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代歷史文化生產體制和歷史觀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因為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歷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產品,對于塑造和傳承歷史記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歷史文化創作中,由于歷史觀的差異和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研究當代歷史文化生產體制和歷史觀的關系,對于提高歷史文化作品的質量意義深遠。
[關? 鍵? 詞] 當代;歷史文化;生產體制;歷史觀
當代歷史文化生產體制和歷史觀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歷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體裁,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現,呈現了作者對歷史的理解和解讀。而歷史觀則是作者對歷史存在與發展的根本態度和理念。文化以審美精神文化形態言說歷史,是一種文化的歷史觀。一方面,文化要有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挖掘,向讀者展示歷史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文化也要有對藝術和審美的追求,通過藝術的方式來表現歷史,并引發讀者的思考。只有這樣,文化才能在言說歷史的同時,真實且生動地展現出歷史的深刻內涵和人性的復雜性。
一、當代歷史文化生產體制
確保文化研究的視角屬性,首要就是要關注文化的歷史發展。文化研究的歷史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文化的歷史背景,以了解時代性和社會背景對其思想、主題、風格等方面的影響。二是追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以揭示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和演進。為了確保文化研究的視角屬性,研究者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首先,要注重研究文化和歷史背景[1]。文化是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因此研究者需要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以及作品與當時社會風氣、思想潮流的關系。只有深入了解這些背景信息,才能對意義和價值做出準確的解讀。其次,要關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有著深厚的傳統和淵源。研究者需要追溯其源流、影響和演變。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地位。最后,要注重文化研究方法的創新和提升。研究者需要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如歷史研究、文本分析、比較研究等,綜合運用各種視角和方法進行研究,以獲得更全面、更準確的研究結果。鑒于以上幾點,確保文化研究的視角屬性,就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并不斷創新和提升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確保文化研究的視角屬性,才能夠深入挖掘文化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為文化研究貢獻更多有價值的成果。
在構建歷史化的核心價值時,歷史化的第一個核心價值在于將文化放置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進行研究。文化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現象,它與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研究者,我們應該關注文化的歷史背景,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以及作品與當時社會風氣、思想潮流的關系。只有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文化的產生,才能更準確地解讀對應時代作品中的意義和價值。歷史化的第二個核心價值在于將文化放置在其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進行研究。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有著深厚的傳統和淵源。研究者應該追溯作品的源流、影響和演變[2]。通過研究作品的傳承和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價值和地位。然而,歷史化并不僅僅意味著對歷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將歷史經驗與現實對話。歷史經驗是一種可以借鑒和思考的資源,我們需要辨析和研究歷史的教訓和啟示,以進一步理解當今的文化現象和問題。歷史化的價值判斷需建立在對歷史經驗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與研究對象進行對話。
二、 歷史觀問題探討
(一)對文、史關系的體察
歷史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歷史是人類經歷和創造的一切,是過去的事實和現實的反映;而文化則是通過文本的形式來表達人類的情感、思想和體驗。歷史的雙重性存在原理使它和文化存在一定的聯系。歷史作為一種本體性存在,凝聚著人類的經驗和創造。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件和行動的記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載體。歷史記錄了人類成長、失敗、戰爭、和平等各個方面的經歷和事件,它是真實的、客觀的存在。通過研究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然而,歷史的存在是以文本的形式來呈現和傳承的。歷史需要通過文字、圖像等載體來進行記錄和傳播。文化正是承載了歷史的記載和再現的一種形式,文化作品以其獨特的語言和敘事方式,通過虛構和現實的結合,傳遞了歷史的故事和情感。文學作品中,人物、事件、情節等元素都是從歷史中提煉出來的,通過文化的形式進行再塑造和再創作,使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和傳承。歷史和文化的關系不僅是一種載體和呈現方式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身份和意義的關系[3]。
歷史和文化,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密切相關,可以說,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歷史是根,而文化是樹葉,歷史塑造文化,文化則記錄并傳承歷史。從載體和呈現方式來看,歷史和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
歷史是透過各種文化載體呈現出來的,比如文字、藝術、建筑、音樂等,它們都是歷史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呈現方式。而這些載體和呈現方式又因歷史的進程不斷發生變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比如,中國的甲骨文,就是歷史和文化相互作用、互為載體和呈現方式的一個例子。從身份和意義的關系來看,歷史和文化相互作用更展現出了一種深刻的聯系。歷史塑造了一個民族的身份,而個人身份又在文化中得到體現和傳承。比如,中國的儒家文化,就是歷史塑造的中國人的身份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文化也賦予了歷史意義,使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事情,而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寄托。文化賦予歷史以意義,才能使歷史成為真正的歷史,而非孤立的事件。對于個體而言,身份和意義的關系也在歷史和文化中得到體現,自我身份的認知是建立在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之上的,人們主觀的生活世界和歷史文化是相互勾連的。同時,這種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也賦予人們生活的意義感,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個人與集體的重要橋梁。
