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感情意義受理性意義制約,伴隨轉換與相對獨立于理性意義,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兩種不同情形的分別討論,試圖論述詞匯感情意義的演變與理性意義的關系,揭示兩者之間的聯系。
[關? 鍵? 詞] 感情意義;理性意義;轉變
詞義的演變是任何一種語言,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回避的歷史進程?!耙粋€詞中的規約義素和隱含義素,在不同的言語環境中,都面臨著被言語主體重新選擇的問題。人們選擇了一個詞,而所需要的可能只是這個詞中的某幾個義素,如此才導致了義素的偏移、凸現和以某一義素為基點的變異?!保?]這其中感情意義的演變值得我們關注與探究。“感情意義(affective meaning),即通常所說的‘感情色彩,包括褒、貶、輕、重、尊敬、輕蔑等。”[2]詞語感情意義的變化主要由語言外部因素影響,受制于文化背景、心理認知等社會歷史因素。這種詞義的演變模式,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對詞賦予感情色彩,本質上是對同義詞的一種整合和區分,當一類同義詞數目繁多時,必然會影響語言的高效運行,試想十幾個同義詞出現在人們的語言生活中,不重樣的結構搭配固然給人錯落有致的審美體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語言交流本來需要具有的表達意義的準確性、高效性。這種對詞賦予情感色彩導致詞義發生變化的模式在漢語詞匯的發展演變中并不少見。
同時,詞語的理性意義是形成感情意義的內部結構,更是感情意義的載體,一個詞誕生之初,它所附著的感情意義是由理性意義賦予的,感情色彩的增強、減弱、增加、減少乃至轉移等演變形態往往跟隨詞匯理性意義的擴大、縮小、轉移、義項增加和減少等演變形式而實現,說明感情意義之于理性意義是具有一定的伴隨共變特點。本文通過對上述兩種不同情形的分別討論,試圖論述詞匯感情意義的演變與理性意義的關系,揭示兩者之間的聯系。
一、受理性意義制約,伴隨轉換
在論述理性意義和感情意義兩者緊密關系時,我們有必要對理性意義的演變作基本的研究。“理性意義,也稱為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指稱意義(denotative meaning),大致就是這個詞所反映的概念。理性意義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質特征,是詞義的核心,在詞典中給詞所下的定義就是詞的理性意義。”[3]理性意義的變化,主要與語言文字內部系統有關,受制于整個系統,并在歷史進程中完成內部消化。理性意義的演變本質上是從本義出發,對與之相關聯的一個完整語法結構(主要是主謂賓結構)的補全或趨近補全,這是古代漢語詞義引申的演變模式之一,筆者在這里簡單舉三個例子:
“軍”本義為古代軍隊駐扎,用戰車圍起來形成營壘,《說文解字》:“軍,圜圍也?!薄稄V雅》:“軍,圍也?!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沛公軍霸上?!焙笠隇椤败婈牎敝x,《史記·項羽本紀》:“擊破沛公軍?!薄度龂尽ぶT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又引申為古代最大的軍隊建制單位,《周禮·小司徒》:“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周禮·夏官·序官》:“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薄败姟睆谋玖x“駐扎,圍成營壘”(謂語)出發,引申出了“軍隊,軍隊建制單位”(主語),補全了語法結構(主謂結構)。
“目”本義為眼睛,《說文解字》:“目,人眼,象形。”《左傳·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鼻濉ぱΩ3伞队^巴黎油畫記》:“目不忍睹。”引申出“帶有針對性和議論性的看,使眼色”,《史記·陳涉世家》:“指目陳勝?!碧啤ち谠读訓|集》:“指目牽引?!薄澳俊睆谋玖x眼睛(主語)出發,引申出了“帶有針對性和議論性的看,使眼色”(謂語),補全了語法結構(主謂結構)。
“朝”本義為早晨,《說文解字》:“朝,旦也?!薄稜栄拧め屧b》:“朝,早也?!薄对姟罚骸皽毓С?,執事有恪?!币瓿鲈缟纤龅氖屡c禮,即“朝見”之義,《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庇忠瓿龀姷牡攸c,即“朝廷,朝堂”之義,《史記·蕭相國世家》:“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三個詞義構成了時間、地點、事件,“早晨”為定語,“朝見”是謂語,“朝廷,朝堂”是賓語或補語。
