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銘
浙江省縉云中學高一(3)班

攜手各大IP(互聯網界的“IP”可以理解為所有成名文化創意作品的統稱),盲盒消費席卷了大江南北,“割”盡了全世界的“韭菜”。看似機制簡單的盲盒,何來如此魅力?拋開其所聯名的文化形象的連鎖影響,那令人著迷的魔力源自它的“確定”。
在盲盒的機制中,隱藏款(最稀有的款式)出現的概率是確定的;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付款時的數字是確定的,買到的商品是隨機的。在拆開包裝之前,消費者不知道其中有怎樣的驚喜——這便會帶來刺激感。但是盲盒的這種隨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隨機。盲盒之“盲”,并非真盲。
不同的人在購買盲盒時的心態是大不相同的。
普通玩家以“玩玩”的心態購買盲盒,實在買不到心儀的商品也無所謂,只是嘆一句:“運氣太差。”運氣有差的時候,想必也有好的時候了。有人買而不得,錢打了水漂;有人出手即中,運氣爆棚。“幸運兒”是盲盒的受益者,他們以所謂“低”的成本獲得了想要的款式。與之相對的,則是以較高成本購買盲盒的人,這些“真愛粉”們持續購買,只為得到一個隱藏款,或是集齊全套產品換來艷羨的眼光。想要拿到自己想要的款式,要么有運氣,要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簡而言之,盲盒對待消費者,算不上公平。不公平體現在運氣之差異與“財富”之差異上,后者并非指財力的差別,而是指“愿意為此付出的成本”之不同。這也許會成為某種“證明”,一些人要么借此來炫富,要么以此來標榜自己是某個文化形象的“真愛粉”。
有差異,一定會有競爭;有競爭,難免帶來攀比。這并非把攀比之根源推到盲盒上。“瘋狂的盲盒”不過是攀比之風下的一種表現形式。曾經風靡小學的“奧特曼卡”,一包十元、幾十元不等,與那些真正昂貴的玩具、周邊產品比起來實在算不上什么。但學生們為了拿到某個奧特曼角色的卡,一包接一包地購買,動輒花費幾百上千——這并非危言聳聽。好不容易得到了心儀的卡,可不得炫耀一下嗎?但炫耀完了呢?角色卡只是躺在某個盒子里積灰。說到底,不就是一張卡嗎?無非是消費主義的精美包裝下收割財富的利器罷了。當然,真正喜歡,或者是有收藏愛好的人例外。
無論如何,盲盒都只是一種商品,其出現的弊病都是商品的通病,無非是表現形式有些許不同。不同之處在于其商品的未知神秘性帶來的新鮮感、刺激感。在拆袋時“刺啦”一聲獲得的即時快樂,得到自己心儀商品時的滿心歡喜,都是不可否認的。與傳統商品相比,盲盒提供了很強的情緒價值。可反觀其帶來的成癮性,它真的是我們應該推崇的消費形式嗎?

點心,適當吃可以怡情,可是過度地吃,吃得上癮,隨之而來的就是肥胖與各種疾病。盲盒消費亦然。
人們為何樂此不疲地追求著不確定性?若市場需要這種“隨機”,為何不呈現徹底的“隨機”?
首先,這種不確定性,實際上提高了商品的價值,使新產品不會“爛大街”,提高了產品附加的炫耀價值與收藏價值。其次,有“選擇困難癥”,即未抱有明確購買目標的消費者可以便捷地做出選擇。這不確定性下的確定,則是為了保護消費者,避免過度溢價。這也是盲盒與賭博最本質的不同。
當一些人開始尋求確定性所帶來的安全感時,“考公”“上岸”“有穩定的工作”逐漸成為目標。盲盒作為成本更小的冒險,可以給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幾分神秘的不確定性。作為一款商品,它像一塊擲入潭水中的石頭,在我們平靜的生活中泛起圈圈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