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燕 李娜 劉丹陽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拉薩 850000
長期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瞄準“四件大事”“四個確保”,聚力“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大力建設邊境沿線發展帶,推動邊境縣域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邊境地區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研究邊境產業發展對于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共同富裕意義重大。但囿于西藏邊境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及資源稟賦差異,產業發展往往受到較大限制,且邊境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探究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對于促進邊境縣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推動西藏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具有重要作用。
產業高質量發展廣受學界關注,現有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測度研究。Thomas[1]認為經濟增長質量包括經濟增速、生態環境、福利分配、政府治理以及風險抵抗等。Barro[2]則認為經濟增長質量不僅是簡單的經濟增長,還包含一系列的外在因素,比如社會環境、福利待遇、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制度等。Qi[3]從規模、績效、結構和協調4個維度對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通過構建指標評價體系,從增長規模、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等方面,對經濟發展質量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路徑建議[4-6]此類文獻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產業研究較少,雖可能涵括了產業規模等,但少有深入和全面的探究。二是聚焦于某個具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關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業領域,如辛國斌[7]以制造業為研究對象提出依靠政策提高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主要通過補短板、優化創新生態、擴大開放以及產業融合等。尚會永等[8]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顧曉焱[9]認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當從制度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等路徑推進轉型。此外,關于農業與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也是研究的重點。何紅光等[10]從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經濟增長、農業可持續性、農村社會發展水平4 個維度測度農業經濟高質量。鐘鈺[11]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表現在農業生產、高質量的農業產品、先進高效的農業生產、完備的農業經營體系以及良好的競爭力。姜長云[12]認為服務業發展主要體現在有效適應、創造和引領市場需求。王瑞峰等[13]通過構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指標體系,研究發現規模相對于效率和效益更加重要;楊浩昌等[14]考察智能制造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并探究了科技創新產生的中介效應;魏和清等[15]通過構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分析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障礙及制約因素。此類文獻單獨研究某一產業高質量發展情況,為具體產業研究提供范本,但其無法體現一地域產業發展整體水平,難以涵蓋產業發展質量的全部內容。三是邊境縣域產業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產業問題分析。如許琳琳和嚴卿[16]研究了云南邊境縣域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和面臨困境,認為其存在產業鏈不健全、主體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韋盛章等[17]研究廣西邊境縣域肉羊產業發展面臨的品種改良滯后等主要問題。此類研究大多基于具體案例分析,具有較強的地域特殊性。
上述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發,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大部分研究的視角集中于單個產業或發達城市,少有針對邊境縣域的整體產業發展水平的研究。西藏邊境縣域地理位置特殊,以農牧業生產為主,有必要針對西藏邊境縣域的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水平測度,了解發展現狀,探究影響因素,明晰政策建議。
1940年,科林·克拉克(C.G.Clark)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人民收入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漸由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勞動力最終會呈現“第一次產業勞動力減少,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的勞動力將增加”的局面。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三大產業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變化。同時,農業在GDP與勞動力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工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上升。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與庫茲涅茨法則:產業結構演進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勞動力減少,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增加,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上升。