由此可見,理性意義的發展變化是由語言內部結構決定,同時也屬于語言結構體系的。但理性意義并不能完全代表詞義,甚至不完全是所指,蔣紹愚在《古漢語詞匯綱要》中就提道:“因為‘所指反映的只是詞的理性意義,而沒有包括詞的隱含意義、感情意義、社會意義等。而且,詞的理性意義和詞的‘所指也不能完全等同,‘所指是就詞和它代表的事物(包括動作、性狀)之間的關系而言的,而詞義指的是一個詞在和其他詞的對立(contract)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也就是在語義場中的地位?!保?]很明顯,只有理性意義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詞義,而感情意義正是構成詞義的關鍵要素之一,作為以理性意義為載體的感情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理性意義,也就是受制于語言內部結構。
詞的感情意義反映了所描述對象的次要屬性,即社會屬性,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以詞本身的理性意義為載體而得以在語言體系中呈現出來,滲透于理性意義存在的感情意義,因為與理性意義水乳交融的關系容易伴隨詞匯意義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朕”本義為第一人稱代詞,《說文解字》:“朕,我也?!薄渡袝摹罚骸半薏皇逞??!薄肚f子》:“云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則民之放也!愿聞一言?!薄冻o》:“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狐疑。”又作名詞為“征兆,跡象”義,東漢·荀悅《史論·前漢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以為天下先?!薄肚f子·應帝王》:“而遊無朕?!北疚牟簧罹看肆x,不再贅述。在秦始皇以后為專指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朕為一國之主,統御萬邦;卿須盡節存忠,不得因巡易志?!笨梢砸姷?,“朕”在語言體系中已經是天下最尊貴之人的代名詞,理性意義發生了變化,中心義位縮小,感情意義也隨理性意義的變化而由中性變為高貴。
“謗”本義為公開批判指責別人的過失,《說文解字》:“謗者道人之實,事與誣譖不同?!敝?,“謗”的意義發展為誣蔑、誹謗,《史記》:“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弊鳛椤罢_蔑、誹謗”義的“謗”,其理性意義就折射出貶義的感情傾向。所以“謗”的感情色彩所發生的由中性向貶義的歷史演變是伴隨其理性意義的歷史演變而完成的。
二、相對獨立于理性意義,受制于外部因素
詞的感情意義具有相對獨立性,是不同于詞理性意義的自足的意義系統,有自身的性質、特征與功能,有自身獨立自主的發展演變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感情意義主要是由社會環境所決定的。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古今價值取向和立場觀念的變化,使人們對事物或現象的認識隨著發生變化,作為溝通交流工具的語言,總是能第一時間受其影響并體現這種變化。感情色彩是具有歷史性和獨特的民族性特征,它的演變會受到社會生活變化的影響和制約,當詞義體現了古代某個時期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便被時代賦予了褒義的感情意義,但隨著歷史不斷向前發展,這些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可能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規律,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因此,這些詞語的感情意義就會轉化為貶義。
因此,我們可以說,詞的理性意義演變并不必然引起其感情意義的伴隨性變化,最為常見的情況便是詞中心義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感情意義獨自發生變化。
“爪牙”本義指動物的爪子和牙齒,引申為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將,《詩經·祈父》:“予王之爪牙?!薄稘h書·李廣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薄秶Z·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边@一中性甚至偏褒義的詞性直至明清仍有大量使用,于清末民國為分界點,而在現代漢語中則是指壞人的幫兇,貶義詞性徹底取代了之前的中性與褒義,原因在于“爪牙”往往是指勇猛兇悍之人,如兵、將,這是人們所畏懼的。在歷史進程中,“爪牙”于治世幫助統治者懲惡揚善的形象逐漸被亂世助紂為虐的形象替代,由此發生感情色彩的變化,清·王夫之《讀通鑒論》:“肯從術以逆終而為亂賊之爪牙乎?!泵駠べM只園《清朝三百年艷史演義》:“他自有一班爪牙,替他借紂助虐。”其詞義感情色彩發生轉變,而“爪牙”指“幫助某人做事”,這一中心義位的理性意義并未發生變化。
