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 孫靈剛 , 李垣志
(1.安康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2.陜南生態經濟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地方高校為國家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每年暑期“三下鄉”活動,讓學生走進農村,走進農民,有助于學生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成了學界比較關注的內容,并為此提出了諸多建議。陳少雄等(2017)提出學校資源與農村資源相結合,高校人力資源與農村技術人才相結合,建設涉農領域創業項目孵化基地[1]。卜質瓊(2019)提出合理引導農村創新創業項目,轉型升級農村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即農村電子商務和創新創業有機融合的發展路徑[2]。溫鐵軍等(2019)提出“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要求[3]。黃兆信等(2019)通過對全國1 231 所高等學校201 034 份學生和教師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應建立全鏈條式評價體系,分層分類設計質量評價方案[4]。張永杰等(2022)從“通—專—輔”“學—賽—訓”“深專兼結合與跨學科師資”“政策+平臺+質量”四個層面探討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內容框架[5]。蘇星晨等(2022)構建了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評估指標體系,孵化成效指標權重居于首位,提出打造特色化基地品牌、建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6]。馬永霞等(2022)通過對50 所高校樣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發現,高校創新創業活躍度的驅動機制有3 種,并提出我國高校可以通過加強頂層設計、調整資源配置等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7]。周麗霞(2022)使用二元Logit 模型對山西省33 所高校進行調研,發現創新創業教育中政策支持類因素產生的影響較大,而競賽參與類因素的作用較小[8]。
基于此,課題組從地區經濟狀況、地區環境、高校人員因素、高校社會服務因素、高校環境因素、學生參與度等方面,對當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不適用等問題,以科學性、可操作性為原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 法)選取30 項質量評價指標,構建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體系,經過各方主體參與,吸收專家建議,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并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進行了評價,以期促進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從地區經濟狀況、地區環境、高校人員因素、高校社會服務因素、高校環境因素、學生參與度六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常用方法,基于AHP 法建立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分析模型。
通過問卷調查,結合專家建議,準則層由地區經濟狀況、地區環境、高校人員因素、高校社會服務因素、高校環境因素、學生參與度六項指標構成,指標層選取經濟總量、地理環境、教學團隊規模、教學環境、創業能力等30項指標。
對某一準則,Pij為要素i與要素j重要性比較結果,依次構造各層次判斷矩陣。
設判斷矩陣為P=(Pij)m×n,采用和積法,求解過程如式(1)至式(6):
最大特征根,即:
其中,(Pw)i表示向量Pw的第i個分量。
其中,1、2、3、4、5、6 階矩陣的RI值[9]分別為0、0、0.26、0.41、0.52、0.58。若CR<0.1,結果通過一致性檢驗。
經過問卷調查和專家評議,選取30項指標作為指標層。根據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體系中各層的單排序權重,計算出準則層權重值,然后計算出指標權重值,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指標及其權重
由表1可知,CI=0.003 1,RI=0.58,CR=0.005 3<0.1,結果通過一致性檢驗。
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中,權重較高的是地區經濟狀況(A,0.213),表明它是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目標實現的基礎因素。其次是地區環境(B,0.199)、高校人員因素(C,0.186)、高校社會服務因素(D,0.157)、高校環境因素(E,0.133),這些是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的制約因素,最后是學生參與度(F,0.112),這是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成效的具體體現。很明顯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系統性、全面性、拓展性的特點,既豐富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內涵,又完善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質量評價。
地區經濟狀況中,創業資助(A3,0.084 5)、經濟總量(A1,0.052 4)的權重高于其他因素的權重,說明良好的經濟環境是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的基礎因素。地區環境中,政策支持力度(B3,0.065 3)、地區人均收入水平(B2,0.056 1)是促進地方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的動力。高校人員因素中,教學團隊規模(C1,0.036 3)、創新能力(C6,0.033 8)是推動地方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不斷提高的人力因素。高校社會服務因素中,經費投入(D2,0.043 6)、高校與地方企業合作(D1,0.041 8)是地方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的助推力量。高校環境因素中,涉農專業教學環境(E1,0.034 0)、獲取財政支持能力(E2,0.024 8)是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的關鍵因素。學生參與度中,涉農創業能力(F1,0.033 2)、畢業生涉農創業率(F3,0.022 9)、涉農創業心理品質(F4,0.022 9)是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成效體現的參與因素。
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涉農專業教育教學發展進行有機融合,逐步探索雙創教育為“三農”服務的發展路徑,有助于高校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及高校學生寬范圍、多維度的通識教育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但目前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并不占有優勢,在社會資源支持、師資隊伍建設上沒有形成新特色。創新創業教育是否滿足地區產業、新興產業、行業技術革新的需要,這些都影響地方高校未來發展[10]。通過構建協同平臺,尋求重點高校在師資隊伍構建、課程設置方面的優勢資源,建設共享服務平臺,有助于地方高校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實效,促進其良性發展。校際互動搭建合作平臺是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提升的良好路徑,管理咨詢共享平臺的運行可充分發揮各高校的優勢,有效化解各院校在創新創業合作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實現人力、物力以及各方面資源共享。
重點高校有很多優勢資源如創新孵化中心,各具特色,能更好地探索與區域特色及行業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點[11]。首先,通過充分利用企業、政府、高校等資源,把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高校更好地服務“三農”建設。其次,高校可以聘任優秀企業家、成功人士擔任兼職導師,補充地方高校不足的師資力量,指導學生實踐,完善創新創業師資建設。最后,可以與企業聯合開發產品,把合作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加快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提升產學研一體化建設,高質量服務“三農”工作。
科技成果轉化是衡量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標準之一。如何提高成果的轉化效率,校企合作平臺起到了橋梁作用。地方高校應該與企業、政府、市場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府為創新創業提供資源保障、政策支持,地方高校可申請知識產權,加強科技成果孵化與技術轉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達到為“三農”服務的目的。
學生的創意需要平臺展現,“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藝和創意的平臺。促進企業與學校合作,利用共享服務,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發揮高校專業優勢,縮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創新創業實踐的基本程序[12]。
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參與程度,直接體現了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的成效。鼓勵學生跨專業組建團隊,參加不同類型競賽,開發新項目等體現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地方高校可以建立項目孵化和創業實踐基地,通過各種路徑給學生提供政策基金、創業基金,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
創新創業師資力量是地方高校目前應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大部分這類課程的師資是兼職教師,他們來自不同專業或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缺乏企業的實戰經驗。因此,地方高校要儲備具有企業實戰經驗的人才,可以通過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高管進校園參與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雙師課程”創新創業教學可以拉近校園學習與企業實戰的距離,讓學生面對面與企業優秀人才交流學習,增強創新創業意識,這樣也可使地方高校師資隊伍更具有實踐性和結構合理性。首先,建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中堅力量,定期選派優秀專業教師學習深造,參與企業實踐,掌握企業從開始創業到運作、發展的全過程[13],提高專業教師綜合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豐富實踐經驗,實現教學中的資源共享。其次,聘請企業家擔任校外指導教師,開展沙龍講座、模擬實戰等。最后,地方高校建立專門的獎勵制度,對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取得成績的教師予以肯定和獎勵。
本文應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計算出權重,通過因素兩兩比較構建判斷矩陣,結果通過了一致性檢驗,然后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質量不斷提高的措施,有助于促進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三農”建設,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