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研究如何應對碳關稅,對石化行業做強做優至關重要。
2020年中國政府做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以來,已經走過近四年。從茫然“達峰”“中和”狂熱到理性認識、科學分析、客觀對待、冷靜研究并制定減碳措施和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貫徹“雙碳”戰略步入了理性和面對現實的階段、步入了統籌發展與務實階段。
當前,“碳關稅”成為熱詞,特別是石油行業和企業如何應對碳關稅,值得我們思考。
碳關稅的爭議
對歐盟的碳關稅機制,大多國家認為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單邊措施。在去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俄羅斯、巴西、印度、沙特以及東盟國家等認為歐盟的碳關稅缺乏國際共識,呼吁其持謹慎態度。我國表示歐盟的碳關稅是一種單邊措施,無原則地把氣候問題擴大到貿易領域,既違反WTO規則也不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的原則和要求。解振華在2023年9月的國際論壇上表示,有關國家不應訴諸碳關稅這樣的單邊措施,而應在《巴黎協定》等多邊機制框架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部分發達國家對歐盟碳關稅持反對態度。
歐盟針對他國的爭議,堅稱碳關稅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碳泄漏(在一個區域更嚴格的氣候政策會導致高碳產品以及相關碳排放轉移到另一個區域)。歐盟委員會表示,為實現到2030年碳排放減少55%的目標,需要施行碳關稅。歐盟能源委員會表示,歐盟的本意并不想征收碳關稅,目的是希望世界其他國家也能建立起與歐盟相同的碳定價體系。大家爭議的焦點還是碳關稅的征收導致貿易成本增加和企業收益下降。反應強烈的一方是與歐盟高耗能產品貿易密切的國家,反應強烈的另一方就是碳市場建設尚不完善、碳標準與歐盟差異大的國家。
碳關稅的推進
爭議歸爭議、反對歸反對。無論反應多么強烈,實際上各國都認識到了通過碳關稅規則來促進能源轉型的重要意義。所以,很多國家在爭議與反對中展現出了積極參與的態度。
以美國、英國、加拿大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都在加緊構建自己的碳關稅機制。我國也在加快推進碳市場建設,盡快完善碳價政策,積極參與全球碳交易和定價規則的制定。2021年7月16日,我國碳市場啟動儀式分別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舉辦。
近年來,跨國公司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工藝改進、低碳新產品研發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最直接也是做得最多的是通過購電協議購買綠電。離我們最近的是巴斯夫湛江新材料基地一期項目100%用綠電;埃克森美孚大亞灣一體化基地也是購買綠電。杜邦在丹麥的一家工廠用木屑代替燃煤,余熱再供應社區,年可減排二氧化碳4.6萬噸。科萊恩通過酶法工藝將農業廢棄物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轉化為生物質乙醇,可減少95%的溫室氣體排放。巴斯夫與SABIC、林德正在共同研發電加熱蒸汽裂解爐,與傳統的乙烯裂解爐相比可減少碳排放90%。SABIC在乙烯尾氣中加入氫氣,尾氣燃燒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碳關稅的應對
歐盟碳關稅的計算公式是:歐盟碳關稅稅費=稅率×碳排放量=(歐盟碳市場碳價-出口國碳價)×(產品碳排放量-歐盟同類產品企業獲得的免費排放額)。這里又提出了一個關鍵詞“碳價”。
何謂碳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其的定義是,通過對化石燃料的碳含量或者對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稅來實現的,是現行燃油稅的一種延伸。其目的是抑制人們使用煤、燃油和汽油等化石燃料,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積聚;推動人們減少能源消費、市場向清潔能源轉型,通過碳價激勵企業盡可能使用清潔技術,轉向清潔能源。
歐盟碳關稅的計算公式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出口歐盟產品并免繳碳關稅,關鍵要做好兩個層面的工作。一個是企業層面的,即在“產品碳排放量-歐盟同類產品企業獲得的免費排放額”上下功夫。如果企業做到了所出口歐盟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與歐盟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碳排放量相等,則可實現碳關稅為零即免。這就要求生產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水平以及排放水平全方位向歐盟水平看齊。就歐盟的工業水平來講,這推動了“世界一流企業”的培育和建設。另一個是政府層面的,即在“歐盟碳市場碳價-出口國碳價”上下功夫。政府宏觀政策的研究制定,盡快建立起規范的碳交易市場,建立起既與國內生產實際情況相符又與歐盟碳價基本一致的碳交易價格,可以實現出口歐盟碳關稅免繳或少繳。
就目前國內碳交易碳價(約80元人民幣/噸二氧化碳當量)與歐盟的碳價(約80歐元/噸二氧化碳當量)相比,要實現出口歐盟免碳關稅差距很大;就當前國內工業化和企業的水平,特別是以我國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原料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制造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等全要素來看,要實現出口歐盟免碳關稅差距不小。
2020年我國做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以來,碳排放量的統計與核算一直是企業與社會關注和研究的重點與熱點,因為碳排放量的統計與核算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雙碳”目標的實現。碳排放量的統計與核算不僅要求具有科學性、準確性,而且是復雜的。不同的產品碳排放量不同,即使是同一產品也會因為生產原料和工藝路線、技術水平的不同造成碳排放量不同。我們熟悉的很多石化產品如聚氯乙烯,以乙烯為原料的氧氯化工藝和以電石為原料的乙炔氯化工藝,其碳排放量就大不相同。所以,碳排放量的統計與核算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建立模式和數據庫,也需要學習和借鑒別國的科學做法和經驗。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五部委于2023年11月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推動建立符合國情實際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完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規則和標準體系,建立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推進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建設,拓展和豐富應用市場;支持企業按照市場原則自愿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促進相關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積極引導綠色低碳消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碳關稅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對石化產業和企業來說,要在原料輕質化、能源清潔化、結構高端化、生產過程低碳化、產品高性能化以及管控數字化和全生命周期循環化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對標世界一流,實現做強做優。
責任編輯:鄭 丹
znzhengd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