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新悅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與青年成長具有內在契合性,從中國現代化視角下探究青年現象是解決青年問題的重要手段。本文從中國現代化角度出發探究青年婚育觀念的 “理論”與 “實際”,通過分析問題的底層邏輯,從青年視角出發提出實際破局的三點政策建議,進一步理解中國現代化背景下青年人具體領域所應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青年人;婚育觀念;實際需求
近年來,中國結婚率與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青年不婚不育、晚婚晚育已成為被熱切關注的社會現象。中國式現代化與青年成長具有內在契合性,從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探究青年現象是解決青年問題的重要手段。本文從中國式現代化角度出發探究青年婚育觀念的 “理論”與 “實際”,通過分析問題現象的底層邏輯,重視青年的實際需求,從青年視角出發提出實際破局的四點政策建議,進一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青年人具體領域所應承擔的責任與使命。
一、問題提出
2023年10月,民政部出臺 《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該公報表明,2022年,我國一共有4 301個婚姻登記場所與部門,該年進行婚姻登記的有683.5萬對,和上年相比降低10.6%,結婚率是4.8‰,比2021年下降0.6個千分點。同時,根據 《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3]顯示,2022年出生956萬人,38.9%是二孩,三孩及以上占比為15.0%,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11.1。2022年結婚率達到了9年以來的最低點,人口出生率也突破新低,人們對婚育冷淡態度愈發明顯。要深挖青年不婚不育、晚婚晚育社會現象乃至社會問題的底層邏輯,助力難題婚育破局。
對于此問題的分析與解釋,學術界呈現跨界性、實際性、現實性、多元性、跨學科屬性的多元理論成果。而中國式現代化與青年成長具有內在契合性,因此本文認為從中國現代化視角下探究青年現象是解決青年問題的重要手段。
二、文獻綜述
對于中國現階段青年人不婚不育、晚婚晚育問題,學術界提供了多元、多樣并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解釋。大體分為個體理想和追求的變化、經濟壓力影響、社會價值觀念和文化環境角度三個層面。
其中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個體理想和追求的變化可能導致對生育問題的冷漠態度。房價高昂、教育和醫療費用上漲等問題造成的現實情況帶來的經濟壓力可能使年輕人對生育問題持觀望態度。同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環境對生育冷漠態度也起到了重要影響。
三、本文分析框架
(一)青年定義
聯合國對青年的界定是:年紀處在15歲到24歲間 (包括15歲與24歲)的個體。依照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所明確的年齡,將青年人的最大年齡提升至44歲。
如今,在青年這一概念年齡上限44歲的劃分下,中國1979—2008年出生的人均為青年人。這包括 “80后”“90后”“00后”三代人。
(二)時代特色
青年是一個泛化概念,不同年代出生的人雖有共性但也有差異。每個年代的人因為生長環境與時代不同有特有的時代標識與特色,此外由于同處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又存在廣泛共性。
時代不同造成的婚育觀念特殊性很難改變,因此本文研究將會更加側重于同處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造成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共性背景導致的問題。
(三)中國式現代化與青年使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 “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與本質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上民族復興偉業的實現提供了行動指南。[4]民族復興偉業的推進,要求新時代青年擔當起主力軍作用。[5]特別是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新時代青年肩挑歷史重任,使命光榮,但同樣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的困擾。青年不婚不育、晚婚晚育的社會現象乃至社會問題即是一重大挑戰,此問題的解決需要中國式現代化大背景下的引導與激勵。
四、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青年意蘊
青年群體的現代化水平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成色與進度息息相關。[6]就人口規模來講,中國當前人口在14億以上,比目前所有發達國家人口之和還多,而 “整體邁進”現代化的人口必然包括青少年,青少年人口的現代化實現質量,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度和質量。
就現代化持續動力來看,青年作為現代化的主力軍既承擔著現實建設的重任,又承擔著未來的孕育 “希望”。培養新一代人才是現代化建設持續的原生動力。從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性角度要求,青年應當全面認識并主動參與其中,助力 “婚育推遲、少生晚育”難關破局。這是當代青年人的時代使命。
五、中國現代化背景下青年婚育觀念轉變
(一)新時代青年婚育觀念的轉變
生育觀是個體關于生育態度、理念的直觀反映,直接決定育齡男女有無意愿生育。[7]類似于其他文化觀念,生育觀是內化意識形態的重要表現之一,文化傳統、經濟發展水平、生產方式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時代特色鮮明,是特定時代進程中社會發展特征在生育范疇內的投影映射。影響青年生育觀的因素繁多且作用路徑交錯復雜,不能以單一類型加以概括描述,應當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揭示剖析其社會演進脈絡,進而掌握青年生育觀念動態。
根據民政部官網公布的 “2022年4季度民政統計數據” (詳見表1),2022年我國登記的結婚量為683.3萬對,再探新低。
(二)婚育觀念轉變的底層邏輯