1950 年,法國經濟學家佩魯首次提出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主要強調:國家的平衡發展是理想狀態,在現實中很難實現。經濟增長往往是從一個或數個較為發達的增長極逐漸向其他較為落后的部門或地區進行傳遞。因此,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選擇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空間作為增長極,來帶動整體區域的經濟發展。此外,他認為增長極能夠推動產業規模較大較快發展,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
20 世紀80 年代,產業集群理論被麥克爾·波特提出。該理論主要強調:當一群互相合作關聯的企業、供應商,以及相關產業、制度、協會集聚在某特定區域的特別領域中時,會形成有效的良性市場競爭,使得區域內的企業能夠共享專業化的公共設施、市場環境以及外部經濟,大大降低信息和物流成本,實現區域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
本研究將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作為研究對象,選取2005-2020 年21 個西藏邊境縣域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相關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西藏統計年鑒》以及統計局等,缺失的原始數據采用插值法修正補齊。
基于西藏邊境縣域產業發展的特點、相關研究及政策文件,借鑒Qi[3]、師博和任保平[4]以及何紅光[10]等對經濟、產業和農業等相關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及西藏邊境大多以農牧業為主的現實,從效率提升、結構優化、要素質量和增長動力4 個維度構建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使用10個相關指標對其進行解釋,具體指標體系及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測算Tabl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calculation of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in border counties in Xizang
效率提升指勞動和資本生產效率的提升,是對邊境縣域產業生產效率的具體衡量,選取勞動的生產率、資本的生產率對效率提升作進一步解釋;結構優化是從宏觀角度檢驗邊境縣域產業發展的現實結構狀況,是對邊境產業結構現狀的具體描繪,選取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對結構優化作進一步解釋;要素質量是對產業發展的相關要素發展的現實檢驗,選取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發展、農林牧漁業人力資源、農林牧漁業發展3 個三級指標作進一步解釋。究其原因,選擇農林牧漁業是由于西藏邊境縣域城鎮化水平低、第二、三產業發展不完備,農林牧漁業是邊境發展的產業稟賦;增長動力是對邊境縣域產業發展的相關動力進行衡量,選取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支比、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固定資本投資比、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4個三級指標作進一步解釋。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已被運用于方案決策、因素分析和綜合評價等領域[18]。在因素分析方面,王沖[19]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高校科技人才流動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范琪[20]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影響山區公路線形的因素。褚志成[21]采用改進的灰色關聯度分析模型研究多年凍土邊坡穩定性影響因素的敏感程度。灰色關聯分析法得到了廣泛運用,但存在一些缺點:一是關聯度值的特征被均值掩蓋;二是局部點關聯度值有決定總體灰色關聯度的傾向[22]。因此,為體現各灰色關聯度值的特點,需要賦予每個指標一定的權重。在權重的賦予上,若采用AHP 法、G1 法、G2 法等主觀賦權方法,評價結果不夠科學客觀[23]。基于此,很多學者將灰色關聯度分析和熵權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如崔曰新[24]等將熵權法和灰色關聯度法相結合進行羌活飲片質量多指標綜合評價研究。南鈺[25]等運用熵權-灰色關聯法對配電網可靠性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郭婧[26]等認為將灰色關聯度法和熵權法結合運用,可以得出更為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綜上所述,熵權-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彌補了灰色關聯度在權重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得出更加科學、客觀、全面的結果。故本文基于嵌入熵權的灰色關聯模型對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提高結果的科學性,為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2.4.1 熵權法綜合評價。熵值法是根據觀測數據的信息熵特性,測算出各指標的離散度,然后根據離散度對各評估指標進行客觀賦值,具體運算步驟見式(1)~(7):
為避免量綱影響,分別通過式(1)和式(2)對正、負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假設t 個觀測年度,m 個省市,共有n 個指標,那么每個隨機變量的原始值為Xijk(i=1,···,t;j=1,···,m;k=1,···,n),Yijk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則標準化過程為:
對正指標:
對負指標:
對標準化后的Yijk在該指標中所占的比重Pijk進行測算:
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
計算各指標的差異系數:
計算各指標的權重:
計算西藏邊境縣域21 縣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2.4.2 灰色關聯度。灰色關聯度分析是一種通過各指標的樣本數據考察行為因子序列的幾何接近程度來判斷各指標因素間關聯的密切程度、大小及次序的分析方法。如果曲線越接近,則比較序列和參考序列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反之,曲線越遠離,則關聯程度越低。
(1)確定分析序列:
參考序列:通過熵權法計算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分,具體用數字表示如下:
比較序列: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用字母表示如下:
其中,k=1,2,3,…,n,n 表示年份;i=1,2,3…,m,m 表示比較序列的個數。
(2)無量綱化變量序列:
(3)灰色綜合關聯度的計算:
