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思偉

摘要:殘疾人是社會中較為弱勢的困難群體,殘疾人在就業中面臨就業率低、就業結構不合理、就業信息閉塞等一系列問題。媒介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為解決殘疾人就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提出了建立信息平臺、聚合就業信息;開展媒介培訓、彌合 “數字鴻溝”;提供心理輔導、增強內生動力等措施,為新媒體賦權語境下殘疾人就業幫扶事業提供新的視角和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賦權;媒介表達;就業幫扶
一、相關概念和理論框架研究
(一)賦權理論
賦權理論,又譯為增權、充權、激發權能、強化權能理論,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理論概念,探討權力分布與機制運行。賦權作為一種社會互動過程,必然與信息交流和人際交流密不可分,與人類最基本的傳播行為天然相關。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新傳播科技的蓬勃發展,賦權研究也日益升溫,互聯網賦權和新媒體賦權已成為研究領域的熱門關鍵詞。賦權理論的實踐意義顯而易見,它不僅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而且廣泛應用于社會實踐和進程中。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
對于受眾來說,使用與滿足理論關注的不僅是媒介對他們的影響,更關注他們在使用媒介時的行為和目的,強調他們在選擇和使用媒介時的主動性。由此,新媒體大大擴展了媒體的功能屬性,同時也對受眾的主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殘疾人就業現狀與困境研究
(一)殘疾人就業現狀
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全國殘疾人就業人數為861.7萬人。其中,就業方式多樣:按比例就業的有78.4萬人,集中就業的有27.8萬人,個體就業的有63.4萬人,公益性崗位就業的有14.7萬人,輔助性就業的有14.3萬人。此外,還有238.8萬人從事靈活就業 (包括社區和居家就業),424.3萬人從事農業種養加工。由此可見,雖然殘疾人就業人數逐年增加,但其就業率仍低于健全人群的就業率,且就業層次普遍較低,殘疾人就業形勢依舊嚴峻。
(二)現實社會背景
1.政策支持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殘疾人保障事業,政府在促進殘疾人就業中起主導作用,各級政府以及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政策在促進殘疾人就業中肩負重要使命。
中國殘聯、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 《“十四五”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明確指出要完善殘疾人職業培訓扶持政策;支持殘疾人結合自身實際需求,自主選擇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通過國內國際職業技能競賽等實訓,加快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和融入社會的步伐。
2.輿論關注
近日,“白象方便面三分之一員工是殘疾人”頻繁登上熱搜,白象公司讓殘疾人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工作掙錢,找到個人價值與生活的信心。公司的各個公共區域都設有自動報警系統、無障礙通道、減速帶,食堂也設置了特殊窗口、防滑墊,為殘疾員工提供便利。
登上熱搜的還有 “殘障手藝人用3000絲篾編出雪容融”。在四川南充高坪區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基地內,工人們共同編織了一批 “雪容融”工藝品,為冬殘奧會運動健兒加油助威。“高位截癱女孩辦公司幫殘疾人就業”也同樣受到人們的關注,湖南邵陽的 “90后”女孩楊淑亭19歲時因車禍高位截癱。2016年,她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創辦了公司,帶動1 300多名困難群眾和殘疾人穩定增收致富。助殘就業創業話題熱度體現出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重視程度,企業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水平不斷升高。
三、新媒體賦權對于殘疾人就業幫扶的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運用得以廣泛普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賦權理論由于其天然地關注弱勢群體的視角,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而新媒體則被看作理想的賦權工具,為幫扶殘疾人就業創造了客觀條件。同時,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應該服從服務于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探究殘疾人就業幫扶創新策略,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服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與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二)現實意義
