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丹,孫艷秋,燕 燕
遼寧中醫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沈陽 100847)
貧血是最常見的血液疾病,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個主要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估算,2021 年全球全年齡段貧血患病率為24.3%,其中5 歲以下兒童的貧血患病率高達41.4%,貧血面臨著嚴重的疾病負擔[1-2]。目前針對我國貧血疾病的研究較為單一,首先是研究對象的單一性,主要體現為兒童和育齡婦女群體較為多見[3-4],針對全年齡段貧血疾病現狀的研究相對缺乏;其次是研究對象所屬地域性較強,多為針對某一特定地域的調查研究[5-6],較少我國整體貧血疾病現狀的研究;最后是研究結局指標的單一性,主要以患病率為主要評價指標,缺乏貧血從發生到死亡的健康損失綜合度量指標分析的相關研究。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21(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GBD 2021)公開的貧血數據,對1990—2020 年我國全年齡段貧血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了解我國貧血疾病負擔的變化趨勢,為貧血防治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資料來源于GBD 2021 公開的貧血數據集[7],GBD 是目前流行病學研究項目中綜合性最強、規模最大、方法最系統、參與者最多的世界性研究課題[8-9],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較理想。GBD 2021 中貧血數據使用了來自人口調查、已發表的研究和政府報告中的代表性數據,采用時空高斯過程回歸模型對患病率進行了量化調整,通過對應病例的估計乘以殘疾權重來計算健康壽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其中殘疾權重無健康損失記為0、輕度貧血記為0.004、中度貧血記為0.052、重度貧血記為0.149、死亡記為1。估計中的不確定性量化是通過后驗高斯過程以1 000 次抽樣形成1 000 個平均估計值,指定1 000 個估算值中的第25 和第75 個值形成每個平均值的95%不確定區間(uncertain interval,UI)。根據ICD-10 疾病分類原則,將貧血分為營養性貧血(D50-D53)、溶血性貧血(D55-D59)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D60-D64)。
本研究選取該數據集中我國各年齡組1990—2020 年以5 年為增量共計7 個時間點的全因貧血疾病患病數據和YLD 數據,因貧血致死率較低,因此,貧血的生命損失年可忽略不計,反映貧血對生命數量和質量的綜合度量指標可使用YLD 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變化率 =(2020 年指標值-1990 年指標值)/1990 年指標值×100%。
采用Excel 2019、SPSS 25.0 和Graphpad prism 9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針對我國1990—2020年不同年代、年齡、性別人群間貧血疾病患病指標的分布進行統計描述與分析,主要包括貧血患病人數、患病率,對貧血疾病負擔指標的變化過程及趨勢進行分析,主要包括YLD 數及YLD 率,利用Pearson 相關分析探討1990—2020 年貧血的患病及疾病負擔情況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區間估計使用95%UI,檢驗水準為α=0.05。
1990—2020 年,我國全年齡段貧血患病人數與患病率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男性(r=-0.984,P<0.001)、女性(r=- 0.996,P<0.001)和總人群(r=-0.990,P<0.001)的貧血患病率均與年份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2020 年,我國貧血患病例數為13 708 萬(95%UI :13 290 萬~14 152萬),與1990 年相比降低了36.59%,其中男性為4 245 萬(95%UI :4 031 萬~4 435 萬),占30.97%,降低了54.26%,女性為9 463 萬(95%UI:9 173 萬~9 778 萬),占69.03%,降低了23.29%,男性降幅是女性的2.33 倍,女性患病人數是男性的2.23 倍。2020 年,我國貧血患病率為9.66%(95%UI:9.36%~9.97%),與1990 年相比降低了47.45%,其中男性為5.85%(95%UI :5.55%~6.11%),降低了61.79%,女性為13.65%(95%UI:13.23% ~14.11%),降低了36.97%,男性降幅是女性的1.67 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33 倍,詳見表1、圖1。

表1 1990—2020年中國居民貧血流行情況Table 1.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from 1990 to 2020

圖1 1990—2020年中國居民貧血患病情況變化趨勢Figure 1.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from 1990 to 2020
如圖2 所示,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男性貧血患病數在0~64 歲年齡段呈下降趨勢,其中20~24 歲年齡組降幅最明顯,達84.82%;而65 歲及以上年齡段則呈上升趨勢,其中95 歲以上年齡組增幅最大,達13.45 倍。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各年齡組男性患病率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降幅最明顯的是10~14 歲年齡組,達76.18%。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女性貧血患病數在0~44 歲年齡段均呈下降趨勢,其中15~19歲年齡組降幅最明顯,達72.04%;而45 歲及以上年齡段則呈上升趨勢,其中95 歲以上年齡組增幅最大,達14.16 倍。與1990 年相比,除95歲以上年齡組女性外,2020 年各年齡組女性患病率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降幅最明顯的是0~4歲年齡組,達62.19%,而95 歲以上年齡組有4.14%的小幅增加。

