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潞 ,趙孔標 ,吳 晶 ,徐明亮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0)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1]。2019 年2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 年4 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X”證書制度作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方案,是“職教20 條”的重要改革部署,是重大創新。對于“課證融通”而言,“課”常指職業院校中的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2];“證”沒有固定對象,在不同目的下證書對象也不同,在雙證書制度下,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是目的,證書對象便是職業資格證書,同理,在“1+X”制度下證書對象便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隨著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新焊接工藝被應用在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大型鋼橋梁制造及大型裝備制造上,各行業對掌握優質高效焊接工藝設計和焊接實操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緊迫。
國外有一些成功的職業教育實踐經驗。例如,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特點是培訓過程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并且又以企業的培訓為主要元素。在培訓的分工方面,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工作。企業負責對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方面的培訓,職業學校則負責講授相應的理論知識。同時,企業培養的實踐能力和在職業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密切結合。美國的CBE(Competeney Based Education)教育模式,該模式注重不同職業發展方向,重視學生未來的發展,學生需要學習廣泛的基礎知識為將來能適應不同職業做好準備。一般學校會聘請行業中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實際崗位的需要,明確職業需求,該模式更強調以崗位群所需職業素養為培養目標。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職業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其學員大部分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工作能力的培養,只有約20%的時間在學校學習。日本的“企業”模式教育,日本的產學官模式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同時由產業界向職業教育機構投資[4]。
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和人才隊伍的重要方略[5]?!?+X”證書制度目的在于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其中,“1”為學歷證書,“ X”為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歷證書反映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學習者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6]。
《高等職業學校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傳統的“學歷證書+技能證書”這種雙證制度相比,“1+X”證書制度是一種全新的制度設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考核標準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和行業需求,以《特殊焊接技術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例,標準的制定單位包含了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蘭石重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內領先的企業[7]。這些企業涉及船舶制造、航天工業、鋼結構、石油化工等焊接專業重點服務領域。所以制定的證書考核考點非常豐富,涵蓋行業很廣,可以滿足大部分行業對于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時證書的考核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自由選擇。以南通市為例,船舶、海工制造業較發達,企業用人的需求很大,學生選擇考核內容時可以根據船舶、海工企業需求選擇考核技能點,這也是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體現。
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特點是:以就業為視角、以技能為本位、以行動為導向、采用工學結合的方式。目前,我國制造業處于產業提升階段,但是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較為傳統,注重傳統知識體系,而傳統知識的進化往往滯后于產業變革的腳步。企業對于焊接自動化設備操作、編程、工藝、維護、銷售及相關工作的需求不斷提高,高職焊接專業人才需求也需要向智能化轉型。所以,高職院校開發“課證融通”的專業課程體系,要能夠有效促進高職院校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在校掌握企業生產中應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促進人才素養的提升[8]。
以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參與試點的“1+X”特殊焊接技能等級證書為例,證書的獲取需要通過理論考試之后再通過實操考試。對于理論考試的內容,主要涵蓋了“金屬學與熱處理”“焊縫方法與設備”“金屬熔焊原理”“弧焊電源”“金屬材料焊接”“機械制圖”等課程。這些課程分布在大一下學期到大三上學期的4 個學期里,也就是說,學生在大三離校頂崗實習前才能學完理論考試涉及的知識。同時,實操考試也不能完全滿足等級證書的要求,焊接實訓總課時只有12 周左右,在此期間需要學生學習氣焊、氣割、焊條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氬弧焊、埋弧焊等。而目前考證的要求是學生至少使用兩種焊接方法、兩種焊接位置、兩種焊接材料完成三個工件焊接。在現有的課時安排下,學生難以完全達到證書標準要求,獲取證書有難度。
現有師資主要擅長傳統手工焊接的教學,在“1+X”特殊焊接技能等級證書的等級標準中已經將機器人焊接的考核技能納入其中,但是對于這類自動化焊接,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企業對于自動化焊接的人才需求旺盛,但現有的師資水平很難滿足對應的人才培育要求。
智能焊接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最終目的是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評價組織在制定等級標準時充分考慮焊接涉及的各行各業的需求,導致等級標準中涵蓋的焊接技能要求可選項較多。本著服務地方發展的理念結合學校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培養企業需要的會焊接、懂原理的技能人才為目標,構建高職院校智能焊接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強化校企合作,以職業崗位引領課程建設,減少課程設置的盲目性[9]。
以《高等職業學校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教學標準》為指導,課程體系建設要參照各行業、企業對于人員水平的標準,按照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完善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10]。以“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的要求、標準、內容,分級設置知識和技能點,構建課程體系。
將課程考核與“1+X”技能證書考核相匹配,將“1+X”技能證書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在制定課程標準中充分融入“1+X”考核的知識和技能點,考核方案要對標“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標準。這樣,焊接實訓課程的考核評價就能按照“1+X”特殊焊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試標準進行打分評價。
針對教師對于智能焊接技術理解不足的問題,需要加強教師在焊接機器人等方面的培訓。在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的教師缺乏生產實踐經歷,為了做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即培養具備教師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復合型教師,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能力的提升培訓,積極參加教學能力比賽;另一方面需要鼓勵教師規劃時間參加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生產流程和企業應用的與專業相關的技術,在具有較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加強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將專業課的學習時間拓展到平時,學生可以自主按需學習。利用虛擬仿真設備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信息化手段完成學生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評價。
綜上所述,課程體系建設的出發點是滿足企業對于學生的素質要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就業的領域、“1+X”等級證書的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將證書的培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從課證融通的角度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深化智能焊接技術專業的“三教”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學生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