“處分”古為“處理,處置”,感情色彩為中性,《孔雀東南飛》:“處分適兄意,那得吾自專?!薄端螘ど驊c之傳》:“卿為統任,當令處分有方?!绷べZ思勰《齊民要術》:“唯須一人守護、指揮、處分?!痹诤髞淼纳鐣v史文化背景下,“處分”所處理,處置的事務逐漸嚴肅,且有急迫之義,這種事務多涉及公事、官司、律法,給人以不義不悅之感,感情色彩便逐漸帶上貶義,這一變化不晚于唐代,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事有時宜,故人主權斷制敕,量情處分?!鼻濉り惼湓队归e齋筆記》:“后一年六月限滿無獲,余得降一級調用處分?!鼻濉ぁ犊涤呵g文字之獄》:“除處分謝濟世黨同伐異,誣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同上文“爪牙”一樣,“處分”的中心義位“處理,處置”沒有發生變化,所轉變的是詞的情感色彩。
在閱讀古籍文獻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已經能夠確定一個詞的感情意義在某一時期已經完成了演變,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在之后的文獻中發現其古義,若是數量不多倒也可以特例處置,但面對成規模的“返古”現象,要探究其形成機制與規律,筆者在這里列舉出一種情況,并以“勾當”一詞感情意義的演變為例進行說明。
作動詞表“主管、處理、料理、辦理”。北宋·蘇冕、楊紹、王溥《唐會要·三十八》:“其間或要藉、驅使官,任準舊例舉追署職,令勾當公事?!碧啤A仁(日)《入唐求法》:“所將驢一頭,寄在停點字,囑院主僧勾當草料。”北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七月乙未詔權令皇太子勾當軍國政事。”
作名詞表“主管、處理、料理、辦理”的人。南宋·李攸《宋朝事實》:“以內侍二人為勾當官,通掌三館圖籍事,孔目官、表奏官、掌舍各一人”。
作名詞表“事情”義,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天地別無勾當,只是以生物為心?!蹦纤巍ぁ对挶具x集》:“當下說了些生意的勾當,那人便留劉官人在家,現成杯盤,吃了三杯兩盞?!痹ぁ稑阃ㄊ隆罚骸斑@官司人們,緊不的,慢不的,不使錢,干勾當不濟事?!?/p>
通過上面的材料和論述,不難發現,在近代以前,“勾當”一詞不管作動詞還是名詞,其感情色彩都是偏中性的,而在我們現代漢語中是明顯的貶義用法,這顯然涉及了“勾當”感情意義的轉變。
“勾當”在歷史發展中,首先派生出了可以被形容詞和定語修飾的名詞,而其感情意義的演變可以從修飾的形容詞和定語中進行探究,下面列舉一些其被形容詞和定語修飾的語句,南宋·《話本選集》:“當下說了些生意的勾當,那人便留劉官人在家,現成杯盤,吃了三杯兩盞?!痹ぁ稑阃ㄊ隆罚骸翱芍啦豢嫌眯?,沒油水的勾當,那里肯用心發落?!泵鳌ゑT夢龍《警世通言》:“爹做的是什么事!都是不仁不義、傷天理的勾當?!泵鳌な┠外帧端疂G全傳》:“你那瞞心昧己勾當,怕我不知?!鼻濉蔷磋鳌度辶滞馐贰罚骸皼r且屈尊敬賢,將來志書上,少不得稱贊一篇,這是萬古千年不朽的勾當,有甚么做不得。”清·文康《俠女奇緣》:“何況身陷在這不僧不俗所在,做得是些傷天害理的勾當,將來不知如何下場?!笨梢砸姷?,在宋元時期,“勾當”還沒有和貶義的形容詞和定語形成固定搭配,其所指的中性事情占大多數,而到了明代小說,修飾“勾當”的形容詞和定語幾乎都帶有貶義的、消極的感情色彩,似乎已經為其定性。
奇怪的是,到了清代,中性義又有卷土重來之勢,在文獻中又變得常見了起來,大有和貶義分庭抗禮的意思。筆者的推測是,此種情況并非“返古”,而是“仿古”,是文人仿古與市井時言的關系。清代是中國語言文學發展極其繁榮昌盛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其執筆者的文化水平相對較高,通讀古籍,能夠觸及語言文學的發展脈絡,自然也會接觸到詞匯的古義,而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崇古尊古”的傳統,學界以能寫出“仿古”的文章為正統,唐宋八大家之所以能夠被世人敬仰,便是在“仿古寫古”上頗有造詣,故清代由文化程度較高的作者所寫的文言文,如《儒林外史》,是有“仿古”傾向的,其中的詞匯不能夠完全真實地反映當代的俗語;如《俠女奇緣》,用白話創作,所寫皆是時人言語,更能反映當代的語言。不難發現,“勾當”之所以在清朝貶義、中性義并存,就是緣于兩種創作思想和模式的不同,而在通俗小說,即市井時言,“勾當”是作為貶義詞存在的,應該以此為詞義演變的材料依據。
三、結束語
詞匯的感情意義雖是附加意義,但對整個語言系統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語言的使用者——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缺一不可的物種,能夠知曉、明晰、研究并熟練運用感情意義,是社會語言活動得以良好運轉的必要條件,這其中探究理性意義對于感情意義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雖錯綜復雜,但依然可以析出規律,使人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言。
參考文獻:
[1]王軍.漢語詞匯的動態發展變化探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157.
[2][3][4]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6,5,56-57.
作者簡介:
楊如海(2000—),男,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