文化與歷史是人類的文化構成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這兩者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它們在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據著無法替代的地位。文化和歷史都是“人學”的內涵。它們為人們提供了對人性、生活和社會的理解和解讀。無論是歷史上的長河,還是文化上的情節人物,都反映了人類的情感、理想、欲望、沖突等多元的情感和社會性的一面。因此,文化和歷史都是描述和審視人、理解和揭示人性的有效途徑。它們是人的學問,也是人的內涵。文化和歷史都是精神現象,表現出“意識存在性”。文化和歷史不只是一個實體,而是通過人的主觀意識,生動呈現出來的精神現象[4]。文化的本質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其能夠把握、展現和深化人內在世界的能力;歷史同樣也不只是一個過去的時間線,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印記,反映了人類的文明進步。這兩者都是人的精神現象,都是人的意識存在。然而,文化和歷史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諸多理論觀點中,“文化歷史化”和“歷史文化化”是兩個主要的論調。前者主張文化是包含在歷史大觀中的一個部分,而后者則認為歷史是文化的重要描述對象。“文化歷史化”強調文化的時代性和社會性,注重通過對文化的歷史解讀,揭示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象。“歷史文化化”則是指通過文化語言和敘事技巧來再現和描繪歷史事件和人物,使歷史成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文字。這兩種論調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透視了文化和歷史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歷史提供了文化創作的素材,而文化又將歷史事件轉化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故事。歷史與文化的區別與聯系是由于其性質的不同和功能的不同,文化主要是創造性的,而歷史則是記憶和解釋性的。
(二)對文化“歷史感”的理解
以文化是有著自覺“歷史意識”的藝術為出發點,我們可以從發展觀、目的觀和總體結構觀三個方面來探索文化的歷史感覺。
首先,從發展觀來看,文化形式的發展反映了歷史的變遷。每一個時代的文化形式都是那個時代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人們思想觀念的體現。文化作為一種藝術,其形式的變化、發展與歷史息息相關。在文化藝術中,“形式”不僅僅是表面的結構與外在的表現,也包含了內容中有美學意味的成分,比如情感、思想,還包含了文化的語言、技巧等美學手法。每一次文化形式的變化和革新都是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的應對。
其次,從目的觀出發,我們關注文化與歷史的現實關懷。文化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們思想感情的抒發,更是他們對歷史現實的關注與反思。文化創作的目的往往呼應了一個時代的歷史任務,無論是為了揭示社會的弊端,還是為了表達對未來的設想,這些都是文化家對歷史現實的關注和反映。
最后,從總體結構觀看,文化的歷史感覺體現在其內在結構和深層意蘊中。文、史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地表現在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寫上,而是深刻地體現在文化的結構與主題中[5]。文化往往呈現出歷史變遷的脈絡,而主題則反映出歷史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這種在表面之下的深層聯系使得文化具有了厚重的歷史感覺。
(三)對文化“歷史精神”的理解
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精神,尤其在實踐精神的體現上更顯突出。無論是對于歷史事件、人物的創作,還是對于社會生活、現實習俗的反映,幾乎所有文化都與歷史實踐精神聯系在一起。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和形成的,具有歷史連續性,富含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俗的企體化精神產品。任何一種文化,無論是材質文化還是非材質文化,其精髓都與歷史實踐精神密切相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創作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決定自身定位、表達自我實現的方式。歷史事件、人物的創作往往富有象征意義,表達了一個群體集體記憶和自覺性,以此反映出在相應歷史時期的實踐精神。以中國文化為例,無論是“孟母三遷”的孝道精神,還是“破釜沉舟”的義無反顧,都在塑造和傳遞出行動力、決斷力與堅定信念的實踐精神。對社會生活、現實習俗的制作是文化與歷史實踐精神關系的另一側面。每個社會群體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這些既是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也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達。如中國的春節文化,既有紅紅火火的顏色代表吉祥如意,又有剪紙、對聯等富含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制作,無不體現出我國人民在歷史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務實精神。
文化的歷史精神同樣體現在人文關懷上。文化是從鮮活的個體生命去領悟、打量歷史,從而關懷人類的生存境遇并達到形而上的體驗。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的小說、電影,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它們都在以個體的命運去揭示和體驗歷史的波瀾壯闊和復雜微妙。這些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精神冒險,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和人的生存狀態,也揭示了人類的普遍情感和命運。審美精神在文化創作中催生出豐富多彩、曲折生動、世態炎涼的藝術形象,也揭示了歷史的真實、獨特和復雜性。審美精神在崇尚真實、創新和自由中,映照出一個生動的、有血有肉的,且極具歷史和文化深度的文化世界[6]。
三、結束語
當代歷史文化作為一種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文化形式,其生產體制和歷史觀的關系對于作品的質量和意義至關重要。有效的歷史觀對作品的塑造具有積極影響,而誤導性的歷史觀則可能導致作品的失真和偏頗。鑒于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歷史觀的研究和思考,完善歷史文化生產體制,提高作家對歷史的理解和把握,以確保當代歷史文化作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也需要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對歷史文化的鑒賞和辨析能力,以促進歷史文化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康秀云,梁志勇.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觀:生成前提、思想觀點與時代價值 [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3,35 (11):40-44,54.
[2]杜曉燕,彭勇剛. 論大歷史觀視閾下民族復興話語的三重敘事 [J]. 理論學刊, 2023(6): 5-12.
[3]胡洋. 歷史觀照、敘事博弈、情懷展現:民族歌劇《僑批》敘事的“得”與“失”[J]. 戲劇文學, 2023(11): 92-97.
[4]楊增崠. 大歷史觀視域下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J]. 前線,2023(11): 4-8.
[5]何延雕. 毛澤東“走歷史必由之路”的大歷史觀釋義 [J].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 2023(5):13-23,109.
[6]梁燕曉. 論“兩個行”的內在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大歷史觀詮釋 [J]. 哲學研究, 2023 (10): 5-13.
作者簡介:
鞏書祎(2004—),女,滿族,遼寧本溪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歷史教學、歷史文化。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