首先,將無量綱化后的參考序列X0(k)和各比較序列Xi(k)進行差值運算,絕對差序列為:
接著,計算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的關聯系數εi(k)。
其中,σ ∈{0,}1 為分辨系數,一般取σ=0.5。miniminkPi(k)稱為兩級最小值,即表示當i不變時,在不同k值中挑選最小值,后在k不變時,在不同i中挑選最小的Pi(k)值。maximaxkPi(k)含義與兩級最小值相反。
為將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的關聯系數εi(k)集中為一個值,用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描述不同序列因素之間的相對變化情況,即
(4)全系統灰色關聯度的計算:
依據熵權法確定的熵權值,按照Δi=,計算出全系統護色關聯度,即熵權-灰色關聯度,其中。
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西藏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個指標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indicator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Xizang border industries
利用熵值法賦權,計算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4 項二級指標下10 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得到指標層權重,測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層熵值和權重值Table 3 Entropy value and weight value of the index of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in Xizang border counties
3.2.1 整體發展演變特征。運用熵值法測度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總體水平及各維度發展水平,結果具體如圖1 所示。整體來看,2007—2020 年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緩慢上升態勢。在指標體系的四個維度方面,增長動力整體處于上升態勢;效率提升整體保持平穩態勢;結構優化和要素質量總體呈降低態勢。可見,2007—2020年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效率提升與增長動力兩個維度。

圖1 2007—2020西藏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及各維度發展水平的演變趨勢Figure 1 Evolution tre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Xizang border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dimension from 2007 to 2020
時間演變特征:(1)2007—2010 年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穩定增長態勢,評分由0.081增長至0.105。從四個二級指標來看,主要得益于增長動力的提升。(2)2010—2012 年產業高質量水平出現小幅度下架。究其原因在于效率提升和增長動力的下降所導致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下降。(3)2012 低谷過后,從2012—2019 年,產業高質量水平逐年上升,達到最高得分0.191,主要體現在增長動力和效率提升的較大幅度上升,從而影響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大幅上升。同時,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和資本的利用效率逐漸提升也是促進產業高質量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4)2020年,西藏邊境縣域高質量發展水平從0.191 降至0.162,原因在于結構優化、要素質量、效率提升和增長動力同時下降,這可能是由于疫情帶來的沖擊。
3.2.2 區域發展演變特征。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對邊境各地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探究,具體如表4所示。總體來說:從均值來看,2005—2020 年四地市(日喀則市、林芝市、山南市、阿里市)中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最高的是林芝市,其次是阿里地區,再次是日喀則市、山南市。從年增長率來看,除林芝市以外,日喀則市、山南市、阿里地區的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水平均有略有下降。

表4 高質量發展水平各維度分地市變動情況Table 4 Changes in each dimens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by city
區域演變特征:(1)日喀則市在2005—2019 年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態勢且2020年有所下降,整體發展水平低于林芝市和阿里地區。從指標各個維度分析,效率提升和增長動力呈現上升態勢,結構優化和要素質量呈現下降態勢。究其原因,日喀則市2005—2015 年財政收入總量持續攀升,由1.5 億元增長為15.7 億元,且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和動力支撐。同時,日喀則市產業結構仍以農牧業為主,第二產業生產規模小主要依賴于民族手工業,第二、三產業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27],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等要素以及產業結構仍待進一步優化;(2)林芝市在2005—2020 年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直線上升,發展水平在2008—2011 年略低于阿里地區,2012—2020 年則處于領先地位。從指標的各個維度分析,增長動力大幅提升,其他指標略有下滑。究其原因,林芝市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低海拔的區位優勢和集公路鐵路航空一體的交通便達性,吸引了大量投資,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旅游資源帶動當地消費,使其增長動力煥發活力;(3)山南市在2005—2020 年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趨于平穩且略有下降,2005—2014年高于日喀則市,2014—2019年均處于落后地位。從指標的各個維度來看,四個維度的指標得分均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效率降低和動力不足,勞動力和資本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歷史悠久的民族手工業受到現代生活沖擊而市場萎靡,山南邊境縣域的勞動和資本生產效率下降,投資和消費也隨之降低[28];(4)阿里地區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波動上升的態勢且2020年有所下降,其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高于日喀則市和山南市。