筑》中進一步認為,在眾多中西結合的民國建筑里,有的能將不同建筑風格完美結合,有的卻因為近代建筑新材料的不合理改造被遺忘,甚至遭到破壞③。這類問題引人深思,要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建筑呢?對此,王獻、王曉炎和田朝陽在《園林設計的折中主義現象之反思》提出要正確看待折中主義對園林建筑的影響,園林建筑的發展需要借鑒古今中外的先進思想,保持開放、包容的胸懷④。學者李麗田在《西方折中主義建筑風格的歷史價值》提出,人類創物史上,折中主義作為必不可少的一環和縮影,是從傳統到未來建筑的緩沖地帶⑤。劉敬東、欒世紅、高巖、劉健在《歷史的情結—論折中主義建筑美學思想》中把建筑看作是過去和現代相結合的產物,過去的建筑風格并不會直接消失,而是隱藏在新風格里⑥。自此,折中主義風格建筑的保護和發展展現出了充分必要性。
2 有限效果論對民國建筑傳播的指導
以拉扎斯菲爾德、卡茲、羅杰斯和克拉帕為代表的傳播學者于20世紀40年代在《人民的選擇》⑦一書首次提出“有限效果論”,這是推翻早期“皮下注射理論”或“魔彈論”的最早理論。主要觀點包括:①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是有限的;②受眾間存在著諸如種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性別等差異,他們會依據自己的需要、態度和價值觀對媒介內容進行選擇和解釋;③傳播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受眾也非被動、孤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與社會網絡中的其他人發生聯系,并相互影響。這一理論拓寬了人們對中西方文化傳播的認知,更深層次地探究西方建筑風格在中國傳播的本質。
學者遲曉明、李一行和陳曉一在《“魔彈論”對“被時代”現象的另角度解釋》提出,如今“被時代”的出現是因為受到“魔彈論”的左右,它并沒有真正地從我們的社會消失,而以新的形式影響著我們的社會⑧。楊若飛在文章《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中節目元素的媒介效果研究》提出,我們應該清晰認識到媒介產品、受眾和媒介效果之間緊密相連、和諧統一的關系,應積極利用三者間循環關系中的相互作用力⑨。由此可見,以上三者的關系需要我們密切關注,除了要注意具有“強效果”的媒介產品,還要注意具有很強的自主性的受眾群體。本文與前人研究有共同之處,有限效果論的前兩方面在本文都有所體現。
3 折中式建筑傳播現狀與效果研究
本次研究對105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此次統計的是18到25歲的青年學生。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主,針對問題三“在你所有的旅游經歷中,游覽、參觀民國建筑的次數多嗎?”,有62人表示經常參觀民國建筑,約占比59%(圖1);有12人完全不了解民國建筑出現在中國的原因。就建筑外觀而言,相比于民國建筑,傳統中式建筑更受年輕人喜歡,有66人,約占比63%,民國建筑外觀的受歡迎人數不到1/3(圖2)。由此可見,傳播媒介對18~25歲年輕人影響最大,參觀建筑時,外觀是年輕人的首要關注點,而非文化內涵。除此之外,盡管已有流媒體和紙質媒體作為承載,但由于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有限,導致大眾對文化的認識不深入,甚至產生誤導。基于問卷,作者提出以下問題:①為何大眾更鐘情于中式傳統建筑?②南京民國建筑宣傳對重慶民國建筑有哪些借鑒作用?③如何保持傳播的持效性?
3.1 折中式風格建筑傳播現狀及原因闡釋
首先,傳統建筑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建筑特征,譬如,原始社會有干闌式建筑,奴隸社會有庭院式夯土建筑,封建社會有高臺建筑。從傳統建筑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建筑設計思想和技術正在不斷走向成熟,在隋唐達到昌盛。民國建筑思想開始與國際接軌,這促使折中主義風格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是中國近代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承接點。以上建筑中,就受歡迎程度而言,傳統中式建筑更勝一籌,因為它在大眾視野中出現率高,國內影視作品常以封建社會為故事背景,以中式傳統建筑為故事框架,而民國折中主義風格的建筑,大眾對其了解不深、歷史短,認為它是任意拼接和混搭。
其次,南京、重慶先后作為民國時期的首都和陪都,同屬長江流域,具有類似的地理環境⑩。但是在KOL主要聚集地抖音搜索“重慶民國建筑”,按照“綜合排序”點擊排名最高的視頻,可以發現:截至2023年4月4日,點贊量為3261,評論數為876,轉發量為3842;同一時間段,搜索“南京民國建筑”,點贊量為2.5w,評論數為1879,轉發量為6861。在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搜索重慶民國建筑,相關結果達27400000個;搜索“南京民國建筑”,相關結果達32600000個。不僅如此,根據CiteSpace 6.1.R2 Basic提供的圖表數據(圖3)可知,通過左右調整threshold按鍵可知,紅色字體越大且時間出現越早,說明該詞條與所研究問題相關性越大(圖4)。若將threshold向小調至29時,出現關聯程度排第三的關鍵詞是“南京”。在CiteSpace中,中心性(centrality)是分析關鍵詞重要程度的一個關鍵指標。若中心性超過0.1的節點,則說明該節點在研究中較為重要且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表1中,中心性超過0.1的依次是“民國建筑”“民國時期”“南京”三個關鍵詞。因此,在民國建筑研究領域,南京的民國建筑更受學界關注。
深析南京民國建筑研究更為領先的原因,可以發現,南京通過KOL借助短視頻宣傳民國建筑的體系更加成熟,類型更加豐富,被廣大人群視為主要信息渠道。這些KOL通過人群中活躍,再通過廣泛響應的人群,進一步宣傳信息,將信息再次加載于受眾腦海中,影響受眾的決策。雖然重慶已經開始使用自媒體宣傳民國建筑,但是傳播方式單一。根據《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21年度部門決算情況說明》,重慶2021年較年初預算數增加817.85萬元,增長43.3%。其中川陜片區(城口縣)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規劃編制及全市革命的數額為50萬元,戴笠舊居及軍統辦公樓舊址修繕工程的數額為92.1萬元。由此可見,重慶政府在修繕和維護文物和民國建筑上投入大,但媒體報道少,沒有達到有效傳播,進而無法取得想要的商業和文化價值。