圖2 1990年及2020年中國貧血患病情況隨年齡、性別變化趨勢Figure 2.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in China with age and gender in 1990 and 2020
1990—2020 年,我國全年齡段貧血疾病YLD 數與YLD 率均呈持續下降趨勢。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男性YLD 率(r=-0.973,P<0.001)、女性YLD 率(r=- 0.996,P<0.001)、總YLD 率(r=-0.991,P<0.001)與年份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2020年我國貧血YLD總數為3 039 343 人年(95%UI:2 046 140~4 360 508),與1990 年相比降低了43.83%,其中男性為611 227人年(95%UI: 401 390~910 350),占20.11%,降低了71.38%,女性為2 428 116 人年(95%UI:1 639 865~3 486 083),占79.89%,降低 了25.88%,男性降幅是女性的2.76 倍,女性YLD 數是男性的3.97 倍;2020 年我國貧血YLD 率為214.12/10 萬(95%UI:144.15/10 萬 ~307.19/10萬),與1990 年相比降低了53.45%,其中男性為84.16/10 萬(95%UI:55.26/10 萬~125.34/10 萬),降 低了73.24%,女性為350.29/ 10 萬(95%UI:236.57/10 萬 ~502.91/10 萬),降低了39.09%,男性降幅是女性的1.87 倍,女性YLD 率是男性的4.16 倍。詳見表2、圖3。

表2 1990—2020年中國居民貧血疾病負擔情況Table 2.The burden of anemia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from 1990 to 2020

圖3 1990—2020年中國居民貧血疾病負擔情況變化趨勢Figure 3.Trends in the burden of anemia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from 1990 to 2020
如圖4 所示,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男性貧血疾病YLD 數在0~79 歲各年齡組中均呈下降趨勢,其中20~24 歲年齡組降幅最明顯,高達86.89%;而80 歲及以上年齡段則呈上升趨勢,其中95 歲及以上年齡組增幅最大,達8.71 倍。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男性各年齡組YLD 率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降幅最明顯的是0~4 歲年齡組,達84.68%。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女性貧血疾病YLD 數在0~44 歲各年齡組中均呈下降趨勢,其中20~24 歲年齡組降幅最明顯,達70.18%;而45 歲以及上年齡段則呈上升趨勢,其中95 歲以上年齡組增幅最大,達9.71 倍。與1990 年相比,2020 年女性各年齡組YLD 率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降幅最明顯的是0~4 歲年齡組,達63.47%。

圖4 1990年及2020年中國居民貧血疾病負擔情況隨年齡、性別變化趨勢Figure 4.Trends in the burden of anemia among Chinese residents with age and gender in 1990 and 2020
貧血因其患病人數多、病因復雜,嚴重影響著我國居民的身心健康。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發布了《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 年)》,明確指出降低貧血患病率是我國國民營養健康事業的主要目標[10]。目前,基于中國居民貧血的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較少,其中貧血疾病負擔相關研究尤其少見。本研究通過疾病負擔研究權威數據庫GBD 提取數據,對1990—2020 年中國居民貧血的流行情況和疾病負擔進行情況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男性與女性居民整體貧血疾病負擔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男性下降趨勢更為明顯,同時女性在患病人數、患病率、YLD 數和YLD 率上均顯著高于男性,且二者間的差距逐年增大。這表明相較于男性,女性的疾病負擔改善情況并不理想,在貧血防控中應該加以重視。兒童是貧血的高危人群,貧血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存在明顯不良影響,有較重的疾病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1990—2020 年30 年間我國0~4 歲兒童患病率與YLD 率均與年份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我國0~4 歲兒童的貧血疾病流行和疾病負擔呈逐年下降趨勢,國家對兒童貧血的重點防治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針對我國不同地域兒童貧血趨勢的既往研究顯示,不同地域的兒童貧血患病情況變化趨勢并不一致[3,5-6,11-12],這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飲食習慣差異均有直接關聯,這也提示我國在貧血防治工作中需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域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飲食習慣的群體制定個性化防治措施。除兒童外,育齡婦女也是貧血的重點防治人群,其貧血患病情況的變化還會對兒童患病情況產生一定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1990—2020 年15~49 歲年齡段育齡婦女患病率與YLD 率均與年份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4,13-14],這說明我國育齡婦女的貧血疾病流行和疾病負擔呈逐年下降趨勢,國家對育齡婦女貧血的重點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隨著我國優生優育政策的實施,國家加大了健康宣教力度,育齡婦女的貧血患病情況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產前檢查的逐步完善、孕期飲食管理及必要元素的及時補充也對嬰幼兒貧血患病率的下降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我國整體貧血狀況的改善相比,在80 歲以上高齡老年人群體中,1990—2020 年間患病率與年份不存在相關關系,男性與女性的患病人數與年份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男性與女性的貧血疾病YLD 數也均與年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我國高齡老年人群體中貧血狀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老年人群體壽命不斷延長,但受身體機能下降、基礎疾病患病率高等影響,其帶病生存時間延長,這可能造成貧血疾病負擔逐年加重,提示我國貧血防治工作中應重點關注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群體,以免隨著中國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群貧血疾病負擔進一步加重[15]。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1990—2020 年我國居民貧血患病情況和疾病負擔進行了分析,雖然我國貧血疾病負擔呈總體下降趨勢,但對居民健康影響仍存在較大負擔,貧血疾病的防控需求仍較大。同時,我國高齡老年人群體的貧血疾病負擔在過去30 年間未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患病群體將隨時間推移不減反增,因此應將高齡老年人群納入貧血重點防治群體。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所納入的GBD 數據為公開數據,未能納入尚未公開的研究數據,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貧血子數據庫未提供1990—2020 年間的逐年數據,未能對貧血數據的年變化率進行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