從指標的各個維度來看,四個維度的指標得分均有所下滑,主要是效率的降低。究其原因,阿里邊境地廣人稀,水電路訊網等基礎配套設施不穩定影響產業發展的穩定性和效率提升[29]。總體而言,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是動態且多維度的,各地市由于其資源稟賦等差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和影響因素也有所不同。各地市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演變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2005—2020 西藏各地市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趨勢變化圖Figure 2 Trend of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in border counties of cities in Xizang from 2005 to 2020
依據得到的無量綱化后的數據,利用式(7)求的關聯系數,以產業發展下的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增長動力、要素質量為例,算得關聯系數εi(k)如下所示。
后用平均值的方式求得灰色綜合關聯度γi。具體結果如表5 所示。從整體來看,各指標關聯度在0.6975~0.9072 之間,未表現出明顯的可循規律,但關聯度均在0.6 以上,相對較強。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在此期間影響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排名依次為:結構優化(0.8445)、要素質量(0.8374)、增長動力(0.8113)、效率提升(0.8071)。要素質量和結構優化排名靠前,說明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關注的是要素質量和結構優化,需要持續推進要素質量提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表5 灰色關聯度Table 5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最后將各指標的熵權值和對應的灰色綜合關聯度相乘,得到各影響因素的份額和排序,具體見表6。

表6 全系統灰色關聯度中各影響因素份額的排序Table 6 Ranking of the share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system-wid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按照二級指標的全系統灰色關聯度等于該二級指標下各三級指標的平均值的方式,計算出各二級指標的關聯度。其中,結構優化(0.8445)>要素質量(0.8374)>增長動力(0.8113)>效率提升(0.8071)。雖然各二級指標全系統灰色關聯度大小不一,但總體來說,全系統灰色關聯度Di=0.8251,超過0.8 閾值,達到較強的關聯度和依賴性,說明選取的指標都對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影響,都應該作為影響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因此,可以說影響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由效率提升、結構優化、要素質量、增長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3.4.1 模型設定。為進一步考察影響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構建如下模型:
通過豪斯曼(Hausman)檢驗判斷該模型適用于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經檢驗可知P=0.0014<0.01 拒絕原假設,同時,F 檢驗也進一步加強了豪斯曼檢驗的結果,具體如表7 所示。故使用固定效應模型。

表7 F檢驗與Hausman檢驗結果Table 7 F-test and Hausman test results
即構建如下固定效應模型:
其中,i 代表各省市;t 代表年份;HQit為i 縣t 年的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Xit 為解釋變量,包括效率提升(XT)、結構優化(YH)、要素質量(ZL)和增長動力(DL);μi為行業固定效應,λt為時間固定效應,α0表示常數項,εit為隨機擾動項。為減少方差對結果的影響及保持數據的穩定性,對所有變量進行取對數以及上下1%的縮尾處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表8所示。

表8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Table 8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3.4.2 回歸結果。西藏邊境因其復雜的時空場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本研究聚焦邊境產業發展,在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的基礎上,從效率提升、結構優化、要素質量和增長動力四個方面,對影響西藏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剖析。
本研究利用2005—2020 年西藏邊境21 個縣域的面板數據,首先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模型(1)所示,并列出隨機效應的估計結果如模型2。隨后通過剔除變量進行回歸。結果均使用stata16.0軟件進行分析,具體見表9。

表9 回歸結果Table 9 Regression Results
模型結果顯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效率提升、結構優化、要素質量和增長動力4個指標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均顯著為正。