研究者認為,對青年婚育觀念構成影響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青年面臨的職場競爭、生活壓力劇增,難以負荷逐年攀升的高婚育成本;二是社會變遷促使大眾價值觀念產生巨大變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間的價值沖突加劇,“去制度化”成為青年婚育觀念變遷的新特征;三是教育擴張使個體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長至十余年,“倒金字塔形”家庭結構使青年一代成長于被無微不至關懷的全方位保護環境中,導致其直面職場競爭、生活負擔的抗壓性大幅衰減,對婚育存在莫名的恐懼、抗拒心理。
青年人晚婚晚育現象本質在于 “不立業,難成家。”[8]較高的婚育成本對民眾自身發展的相應影響是年輕人懼怕婚育的關鍵因素。難就業—追求高學歷—推遲就業時間—推遲立業時間—難成家—晚婚晚育。長期對于就業的擔憂促使大部分青年人長時間在學校提升自身學歷,在傳統學習觀念影響下,“只學習、不就業”成為普遍現象,長此以往,逐漸與社會脫節。青年一代長期處于被無微不至關懷的保護環境中,導致其直面職場競爭、生活負擔的抗壓性大幅衰減。此外,由于傳統家庭分工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結婚女性需要在工作的前提下承擔家務勞作,繁雜的家務、難處的 “婆媳”關系、婚育對個人發展帶來的潛在沖突成為大部分女性 “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主要原因。
此外,為了實現娛樂和盈利目的,電視、網絡等媒體產出 “結婚后,我失去了什么”等系列短視頻作品,通過短、快、頻的作品產出方式,引發社會不良反響。過度渲染、炒作消極婚育觀念的節目和影視作品,使本來就持有消極婚育觀念的青年人更加悲觀、更加消極?!巴砘橥碛⒉换椴挥背蔀榍嗄昃W絡潮流。
六、青年婚育觀念轉變破局
(一)加強宣傳教育和價值引領,形塑新時代婚育價值觀
新時代婚育觀是踐行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也是培育社會性別意識的有效途徑。新時代,婚育行為關乎國家發展和民生福祉,不只是家庭私事。[9]
婚姻和生育代表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價值取向,需要通過政府、社會的文化宣傳,建立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社會主流意識并使其嵌入個人生活領域,從而內化為個體的意識。政府部門、社區和企業理應對生育持有積極態度和行為取向,厘清生育中各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包括生育的價值與權利認同,重視母嬰生命權、生存權和健康權。指導監管網絡新媒體,對炒作消極或娛樂化消費婚育觀念以謀取利益的節目和影視作品,應由廣電部門進行批評、處罰,作品創作應倡導和諧健康的婚育觀念,為社會提供積極文化生活,正向引導人們的婚育觀念。
(二)注重青年在發展上的問題,紓解婚育和工作中存在的矛盾
青年人群對本身發展更重視,把婚姻視作人生成長的里程碑。但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波動影響,職場競爭壓力與日俱增,承受沉重社會流動壓力且抱有強烈職業期許的青年一代常常無法平衡處理好事業與生活的關系。因此,保障、穩定青年就業并為其打破職業發展的無形 “天花板”,成為青年人群增強婚育安全感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要采取有力措施清除不良職場文化如母職懲處、職業隔離等,使女性享有平等的職業發展權利,使婚育不再成為女性職業發展道路上的 “攔路虎”。[10]
(三)創建婚育友好型社會,削減家庭婚育成本
育齡青年無法繞過的高婚育成本是社會發展過程無法避免的問題,很難借助家庭和個人來進行解決。所以,需聯合社會中不同方面的力量,共同建立婚育友好類社會,推動醫療、教育、住房等領域普惠類婚育服務政策制定出臺以及在各地的落地執行,實現婚育成本有效降低。在物質層面降低婚育門檻,是增強青年一代婚育信心和安全感最為關鍵的目標。婚育政策扶持有助于增強青年幸福感,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形式,能夠防止 “婚育焦慮”“婚育歧視”等不正?,F象的發生。[11]
(四)降低兩性婚育壓力
性別革命理論主張,去除性別差異是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性別革命最初階段中,女性就業率與其受教育程序呈同相關發展趨勢。但女性遭遇的職場壓力或性別歧視不可避免地影響家庭再生產,男性在公、私領域提供的幫助及情緒價值對于紓解女性職業發展障礙和情緒困擾有較大價值,有利于推動事業與家庭關系的平衡并趨向于良性循環。鑒于兩性婚育理念的客觀差異,倡議促進性別平權不但可以對女性自身發展予以維護,同時還可以降低男性在經濟方面的負擔,此外平等和睦的家庭關系和能夠給予情感陪伴,可以進一步讓青年人開展婚育。[12]
七、結束語
青年婚育問題攸關國家未來、民族希望,是亟待解決的社會現實問題。
新思潮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婚姻觀念,同時推遲或減少生育,推遲初婚年齡和減少生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青年人婚育觀念呈現的傳統與現代雜糅共存、個體化和個人主義逐步凸顯、晚婚少育的趨向,需要通過經濟支持體系建立、制度變革和法律保障、宣傳教育和價值引導形塑青年一代的婚育觀念。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8-30].https://www.mca.gov.cn/n156/n2679/c1662004999979995221/content.html.
[2] 耿興敏.居民健康狀況持續改善[N].中國婦女報,2021-07-14(00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10-12].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0/P020231012 649046990925.pdf.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2-10-17(002).
[5] 潘云國.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01):85-87.
[6] 黃曉川,白茂峰.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賦能青年發展的 “理”與 “路”[J].秦智,2023(09):55-57.
[7] 李婷.當代青年生育觀的多重向度[J].人民論壇,2023(15):22-27.
[8] 潘修明,張春泥.不 “立業”,難 “成家”:青年-成年轉變中的就業狀態與婚育行為[J].中國青年研究,2023(08):61-69+103.
[9] 王金營,胡沛琳,張龍飛.青年婚育觀念轉變及婚育友好文化塑造[J].青年探索,2023(06):5-16.
[10] 鄭葉昕,閆譽騰,李婷.大學生婚育觀念呈漸進式變化? 應重視青年婚育的實際需求[J].人口與健康,2022(09):9-11.
[11] 郭思思.性別正義視域下當代中國家庭政策優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12] 王金營,胡沛琳,張龍飛.青年婚育觀念轉變及婚育友好文化塑造[J].青年探索,2023(0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