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美霞,申 健,高英莉
(菏澤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山東 菏澤 274000)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水污染逐漸加劇。近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如食品生產廢水、煤礦廢水、造紙廢水等。據相關資料統計,2022 年,中國污水排放總量約為616.62 億m3。其中,農副食品生產排放的廢水占據較大比例,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一方面,食品生產中的廢水及有機物質會排入自然界,影響水質,進而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食品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添加劑、色素等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威脅人體健康。因此,對食品廠的廢水處理加以研究,尤為重要。相關研究表明,在食品廠污染的水源中,存在多種病原類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有些是致病菌,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1]。
大量的有機物質存在于各種水體,尤其在污染水體中含量更高,這樣就為各種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營養。因此,污染水成為微生物生長的肥沃土壤。此外,人類、動物的排泄物污染也是微生物的一個主要來源。水體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部分不是來自水體內部,多是受到外界環境污染而產生的,特別是在受到排泄物污染之后,就會產生致病微生物。一般來說,水中常見的致病性細菌有志賀氏菌、沙門氏菌等。然而,在對水的指標控制中,尤其在衛生指標上,要想逐一檢測水體中各種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一般采用比較有代表性的菌群來對其進行檢測、控制及分析,以觀察水體是否受到污染[2]、是否存在腸道病原微生物,以評價水質,從而保障水體的衛生安全。
當前,國際上在檢測水質受糞便污染程度時,一般會通過檢測其大腸桿菌數量,判斷水體的污染程度。我國水質控制也采用國際上的做法,以大腸菌群作為指示菌,國標GB 5749—2022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明確規定,在生活飲用水中不應檢出大腸桿菌[3]。
除此之外,在部分情況下,水體是否受到糞便等污染物污染,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指標來衡量,即水體中的細菌總數。一般來說,取合適的水樣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培養,48 h 后觀察計數,此結果稱為細菌總數。目前,世界各國對于控制飲用水的衛生質量,既可以采用大腸菌群等指標衡量,也可以采用細菌總數這個指標[4]來控制水體質量。國標GB 5749—202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生活飲用水的細菌總數不得檢出,菌落總數不超過100 CFU·mL-1或者100 MPN·mL-1[3]。
目前,我國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明確規定了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的限量指標,并將其作為水體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的指標。基于此,本研究對某食品廠排放的污水進行了為期1 個月的微生物跟蹤檢測,了解其污染程度,從而探究廢水污染的現狀,以期為污水處理和廢水再利用提供參考。
分別取某食品廠的原水和排出的污水為水樣,采取每周三取樣1 次的檢測方式,連續跟蹤檢測1 個月。
1.2.1 細菌檢測方法
①細菌總數的測定按照相關標準進行[4-5],先進行營養瓊脂培養基的制備,然后將刻度吸管、培養皿、試管以及培養基等置于121 ℃、大標準氣壓下,滅菌30 min。實驗前,用消毒劑或者臭氧消毒潔凈區,消毒結束0.5 h 以上方可進入潔凈區。②操作過程:將水樣分別制成1 ∶10、1 ∶100、1 ∶1 000 3 個梯度,將3個梯度水樣分別取樣1 mL,移至無菌的平皿中,每個梯度均做2 個平行樣。待營養瓊脂培養基冷卻至50 ℃時,在平皿中傾注約20 mL 水樣,輕微晃動,使樣品和培養基充分混勻,待培養基冷卻凝固后,將培養皿置于恒溫培養箱中,并將其溫度設置為37 ℃,倒置培養,24 h 后觀察生長情況,進行平皿菌落計數。③計算結果時,要乘以稀釋倍數,得出最終結果。
1.2.2 大腸菌群檢測方法
在國家標準中,糞便污染的程度是用大腸菌群來衡量的。一般來說,需氧及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在37 ℃條件下生長,其能使乳糖進行發酵,產酸產氣發生在24 h 以內,此類菌群稱為總大腸菌群。水樣中總大腸菌群數含量的高低,不僅可以反映糞便污染水的情況,而且可以間接說明水體中是否存在腸道致病菌[6]。
水中的大腸菌群檢驗一般采取多管發酵法和濾膜法來進行,本實驗采用多管發酵法,檢驗步驟分為初發酵試驗、平板分離和復發酵試驗,主要操作過程如下。①將樣品制成3 個稀釋梯度,每個梯度各取1 mL,采用乳糖蛋白胨培養液對水樣進行培養,培養條件為37 ℃、24 h,觀察有無產酸產氣情況,有產酸產氣出現的管為陽性。②將其培養物接種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上,觀察菌落特征,并進行革蘭氏染色和顯微鏡鑒別。③將可疑菌落接種于乳糖蛋白胨培養液,進行復發酵試驗,并檢索MPN 表計算大腸菌群總數[7]。
由表1 可知,在1 個月的追蹤檢測中,原水中細菌總數約為26 CFU·mL-1,廢水中細菌總數約為19 550 CFU/100 mL,與普通的原水相比,廢水的細菌污染水平高出3 個數量級,說明該食品廠排放的污水污染程度比較嚴重。因此,在下一步的污水排放中,要采取相關措施,以降低廢水的污染程度[8]。
表1 細菌檢測結果表
由表2 可知,原水的大腸菌群數約為0 MPN/100 mL,廢水約為3 MPN/100 mL。廢水和原水相比,污染程度大大提高,這說明廢水嚴重受到了糞便的污染。在下一步的污水排放整改中,要采取措施對廢水進行處理,減少污水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9]。
表2 大腸菌群檢測結果表
本次實驗主要對某食品廠排放的廢水進行了1 個月的調查跟蹤研究,通過相關的檢測分析發現,細菌總數平均達195 500 CFU/100 mL,總大腸菌群約為3 MPN/100 mL,充分說明該廠排放的污水已經嚴重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一旦廢水流到地下水當中,被人類飲用后,就會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廢水的排放與處理。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本次調查僅檢測了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未對其中的致病菌進行調查研究。未來,筆者將對該廠廢水的致病菌進行跟蹤檢驗,以期出具新的研究報告。此外,在下一步的調查研究中,筆者將針對廢水中有關的理化指標,如pH、電導率、TOC、COD 以及重金屬等進行追蹤檢測,以綜合分析廢水的污染情況,從而更好地指導廢水的處理和再利用工作。
目前,防止廢水微生物污染的方法有很多,如反滲透法、吸附法及超濾膜法等[10-15]。每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勢與劣勢,不同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處理過程。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研究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廢水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入,研究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廢水處理和再利用工作將會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