(1)效率提升(XT)對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一方面,勞動生產效率提升對產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得益于西藏農業機械化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具體來看:第一,農業機械化發展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2020 年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其中,青稞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7%.第二,邊境縣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勞動力與產業有機銜接提供平臺,通過提高技術效率提升經營績效和土地利用率。崗巴縣雪村水草豐美養羊專業合作社自2019 年成立后推動羊群養殖規模擴大,已從3700 只羊發展到5600 只羊,為產業發展的效率提升提供組織支撐和活力支持。另一方面,資本生產效率提升對產業發展具有正向影響,得益于資本偏向型的技術進步。具體來看:西藏邊境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而農業部門偏屬于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能提高資本要素效率,由此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促進作用,進而推動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2)結構優化(YH)對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具體來看,隨著西藏邊境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其產業分工不斷細化,產業發展模式及產業組織不斷創新,資本、勞動力和技術流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行業,帶動了一批知識技術含量高、物質資源消耗少、生態環境友好、成長潛力大的邊境產業的發展,從而帶來了新優勢和新動能,進而促進了產業高質量發展。(3)要素質量(ZL)對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包括物質和勞動力數量上的增加。一方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越好,越能夠充分利用邊境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推動當地經濟增長,進而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發展動能。另一方面,人力資源也是要素質量的組成部分。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西藏21 個邊境縣人口總量為45.4 萬,人口密度為1.2 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日喀則定結縣平均每100 平方公里377 人,最低的阿里地區日土縣平均每100 平方公里14 人,人口總量少而分散,缺少人流、物流和商品流,不利于沿邊地區的產業發展。但其權重較低,影響相對較小。可見,要素質量整體上對邊境產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4)增長動力(DL)對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隨著邊境縣域的消費增長和投資擴大,居民消費力提升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大消費市場,邊境基礎建設優化推動邊境產業互聯互通,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以拉林鐵路為例,其自2003 年投資開建,2021 年開通運營,截至2023 年6月已累計運輸貨物41.91 萬噸,為拉薩與林芝的產品互通提供了有效渠道。總體來看,效率提升、結構優化、要素質量以及增長動力都是影響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效率提升和增長動力兩個因素。
2005—2020年,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整體呈穩步上升態勢,并受疫情的沖擊的影響較大。(1)從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各維度上看,西藏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增長動力和效率提升,結構優化和要素質量對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2)從區域層面來看,高質量發展水平最高的是林芝市、其次是阿里地區、日喀則市,最后是山南市,且各個地市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因素不同;(3)從關聯度來看,影響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排名依次為:結構優化、要素質量、增長動力、效率提升,說明邊境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重點關注要素質量和結構優化。(4)從影響因素上看,實證分析得出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增長動力、要素質量對產業高質量水平影響顯著為正。
第一,提升產品轉化率,催生新業態。堅持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追求產業生產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提升產品加工轉化率,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結合邊境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特”的產業新格局,提高產品價值增值率;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效益,推進邊境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二,推進邊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持者,良好的基礎設施可以作為地區生產因素中的“潤滑劑”和“催化劑,有效地促進邊境地區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加快基礎設施與公共事業,建立健全完整、有效、實用、環保和安全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第三,強化人口及人力資源支撐。實施特別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邊境人口集中,吸引人才前往邊境安居創業,鞏固邊境縣域高質量發展人力資源基礎;結合邊境地區的環境承載力,調整產業結構,鼓勵人口到邊境重點城鎮就業和居住,實現邊境縣域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積極引導農民從農村搬向城鎮轉移,引導艱苦、偏遠、高寒縣域農牧民相對集中居住,改善抵邊自然村人居環境,引導邊民抵邊居住。
第四,充分挖掘特色資源潛力。西藏邊境縣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獨特的民族歷史文化,如何對資源稟賦進行充分開發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激發要素活力,轉化為發展動力;依據邊境城鎮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總體布局,綜合資源優勢、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立足不同區域發展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邊境縣域特色產業,形成“生態+”“旅游+”“邊貿+”“特色+”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推動邊境縣域產業發展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