3.2 折中式風格建筑傳播解決路徑
因此,可以建立“視頻創作者孵化基地”,通過政府支持、企業投資,與時下大熱民國題材電影聯名,如《無問西東》《驢得水》等,吸引大眾注意,隨后引入單元小故事講述歷史故事。這種基地為有夢想的年輕人提供創業平臺,幫助團隊擺脫人員招募的困難。例如,韓國在重慶留下了光復軍總司令部重要建筑,通過榮獲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影片獎、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影片獎的抗日電影《暗殺》的民國服飾和建筑,促進當代韓國青年在國內尋根。除此電影本身,藝人的后續采訪,也是關鍵意見領袖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
卡茲在《個人影響》的中介因素論認為,大眾傳播對受眾的影響受到中介因素的制約,包括:受眾是否回避某些媒介或內容(因為受眾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一旦回避,就很難產生效果);受眾是否對訊息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感興趣(不同的語言呈現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受眾是否與意見領袖采取相同的立場和態度k。前兩點在本次問卷中有所體現,作者發現,大眾對民國建筑外觀感興趣程度不高;民國建筑的宣傳媒介種類少;語言表達不豐富,沒有持效性。對此,作者認為,民國建筑可以在重慶5D城市的基礎上發展博物館5D技術,因為博物館作為文化藝術品的物質載體,“學術權威”高,可信服度高。通過采用數字光影技術,給觀眾感官沉浸式體驗。大眾可以舉行各種趣味活動,如穿旗袍、中山裝游古街等,在游覽路線上穿梭體驗古代、民國與現代三個不同年代的美,展現中華國粹的魅力。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5D數字光影技術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5D展覽館,寓教于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也不乏趣味性,它將展覽展示、沉浸式虛擬體驗、歷史景觀再現融為一體,是一座可以深度“探索”的“活”的博物館l。
4 結語
本文使用了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探討重慶渝中區民國建筑的折中式風格及其傳播現狀與問題、解決路徑。本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研究重慶民國時期折中式建筑的傳播現狀,通過比較CiteSpace中的數據發現,專家學者對民國建筑的研究以南京居多,而對其他地區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南京KOL成熟的宣傳體系對重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中國折中式建筑及其風格作為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整體的傳播手段本身就面臨傳播持效性短、大眾了解不深、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再觀重慶,想要解決傳播的問題,就應該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基礎上做出因地制宜的調整。因此作者提出建立“視頻創作者孵化基地”和發展博物館5D技術兩項措施,為重慶的民國建筑文化傳播方法提供具體可行的路徑。但由于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決算最新資料停留在2021年,對本次研究造成一些限制,日后作者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搜集相關情報的能力。本次研究在效果有限論的指導下,讓作者更進一步了解受眾面對文化傳播體現的強自主性,并全面地認識了民國建筑的演變和重慶陪都歷史,對民國建筑傳播探討得更加全面,并希望這次研究能促進大眾對民國建筑觀念的轉變和理念的更新,為重慶渝中區民國建筑的研究添磚加瓦。
注釋
①侯幫興,姜子煒.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EB/OL].(2022-10-25)[2024-01-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wfr=spider&for=pc.
②馮琳.南京民國建筑的新民族形式[J].美術觀察,2019(12):72-73.
③茹存光.初探民國建筑之“傳統復興”式建筑[J].蘭臺世界,2013(1):117-119.
④王獻,王曉炎,田朝陽.園林設計的折中主義現象之反思[J].中國園林,2017(11):76-80.
⑤李麗田.西方折中主義建筑風格的歷史價值[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33-36.
⑥劉敬東,欒世紅,高巖,等.歷史的情結:論折中主義建筑美學思想[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6-18.
⑦伯納德·貝雷爾森,黑茲爾·高德特,保羅·拉扎斯菲爾德.人民的選擇:選民如何在總統選戰中做決定(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60.
⑧遲曉明,李一行,陳曉一.“魔彈論”對“被時代”現象的另角度解釋[J].新聞愛好者,2010(12):13-14.
⑨楊若飛.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中節目元素的媒介效果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
⑩周榮蜀,舒鶯.民國時期南京、武漢、重慶三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建筑個性的比較分析(下)[J].重慶建筑,2013(8):55-58.
k卡茲,拉扎斯菲爾德.人際影響:個人在大眾傳播中的作用[M].張寧,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92-301.
l張蒞坤,田甜.構建博物館數字沉浸式展覽的研究與實踐:以“運河上的舟楫”展覽為例[J].中國博物館,2022(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