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盛梅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富力廣場的“中國黃金”北京概念店,在為數十名顧客辦理黃金“托管”業務十余年后,突然在去年年底遣散員工、宣布倒閉。超過50名消費者在這家店購買并托管的價值3000萬元黃金也“不翼而飛”。
中國黃金是從事大型專業黃金珠寶生產銷售的企業。中國黃金集團持有中國黃金43.07%的股權,是中國黃金的控股股東。
但消費者真正去追索黃金的去處,才發現這家店居然是加盟店。事實上,據中國黃金2022年年報,全國已開業門店3642家,其中3537家門店為加盟店,只有105家直營店,加盟比例超97%。
不少人找到中國黃金總部,想要討個說法,但卻被告知“這是加盟店的個體行為,并非品牌授權業務”。《中國新聞周刊》就此事向中國黃金求證,截至發稿并未收到回復。而中國黃金的客服人員則表示“中國黃金明令禁止黃金托管業務”。
北京全瑞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黃啟瑞也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根據相關規定,黃金托管服務只能由金融機構和上海黃金交易所等經國務院、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黃金交易場所提供,“金店沒有開展黃金托管業務的資質,該金店開展黃金托管業務違法”。
如今的問題是,中國黃金總部需要擔責嗎?畢竟中國黃金收到了來自加盟商真金白銀的紅利。以2022年為例,中國黃金實現營業收入471.24億元,其中經銷模式貢獻了183.21億元的收入。此外,品牌使用費和管理服務費也高達1.72億元。

4月1日,北京雙井富力廣場的中國黃金北京概念店大門緊閉。店內柜臺中沒有任何商品。這家中國黃金概念店是加盟店,幾乎與富力廣場同齡。圖/視覺中國
高級黃金投資分析師、深圳市特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張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下中國珠寶行業品牌連鎖化程度較高,但也存在加盟連鎖缺乏管理的行業通病。
一方面和其加盟方式,也就是“買斷”銷售模式有關。這種模式是加盟商從總公司拿產品,售后、價格、管理模式都是自己來定,總公司的渠道控制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據他所知,二級省級代理商一般同時代理多個品牌,而所有員工都是本鄉本土人,加盟商和二級省級代理商的督導人員早就“親如兄弟”,管理層面的難度可想而知。
張棟認為,中國珠寶行業已到了成熟期,渠道嚴重過剩。“目前能賺錢的加盟區域基本飽和,黃金品牌無法保證新入場的加盟商一定賺錢。對于頭部珠寶品牌來說,現在不是擴張的最好時機,而是內部整頓和優化的重要時期。在整個行業沒有新的紅利來臨之際,繼續擴張無異于貪大求全。”
但在金價大漲的2023年,各大頭部黃金品牌仍在不斷擴張。2023年末,中國黃金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中表示,當年門店布局達到年初既定目標4000家,未來保持10%的增速。潮宏基近日在調研中表示,2023年凈開了246家店,2024年門店拓展目標是凈開300家。周大福此前也在財報中提及,公司提前達成2025財年定下的開設7000家門店的目標,未來的業務增長計劃將專注于高質量擴張、提升現有零售網絡的門店效益。
只是,消費者的黃金還能要回來嗎?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維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加盟商違法跑路,作為品牌主是一定要承擔相應責任的。是主責還是次責,則要看品牌主對加盟商的不法行為是否知情”。
4月1日,中國黃金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先行對北京富力廣場店有關消費者進行墊付。而加盟店實際控制人已被公安機關刑事羈押,進入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