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青措姆 尹君,3
1.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拉薩 850000;2.拉薩青藏高原科學研究中心,拉薩 850000;3.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拉薩 850000
西藏自治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刻理解把握科考戰略意義和科學價值,全力以赴服務好、配合好、參與好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要求:積極參與科考,加強氣候變化、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系統碳匯等研究。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嚴金海要求: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各級領導同志多次與科考專家共商成果應用,多次赴高海拔地區協調科考工作,多次邀請科考院士專家出席自治區重大活動。
充分發揮“央地協同、全區協作、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和“自治區-市(地)-縣(區)-鄉(鎮)-村(居)”五級聯動機制,完善應急保障、區域審批、資料收集、入戶調查、樣品采集等野外考察關鍵環節服務支撐體系,實現對科考隊的“一對一”服務和全程跟蹤協調,不斷提高科考工作整體水平。
各市(地)、各區直部門立足高站位、展現強擔當。拉薩市不斷健全完善科考協調保障機制,協調解決科考隊儀器設備運輸及后勤保障;日喀則市提供道路通行、科考采樣等服務,解決珠峰科考等標志性科考活動電力、通訊需求;山南市強化科考安全,開展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安全教育引導;林芝市投入專職人員,協助保障科考重要會議、重大活動;昌都市從前期準備、中期參與、后期反饋等階段加強調度,精準對接座談、入戶訪談、實地調研等需求;那曲市制定工作方案,從對接、提醒、應急、成果收集、科普等方面,嚴格落實服務保障工作;阿里地區充分保障野外采樣,協調解決油料、住宿、通勤等需求。邊防總隊、科技廳、林草局、自然資源廳、體育局等堅持“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提供行政審批保障;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交通運輸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旅游發展廳、氣象局、統計局、檔案館、拉薩海關等堅持“主動配合、全程服務”,協助開展部門訪談調研和關鍵數據資料獲取;氣象局、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應急廳等全年發布災害預警信息700余期,支撐科考防范災害,特別是基于精細研判的氣象服務有力保障了珠峰科考、卓奧友峰科考、希夏邦馬峰科考。
2023 年度科考活動覆蓋全區74 個縣區,覆蓋全年365 天,全區總計服務保障了3967 人次參加的356項科考活動,包括8批次25名外籍專家參加的國際聯合科考;356 支科考隊在藏累計工作1.91 萬天。科考啟動以來已累計服務保障了超過1.4 萬人次參加的1283 項科考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23 年度,全區各級各部門為各科考隊提供各類經濟社會資料和數據超過2.53 萬套,協助開展問卷調查2500 余份,組織座談訪談76 次,協調進入各級各類保護區203 次,支撐各科考隊在全區74 個縣區采集環境、生物、地礦等樣品超過5.04萬份,獲取影像資料超過3100 GB。
2023 年,結合高原科技人才隊伍培養需求,西藏進一步統籌協調西藏大學、西藏農牧學院、自治區農科院等11個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派骨干力量和優秀青年科研人員667 人次,獨立自主完成科考野外考察任務92 項、參加48 項,參與科考的人次較2022 年(462人次)、2021年(212人次)和2020年(124人次)均實現大幅度增加。科考啟動以來,西藏已有1595人次的科研人員參與了330余項野外考察任務。
西藏各參與單位將科考任務與本單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部門職責等有機結合,堅持“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堅持科考任務帶隊伍,堅持科考實踐鍛煉隊伍。區內單位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已累計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考研究論文196 篇、參與合作論文24 篇,編寫《藏東南森林生態系統與植物資源》《西藏色季拉山夜蛾圖鑒》等專著17 部,構建《近30 年西藏典型冰川和湖泊面積變化矢量數據集》《西藏一江兩河區、藏東南、川西藏東橫斷山區作物生產數據集》等科考數據集22 套,編撰《西藏邊境地區安全威脅及對策報告》等科學報告55 份,申請獲得專利或軟件著作權25項。
圍繞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等任務方向,西藏各科考參與單位很好地完成了野外考察和科學研究任務,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順利實施貢獻了西藏力量。西藏大學科考團隊參加珠峰科考,參與完成珠峰大氣本底站設計與建設;西藏民族大學科考團隊評估邊境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西藏農牧學院科考團隊發現并發表昆蟲新屬1屬、新物種14種、中國新紀錄屬3屬、中國新紀錄種10種、大陸新紀錄種2種、西藏新紀錄種132種;自治區農科院科考團隊在全區10 個縣累計示范青稞、小麥、油菜等農作物新品種(系)33.89 萬畝;自治區氣象局科考團隊建立川藏鐵路沿線高原天氣預報分析與模式同化數據平臺,為暴雨、暴雪、雷電等災害預報預警提供支撐;自治區疾控中心科考團隊建立多尺度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情與環境數據集,形成鼠疫監測及風險評估技術和預警體系;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科考團隊首次確認一處至今3000 至4000 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首次發現秦漢時期墓葬遺存;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科考團隊完成長江源、雅江源、怒江源生態環境質量專項調查監測;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科考團隊科學評價2022年度西藏降水總量、水資源總量及構成和分布情況;自治區水利電力規劃勘測設計院科考團隊初步完成藏南典型冰湖調查;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科考團隊摸清拉薩河流域入侵植物種類和分布情況,共計入侵植物14科41屬47種,提出入侵防治管理措施;自治區地勘局科考團隊厘定南羌塘兩期重要的成巖成礦事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晚始新世古地貌格局。
依托第二次青藏科考階段性成果,圍繞西藏“四個創建”重點任務,尤其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科技創新需求,西藏持續推進“留得下、用得上”的科考創新平臺建設。科考建設運行的唐古拉山冰凍圈、珠峰特殊大氣過程、墨脫大氣水分循環、察隅季風通道多圈層變化等16 個野外站已納入西藏野外科學觀測體系建設,依托科考成果推動了高寒植被生態安全、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雅江流域生態安全、新污染物控制與生態安全、衛星遙感與應用等5 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建設。