基于國家推進就業優先政策、助力殘疾人創業就業的宏觀政策方向,本團隊針對新媒體賦權語境下殘疾人就業幫扶創新策略展開研究,旨在為國家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提供現實參考意義,助力殘疾人創業就業服務。
1.探究殘疾人就業幫扶創新策略。當前,殘疾人就業服務機制尚不完善,新媒體服務方面還比較缺乏,信息的無障礙建設力度還有待加強;囿于機能受損、文化水平較低、就業信息獲取渠道狹窄,我國殘疾人就業率及就業質量整體較低,就業形勢嚴峻。從實踐層面出發,通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教訓,對殘疾人就業服務提出具體的、可行性強的建議,推動有效殘疾人就業服務機制的建立,力求為殘疾人幫扶事業發展提供更加科學的理論創新思路。
2.助力殘疾人提升生活以及工作技能。一方面,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殘疾人缺失的官能,其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殘疾人的身體機能;另一方面,新媒體于殘疾人而言是延伸人際關系結構、拓寬信息渠道的一種很好的方式。通過網絡新媒體,殘障人士能夠與廣大網友實時互動、分享經驗,進而搭建起一座雙向交流與協作的橋梁。
四、新媒體使用對殘疾人就業的影響
(一)彌補個體生理不足
新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人類所失去的功能。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在 《理解媒介》中提到 “媒介是人類的延伸”,以表明媒體將人的某些能力得以延伸。具體到殘障人群,新媒體的應用極大地填補了他們自身生理上的缺失,補償了他們在身體官能上的不足,從而提升了他們個人的能力。
(二)獲取更多就業機會
新媒體能夠幫助殘疾人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同時拓寬了就業渠道。新媒體可成為殘障人士就業的重要通道,他們能夠借助網絡媒介進行企業服務外包,以自己擅長的領域從事工作。這種新型就業模式成功地開拓了殘障人士就業領域,構建了在線就業和居家辦公相結合的模式。
(三)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到 “自我實現”是人類渴望的最高需求。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支持。進入新媒體時代,實現自我的成本大幅下降,殘疾人自身也將得到更大范圍的展示。
(四)人際交往層面
新媒體的出現架構了一個革新的空間,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雙向交流、分享知識,實現合作。通過 “即時性”與 “實時性”的參與,殘疾人在獲得參與感與內驅力的同時,也能夠在新媒體創造的溝通和行動領域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滿足感。
五、新媒體賦權語境下幫扶路徑研究
(一)針對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建立殘疾人專屬新媒體平臺
這些平臺應具備友好的用戶界面以及高效的功能,方便殘疾人瀏覽職位信息、提交簡歷、接受面試等。針對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專門開發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序,為殘疾人提供直接、專業的就業服務。此外,為殘疾人建立在線社區平臺,幫助他們分享就業經驗、互相支持與鼓勵。
(二)加強信息傳播和宣傳工作,提升公眾對殘疾人就業的關注度
基于新媒體平臺組織各類線上線下活動,邀請成功就業的殘疾人分享自身經驗,激勵和鼓舞其他殘疾人積極尋找就業機會。同時,通過新媒體渠道傳達相關政策和法規文件,協助殘疾人了解自身權益和保護政策。
(三)將新媒體開拓為殘疾人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的有效途徑
新媒體平臺可提供在線的職業培訓課程,通過視頻教學、在線交流和互動等方式,殘疾人在家就可學習,并能靈活安排學習時間。此外,可為殘疾人定制專屬求職簡歷等就業指導服務,并給予及時反饋和指導。
(四)開展新媒體招聘會和就業推薦活動,積極促成與企業相關合作
利用社交媒體等平臺,邀請各公司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職位信息,面向殘疾人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招聘。與此同時,建立殘疾人員工推薦制度,通過新媒體平臺推薦適合的殘疾人候選人,為殘疾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五)開展新媒體對殘疾人就業的影響和效果評估
