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專欄
供職于中石油規劃總院,長期從事能源經濟、公司戰略、經濟評價和資產并購
殼牌此次剝離可再生能源資產被媒體認為是正在加快減少擁有可再生能源項目和資產的步伐和節奏。筆者認為,殼牌此次市場行為沒有過多的借鑒意義,無須過度解讀。
殼牌公司新晉CEO瓦埃勒·薩萬到位后,先是裁減低碳解決方案部門員工總量15%的涉及氫能出行業務員工200人;接著傳出將擴大裁員范圍,向投資者提交一項旨在到2025年底將“結構性成本”減少30億美元的降本增效計劃。在國際油氣領域,油氣巨頭的業務布局一直被看作市場的“風向標”。由此,殼牌這次市場行為,被媒體認為是其正在加快減少擁有可再生能源項目和資產的步伐和節奏。筆者認為,此次殼牌剝離可再生能源資產沒有過多的借鑒意義。
首先,國際石油公司的股權和資產并購剝離行為是服務于其發展戰略和業務布局的,資本運營和資產經營是其常態化市場行為。近年來,國際石油公司聚焦油氣業務和低碳轉型業務均衡發展,有意識地縮減全球業務布局,更加注重新型業務與既有業務的協同發展。以殼牌為例,一方面,確實剝離了一些不同業務、不同類型的資產。此次賣掉美國太陽能資產之前,去年相繼向Octopus Energy出售家庭能源零售資產,退出了在英國、荷蘭和德國的家庭能源業務;退出了一些浮式海上風電項目,將其在韓國1.25GW的MunmuBaram項目中80%的股份出售給其合資伙伴Hexicon,減少了在歐洲和美洲的氫能業務;剝離了在歐洲(北海)、亞洲(印尼)和非洲(尼日利亞)的油氣上、下游資產。另一方面,在積極買進資產和項目。不僅在亞洲,與中國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公司開展電動汽車合資合作,還購進了位于西班牙Isemaren公司的12個光伏項目。為此,此次賣掉一個光伏項目25%的資產份額不應該認為,殼牌準備退出可再生能源業務,甚至判斷可能會減少低碳業務比例、暫停能源業務轉型。
其次,國際石油公司業績下滑和可再生業務盈利低迷是決策實施資產剝離等降本增效措施的主要驅動力。殼牌公司在2022年豪取400億美元的凈利潤后,2023年的業績再次回落到190億美元。2023年三季度數據顯示,殼牌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決方案部門季度虧損達6700萬美元。這可能致使該部門在2021年虧損15.14億美元和2022年虧損10.59億美元的基礎上,連續第三年形成年度虧損。同時,與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兩家北美同行相比,殼牌公司目前的市值表現越來越差。2023年底數據顯示,埃克森美孚市值超過4200億美元,雪佛龍市場接近3000億美元。而作為歐洲國際石油公司代表的殼牌公司的市值表現雖然好于其歐洲同行道達爾和BP,但僅為2000億美元,較雪佛龍的市值低了30%以上。與此同時,殼牌公司的全球員工數量超過90000人,比雪佛龍同比多出兩倍。這種情景下,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西方國際石油公司,主動實施非核心、低效資產剝離,甚至繼續優化崗位并實施一定范圍的裁員應該被看作是西方國際石油公司經營的正常之舉和資本市場的應有之義。
第三,實施油氣業務與低碳轉型業務平衡發展是國際石油公司的戰略發展動向。隨著國際油氣價格反彈并預計保持在75美元~85美元/桶的中高價位區間運行,可再生能源等轉型業務還沒有實現技術突破、依然保持較高運營成本的現實,國際石油公司不得不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間做出再平衡,不得不在即期現金流和長期資金流之間做出再平衡。各國際石油公司必須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進一步調整能源轉型戰略實施計劃,更加穩健、更加穩妥、更加穩步地實施業務轉型,進一步削減前期制定的較為激進的包括“去油氣”在內的能源轉型戰略實施計劃和“雙碳”目標,來保持油氣能源與低碳轉型業務的平衡發展。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