拉薩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治理地球系統科考平臺選取廓瓊崗日冰川、麥地卡濕地、堆龍曲、茶巴朗等典型流域,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集成超過3000 個數據集,總數據量達41 TB。林芝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與工程安全研究中心現場參與林芝“117”雪崩救援和災后綜合防范監測體系建設。那曲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野外站建立2 個試驗示范區,重點突破退化天然草地恢復、人工草地復壯、鄉土草種選育、鼠害和毒草治理等技術。納木錯高寒湖泊與環境野外站對大氣、冰川、湖泊、凍土、植被開展全方位科學監測研究。墨脫大氣水分循環野外站建立9個標準化的多源實測氣象數據集。唐古拉山冰凍圈與環境野外站參與西藏冰川保護條例(草案)編制。雅魯藏布大峽谷水循環野外站開展泥沙和流域侵蝕產輸沙等水循環要素科學觀測,揭示雅江河流輸沙量的氣候變化響應。雅魯藏布江中游自然資源野外站查明雅江中游土地沙漠化分布特征及變化歸因。科考升級完善雅江冰崩堵江災害和中尼邊境冰湖潰決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災害智能化監測預警能力,為支撐防災減災和人民生命安全貢獻科考力量。
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和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行動指南,在西藏自治區和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狠抓落實、協力攻堅的共同努力下,科考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系統研究的科學方向,錨定資源環境、災害風險、綠色發展的問題導向,取得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推得開、有影響”的重要階段性科考成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充分運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與研究成果”要求,貫徹落實王君正書記、嚴金海主席有關指示精神,自治區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各成員單位持續努力推進科考成果應用轉化。
一是依靠科考專家強化決策咨詢。由科考院士和專家形成的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色林錯湖水外溢對策、國家公園群建設等決策咨詢報告累計40 余份,為西藏防災減災工程治理、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區域綠色發展途徑等提供智庫支撐。專家遴選推薦冰凍圈、地表參數、植被功能等標志性科考數據集197個。
二是依托科考成果推進重大項目實施。部分科考成果已在西藏生態文明高地、國土空間規劃、水安全保障等20余個專項規劃中得到體現和應用,并有力支撐了西藏碳達峰碳中和、雅江河谷應急保護治理、典型災害風險防控等30 余項重大工作部署。基于科考成果和科學認識,冰川冰湖本底調查、災害普查、風險監測預警,拉薩河防沙治沙,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重要江河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公園群建設論證、草原生態修復、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科技重大專項等工作陸續啟動實施。
三是融合科考任務服務地方發展。區內外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員努力融合科學考察與地方發展需求,推動科考工作在服務地方發展方面走深走實。在拉薩,調查并培育古光核桃苗木24 萬株,在南北山綠化工程中點播7.5 萬畝、2.5 萬斤。在日喀則,通過萬畝“藏青2000”新品種示范,助推西藏青稞良種更換,帶動青稞產業發展,助力農牧民增產增收。在山南,闡明貢嘎國際機場周邊沙害治理機理,建議采取工程技術措施,將季節性變化沙源轉變為永久性沙源。在林芝,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拯救和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巨柏擴繁,封育面積1393 公頃,建設人工種苗繁育試驗基地90畝。在昌都,對瀾滄江流域各水源點進行實地踏勘,科學劃定瀾滄江流域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6 個。在那曲,推進極地高原物種保護庫建設,研發退化草地修復治理技術、草地生態資產核算等支撐草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在阿里,闡明草地碳收支,構建高寒地區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助力阿里完成首筆碳匯交易。
四是服務群眾深化科普宣傳。邀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姚檀棟、陳發虎、黃建平、丁林、朱彤、樸世龍等院士專家出席第三屆“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等自治區重大活動,宣傳推廣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擴大科考社會影響力。為滿足人民群眾科普需要,通過圖文展板(32 幅)、實物標本(104 件)、科學報告(66本)、影像資料(4條)等,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第二次青藏科考階段性成果展活動,萬余名觀眾參觀。組織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等81家科考單位有關專家105人次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一線,開展科普活動90余次,惠及23個縣區1.6萬余名群眾。
通過第二次青藏科考,將更好地摸清青藏高原資源存量、生態底線、環境邊界,有助于國家重大戰略在西藏的組織實施,有助于培育西藏青藏高原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有助于強化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助力西藏“四件大事”“四個創建”。在下一步工作中:
一是持續配合推進科考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深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加強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修復、水文水資源、雪山冰川凍土、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河湖演變、地質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研究。
二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更好培養本土科研人才。以平臺吸引和培養科考人才,選派優秀科研人員深度參與科考,主動融入科考研究。強化學風學科建設和新時代青藏科考精神鍛造,促進西藏科研人員實戰鍛煉和隊伍建設,逐步提升西藏科技創新效能,逐步構建高原特色區域創新體系。
三是強化科考成果轉化應用,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西藏“四件大事”“四個創建”工作要求,推動長期研究工作,掌握青藏高原生態本底及其變化,充分運用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與研究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科技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中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