通過數據分析和調研了解殘疾人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就業情況和就業滿意度,真正評估新媒體在殘疾人就業方面的實際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并針對性地改進和優化策略,推進殘疾人就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一)關于新媒體賦權的研究
新媒體賦權理論是在新媒體的快速普及與西方傳統賦權理論結合的基礎上產生的。[1]當賦權理論所包含的社會關懷與傳播發生關聯時,由于新媒體更豐富多元的信息、為弱勢社群帶來 “另類”表達的契機、擴展人際支持等內在特性,新媒體與賦權的關系自然成為賦權理論新的發展方向。目前,新媒體賦權的研究不夠充分,一些論文僅針對新媒體技術與賦權進行廣義的表面性探討,很少涉及新媒體作為實際工具在賦權方面的作用,[2]只有少量研究是具體考察新媒體對社會邊緣群體的賦權過程與結果。
由于社會背景差異,國內的新媒體賦權研究大部分集中探討一般網民如何經由新媒體實現自我賦權。如陳浩、吳世文研究網絡社群通過新媒體事件中的表達和參與實現賦權,[3]肖榮春、白金龍通過個案研究大學生群體在新媒體事件中的賦權,[4]焦德武的研究則指出網絡傳播時代議程設置研究的視角需從傳者中心轉變為受者中心,網絡議程設置從本質上看是網民的自我賦權。[5]少數研究遵循賦權理論聚焦弱勢群體的基本邏輯以及其實踐性與情境式的取向,考察某些特定的弱勢社群如何通過新媒體得以賦權。[6]
(二)關于殘疾人就業的研究
我國殘疾人事業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才開始從不同學科角度對殘疾人就業問題展開研究。一是殘疾人就業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相關研究,紀雯雯等提出個體情況是影響殘疾人勞動參與的主要因素。[7]二是殘疾人就業政策保障相關研究,楊偉國等以勞動供給、需求匹配為依據研究殘疾人就業政策支持體系,強調社會各界的多方合作對于殘疾人就業政策支持體系的發展的重要性。[8]另外,呂洪良結合電子商務發展提出殘疾人居家就業,開啟了殘疾人的新興就業之路。[9]王曉峰等則提出互聯網通過擴大殘疾人的社交圈、替代教育資本、消除性別差異來促進殘疾人就業,互聯網對職業的變革使得身體缺陷對殘疾人就業的限制作用被削弱。[10]
(三)關于新媒體賦權、殘疾人就業的復合研究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國內外學者越發關注新媒體給殘疾人的發展帶來的機遇,如侯超韡提出網絡媒體可以作為殘疾人就業的重要渠道。[11]但總的來看,目前關于新媒體賦權和殘疾人就業的復合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是立足現實情境、針對殘疾人群體就業問題的新媒體賦權經驗研究較為稀缺;二是對新媒體賦權中的重要概念—需求,缺少仔細的考察,對新媒體賦權在殘疾人群體求職就業的實現過程缺少實際的分析。
七、結束語
在新媒體賦權語境下,建立殘疾人專屬平臺、加強信息傳播和宣傳、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開展招聘與推薦活動、評估就業效果,殘疾人的就業率和生活質量有望得到進一步提高。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進一步推動殘疾人就業的發展,幫助更多殘疾人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孫瓊如,侯志陽.新媒體賦權與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職業發展[J].東岳論叢,2016,37(07):141-147.
[2] 喻國明,馬慧.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范式:“關系賦權”:“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系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J].國際新聞界,2016,38(10):6-27.
[3] 陳浩,吳世文.新媒體事件中網絡社群的自我賦權:以 “華南虎照片事件”為例[J].新聞前哨,2008(12):41-44.
[4] 肖榮春,白金龍.移動的自留地:知識青年、新媒介賦權、場景生產與媒介素養:以大學生的新媒介使用實踐為觀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8(01):21-27+109-110.
[5] 焦德武.網絡議程設置與網民自我賦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11(06):60-62.
[6] 丁未.新媒體賦權:理論建構與個案分析:以中國稀有血型群體網絡自組織為例[J].開放時代,2011(01):124-145.
[7] 紀雯雯,賴德勝.中國殘疾人勞動參與決策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3(05):30-39+126.
[8] 楊偉國,代懋.中國殘疾人就業的政策支持[J].教學與研究, 2008(03):46-53.
[9] 呂洪良.電子商務興起與殘疾人就業模式創新[J].商場現代化,2010(17):83-84.
[10] 王曉峰,趙騰騰.互聯網影響殘疾人就業的作用機制研究[J].人口學刊,2021,43(01):96-112.
[11] 侯超韡.新媒體的發展給殘疾人生活帶來的改變[J].傳媒論壇,2018,1(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