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第一財經
2024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全年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其中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較為符合市場預期。我們預計,2024 年投資機會在于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切換,上半年傳統生產力相對占優,基建、地產穩增長和出口性價比紅利需關注,下半年新質生產力涉及的TMT、生物醫藥和高端制造賽道相對占優。
>>財政預算安排兼顧短期與長期
綜合考慮發展需求和財政的可持續性,財政預算安排要兼顧短期和長期,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具體來看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
其一,赤字率擬按安排3%,赤字規模4.06萬億元,體現對財政持續性的關注;其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達到28.5萬億元,再創新高,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擬安排3.9萬億元,體現對短期問題的關注,落實“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政策目標。其三,支出結構來看,財政預算明確要求"要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嚴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省級政府要推動財力下沉,兜牢基層 “三?!钡拙€"。第四,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我們認為,考慮我國面臨的復雜國內外局面,此舉體現了財政預算兼顧短期和長期的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作為重要的儲備政策,一方面可以對經濟增長、產業轉型等方面影響較大的重大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騰挪部分預算資金的空間,用于化解短期壓力。第五,報告要求“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我們認為此舉對我國中長期產業結構轉型有積極作用。
>>貨幣政策重視結構
報告提出,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強調要“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我們認為體現出貨幣政策更為重視結構。當前政策側重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小微、制造業、民營企業、地產“三大工程”等重點領域,信貸市場司的設立有助于提高貨幣信貸政策結構性引導效果。預計今年結構性政策工具將發揮主導性作用,尤其是,今年將聚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可期待相關領域新設結構性政策工具,方向或聚焦科技創新、數字金融領域。
此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表述與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致,較此前的“精準有力”更加強調政策效果,也與報告中提到的“避免資金沉淀空轉”基調一致。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意味著社融及M2增速將較經濟實際增速和價格水平之和基本匹配或更高,以助力基本面目標實現。
>>政策儲備應對意外需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儲備政策要增強前瞻性、豐富工具箱”。我們認為,當前中美貨幣政策周期存在一定時間差,中美利差依然處在歷史高位,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仍面臨一定挑戰。目前美國貨幣政策的寬松節奏依然不確定,降息預期不斷后移,美元指數和美債利率表現依然相對強勢。為了保障國際收支平衡以及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我們需要做好政策儲備應對意外沖擊,留出冗余度,確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時推出,做好“空中加油”,減少政策時滯。
>>現代產業體系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首位,意味著產業轉型驅動高質量發展是重要目標。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新質生產力占據核心地位。工作報告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涉及三大方面: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其中第二項與新質生產力涵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致。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以及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未來需要予以持續重視。從定義上看,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舉措。從構成上看,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重要性凸現
報告指出,“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從構成上看,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組成,本次報告進一步凸顯未來產業的重要性。對于未來產業的定義,本次報告主要提及兩大產業,分別是量子技術與生命科學,我們提示2023年8月工信部牽頭發布的《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有對未來產業做更明確的界定,提出了9大未來產業,分別是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和全球競爭的加劇,未來產業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領域,前瞻布局對于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經濟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會議指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本輪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是以生成式AI的出現為始的,隨著人工智能自身演進及逐步擴展應用,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需求也大幅提升。我們認為,云計算、物聯網和算力支持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據我們2022年1月《五問產業數字化》報告研判,產業數字化是產業智能化的基礎,充分的數字化是智能化實現的前提。產業數字化主要是指數據及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而產業智能化是在其基礎上由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人的過程,不僅在體力勞動,更重要的是腦力勞動。
>>科教興國對應人口質量紅利
我們認為,從要素稟賦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穩步提升,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范圍內的領先地位,“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更重要的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處在人口數量略減但優勢仍在的窗口期,我國人口質量紅利加速積累,可有效激發經濟潛能。此外,預計政策端有望凸顯重視人才的著力點,例如個人所得稅優惠、高技術人才補貼等維度有望擴圍加碼。
整體來看,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持續提升勞動力質量,優化勞動力配置,逐步將人口數量紅利轉變為人口質量紅利。
>>科技自立自強依靠新型舉國體制
我們預計,2024年將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強調多種路線的并行實踐,而不是簡單的選擇單一技術路線,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鼓勵一大批多領域的基礎研究運行機制,自上而下全方位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我們提示,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中,大概率驅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消費從收入供給齊發力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激發消費潛能”。收入方面,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努力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供給方面,主要有三大舉措:其一,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如智能產品、綠色產品以及文體娛消費。其二,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推動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品以舊換新,堅持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聯動。其三,推動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擴容提質。
>>政府帶動民間投資
在擴大國內需求方面,投資維度強調政府帶動民間投資。報告提出“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統籌用好各類資金,防止低效無效投資”、“著力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落實和完善支持政策,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傮w看,政策強調政府投資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7000億元,也將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范圍;同時,重視通過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尤其是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撬動資金杠桿、形成“放大”效應。
報告提到的重點支持方向包括: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同時提出加強民生等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補短板,推進防洪排澇抗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類生產設備、服務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
>>處理好三類企業的關系
報告指出,要“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都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蔽覀冋J為,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有助于增強市場主體信心,提升三類企業的效率,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其一,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有助于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其二,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切實解決民營企業面臨的各類難題,有助于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其三,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等措施,有助于吸引外資企業投資。
>>加強對外開放促進貿易改善
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互利共贏”。我國當前面臨外部環境的復雜性提升,經貿等領域面臨不確定性,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我國面臨”國際循環存在干擾“,在此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促進貿易的穩定和改善,首先推動外貿質升量穩,促進出口信保、海外倉、中間品貿易等發展,積極擴大優質產品進口;其次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打造 “投資中國”品牌。其三,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并深化多邊和雙邊的區域經濟合作。我們認為,考慮我國內部產業結構轉型和國際國內大循環的有序暢通,繼續提示關注我國的"性價比紅利",對中國出口和出海帶來積極支撐,重點在于三大領域:1、承接發達經濟體消費降級和企業降本帶來的份額提升。2、產業梯度、地緣政治和大國外交推動我國“性價比紅利”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增長。3、發揮“性價比紅利”搭上新一輪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和能源轉型革命浪潮的“快車”。
>>統籌發展與安全防范風險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從重點領域看,主要包括“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三方面,預計未來在對應領域將有更多增量政策出臺助力風險化解。
從政策理念上看,工作報告指出應“標本兼治”化解風險,意味著風險化解仍會兼顧產業轉型方向,各類政策預計仍將以托底、維穩性質為主,托而不舉。
從長效機制來看,地產仍將堅持“三大工程”為主導方向,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地方債層面將分類推進地方融資平臺轉型。金融領域將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對于部分地方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治理問題也需關注。其他領域如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數據安全等均有所提及。
>>促進城鄉一體化推動城鎮化
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了66.2%,我們認為促進城鄉一體化推動城鎮化核心包含四方面:其一,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是重要前提,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擺在突出位置,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其二,縣域是重要載體,縣域既是獨立的行政單元,又是城鎮和鄉村的自然結合體,實現新型城鎮化需要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其三,城市群、都市圈是重要依托,隨著特大城市和周邊城市區域發展出更緊密的聯系,城市群和都市圈已成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力,有助于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其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抓手,農村最大的短板是公共基礎設施的落后,預計“三大工程”將持續推進助力補短板,夯實民生之基。
>>風險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地緣政治形勢變化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