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千子

紡織服裝產業是伴隨人類文明進步的永續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中國紡織服裝業歷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著發達的紡織技術。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紡織服裝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全球該行業的領軍者。
一、山東省高度重視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
紡織服裝產業是山東省的傳統優勢產業,具有體量巨大、基礎雄厚、鏈條完整、要素齊全等優勢,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三五”期間,山東省提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紡織行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十四五”以來,山東省陸續發布政策,支持紡織服裝行業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開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2014-2023年,山東省共發布紡織服裝產業相關政策百余條,每年均有5條以上相關政策發布。2021年,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多部門發布《關于加快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加快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并對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進行了規劃布局。2022年,山東省將紡織服裝產業納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高位統籌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2023年,山東省發布了《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加快發展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設備等六大傳統優勢產業,表明了山東省對紡織服裝行業的重視與支持。
二、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2。23年,山東省紡織服裝服飾業規模以上企業769家,同比增長7.6%,占全省紡織業(含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比重28.0%,占全國紡織服裝服飾業比重5.6%;實現營業收入592.0億元,同比下降1.8%,占全省紡織、全國同行業比重為19. 3%;利潤總額41. 0億元,同比增增長33.6%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占全省紡織、全國同行業比重為29.3%、6.7%. 2023年,全省生產服裝17. 1億件,同比增長1. 5%。“十一五”以來,魯泰紡織、泰和新材、愉悅家紡等紡織服裝企業獲得了 10余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迪尚集團智慧時尚生活方式集成創新平臺、青島紡織谷、煙臺明遠大家居時尚創意中心、魯泰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平臺等4家單位成功入選“國家級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示范平臺(園區)”。濱州市世界級家紡產業集群、青島即墨市世界級童裝產業集群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首批授牌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三、山東省紡繃艮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國際國內競爭優勢有所削弱,急需轉型升級,在纖維新材料、綠色制造、功能紡織品、智能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特別是與國際先進水平以及浙江、江蘇等發達省份相比,我省還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具體問題如下。
(一)體量大、綜合競爭優勢弱
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大都以生產加工為主,多數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精、深加工能力相對較弱,終端產品比例不高,高附加值特別是擁有核心技術、有定價權的產品較少,新興引領性、科技型的鏈主型企業不多。山東省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起步晚、發展慢,在個體防護、繩纜、土工方面在國內具有影響力,但在醫療健康、環境保護、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產業用紡織品布局還明顯滯后其他省份。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山東省紡織服裝被國內外市場認可的“高檔產品、特色產品或名牌”極少,這一現實也印證了產品設計的欠缺與品牌培育的不足,如即發、迪尚等知名服裝企業的產品也大多是貼牌生產,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在產業價值鏈中獲取高額附加值。同時,紡織服裝企業多為民企,沒有能力獨立引進和維持創新人才,沒有合適的平臺和渠道獲取需要的科研成果,自己想產、產不出,想引、引不進,對自主創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在纖維新材料、智能紡織品等“卡脖子”關鍵產品和技術研發方面未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先迸紡織、染整技術及高附加值紡織品加工能力也亟待提升。
(三)成果轉化動力不足
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紡織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就地轉化率較低,比如,山東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相當數量在外省成果轉化,全行業未能形成整體合力,難以對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協同和集成創新。同時,創新型人才匱乏,學術帶頭人數量遠不能滿足行業發展規模,?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能力也比較薄弱。
(四)國際競爭雙重擠壓
我省紡織服裝產業在國際市場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雙重擠壓”。發達國家在研發設計和品牌渠道等價值鏈高附加值兩端優勢明顯,在高端紡機、高性能纖維、智能紡織品服裝等領域的制造能力持續增長;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隨著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實施,將降低有關國家貿易成本,印度、越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紡織業呈明顯上升趨勢。此外,我國面對人工成本增長以及國際競爭的壓力,為降低生產成本和規避風險,正加速將產能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種全球紡織分工體系的調整進一步加大了我省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壓力。
四、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推進產業集群化,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要完善產業集群服務,各地市形成合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并做大做強。青島、濱州、濰坊、淄博、臨沂、德州、蒲澤、棗莊、聊城等各大地市均有特色紡織產業,明晰定位,在產業集群細分領域,強化差異性發展和集群配套,打造一批創新火力強、產業特色鮮明的紡織服裝特色小鎮。
(二)推進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加速推進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動紡織機械行業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轉型升級,提高紡織全產業鏈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裝備的國產化率,重點研究紡織機器人、紡織智能檢測、短流程紡織工藝、智能織造、智能染整、智能縫制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推進紡紗、化纖、印染、針織、非織造布、服裝、家紡等智能工廠建設,形成紡織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借助5G超高網速、超低延遲、超大連接的優勢,在自動化控制、物流追蹤、工業AR、云化機器人等智能制造領域實現無人操作、工業控制、遠程運維等技術創新。
(三)培育引進高端人才,推動產業品牌高端化
推動一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其人才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青島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德州學院等高校在紡織服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根基,發揮其引領作用,強化特色優勢,對于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作用。除此之外,還要大力培育和引進時尚設計領域知名機構、知名賽事和高端人才,集聚一批具有廣泛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時尚“大師、大事、大牌”。鼓勵企業參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時裝周、產業論壇、設計大賽等,對接國際流行趨勢前沿。我省紡織企業要在“科技革命”和“消費升級”浪潮中培育壯大品牌優勢,以智能型、功能性、環保型新產品研發夯實品牌硬實力,以東方文化與科技時尚元素融合提升品牌軟實力,以數字化手段精準化營銷增強品牌市場力,以多品牌矩陣、集團化運作強化品牌生命力,以區域、產業鏈協同創新構筑品牌發展力。
(四)發揮政府和市場的疊加效應,加快產業提檔升級
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為紐帶,由市場和企業共同決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開發;也要發揮政府在推動行業發展上的引導作用,借助國家相關產業發展規劃、科技專項基金等政策性支持,以及行業內國家和省級科創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大數據中心等科研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調動行業發展積極性,降低企業研發創新風險和經營成本;還要抓住全球資源要素加速流動的歷史機遇,在“一帶一路”和國際產業布局、產能合作中,面向全球布局研發平臺和營銷網絡,讓優秀的資源、人才、技術、渠道等為我所用。
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山東省紡織服裝業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注重品牌建設、技術創新和人才吸納等方面的發展,持續加強產品創新與新技術應用、加快推動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深度關注消費變革增強品牌實力,為全省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紡織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