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亞杰
摘要:家訪是推進家校共育的有效機制,也是學校了解孩子成長環境、指導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基于當下教育形勢,再提家訪的意義與實踐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推進家訪的常態化和長效化。學校要構建家訪工作體系,從制度上保障家訪工作開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分別采取調研式家訪、鼓勵式家訪、診斷式家訪等針對性策略,促進家校關系和諧發展,推進高質量家校共育。
關鍵詞:教師家訪;家校共育;孩子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3-0047-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當與學校密切配合,積極參加其提供的家庭教育和實踐活動,學校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列入工作計劃[1]。“雙減”背景下,學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對孩子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學校需要家長理解育人方式的變革、學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更新,家庭需要學校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指導。學校和家庭責任共擔、難題共解、職能互補,形成教育合力,讓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總目標在強有力的校家配合中扎下深根、抽出新枝,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家校協同共育。家訪是學校和家庭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晰家訪意義、創新家訪策略,既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需要,又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
一、從意義出發,讓教師家訪常態化
從孩子成長經歷、家庭教育狀況、家庭影響因素等諸方面對家庭環境,即孩子的成長現場,進行全面了解,有助于教師從家庭視角全面認識孩子,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國內某一線城市曾針對家校溝通問題,以“中小學家校關系的現狀、問題與建議”為題開展了問卷調查,發現:教師每學期家訪的次數以1次居多,家校之間的聯系僅僅是為了解決當下的某個具體問題[2]。調查結果說明,部分學校及教師還沒有真正、全面理解教師家訪的意義,家訪工作具有偶然性和隨機性。基于當下的教育實情,重新厘清家訪意義,推動建立制度化、長效化的家訪機制,有助于學校和家庭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關系。
(一)身份認同:信息交流,情感互動
關于家訪的意義,學校和家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來理解。學校是為了向家長反饋孩子在校的成長情況,以求得家庭的配合與支持;家長則是希望教師在學校里加強對孩子的管理。雙方雖然明白家訪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與發展,但是,目前的家訪多是單向溝通而不是雙向互動,多是著眼于解決個別問題而不是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難以達成家校“同頻共振”。
如果我們著眼于長遠發展,把家訪作為促進學校與家庭共同關注孩子成長的紐帶與橋梁,讓家長明白自己也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教育者”,家庭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學習場所”;讓教師認識到家長的配合與支持能讓學校的教育愿景更快更好地實現,雙方就會共同以“教育者”的身份來交流孩子的成長信息,在相互探討中達成對孩子發展目標的共識,并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共同發力。雙方在互換信息的過程中,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最終達到共生共進。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認同一定能帶動情感的互動與升華。
(二)家校合力:發現問題,因材施教
家訪的意義就在于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教育,激發家長的教育力,促進孩子的發展。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存在著“隔空”的距離:家長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成長情況,尤其是學習過程;教師不知道孩子在家庭的成長情況,尤其是習慣、態度等。教師和家長的聯系是間接的,雙方獲取的信息也必然是不全面的。通過面對面的家訪,教師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家庭成員構成、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教師走進孩子的家庭成長現場,在師生交流中、在教師與家長的交流中,孩子在兩個不同場所的成長情況就能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家長和教師就更明了孩子在成長中的優缺點及其成因,家校雙方就更容易合力解決孩子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家長在交流中了解對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更為重要的是,在交流互動中,教師和家長能發現各自的教育盲區,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二、從實踐出發,注重教師家訪策略
宜興市“百校千師訪萬家”是教師深入孩子的成長現場,抓取最鮮活、最生動的教育資源,為家校協同教育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舉措。教師在家訪中要起到聯系家校雙方的紐帶作用,共同探討家校雙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實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交流,促進家校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的健康、和諧發展。班主任是家訪的第一責任人,各科任課老師、年級主任也可以參與到家訪活動中來。要想家訪取得良好的效果,絕不是簡單上門“坐一坐、問一問、聊一聊”那么簡單,需要教師發揮專業優勢,智慧地選擇不同的策略開展家訪。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采取調研式家訪、鼓勵式家訪、診斷式家訪等形式。
(一)調研式家訪
教師接手新的班級或發現班級出現共性問題時,可以采用調研式家訪。對新接手班級進行調研式家訪,是基于孩子成長的專題式調研,其目的是進行家庭情況的摸底調研,建立家庭檔案,為開展教育提供依據或策略。對共性問題的調研式家訪,主要是為班級問題找到相應的家庭根源,獲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調研式家訪可以采用“拉家常”式的交流方式。教師可以和孩子、家長就某個話題開展多層面、多方位的交流,在交流中觀察孩子與家長的情感變化,為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奠定扎實的情感基礎,為后續教育摸底建檔提供最基本的資料。調研式家訪還可以采用征詢意見的策略。為促進學校、班級教育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教師可以帶著征詢家長建議的“專題”走進家庭,在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本著尊重家長、尊重孩子的心態,虛心征詢家長的教育建議,在征詢過程中完善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指引與策略指導。教師在調研式家訪前要制定詳細的家訪計劃,明確家訪目標和溝通策略,家訪后完成一份家訪記錄,征集家長反饋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家訪后的收獲與改進措施。
例如,教師接手初一某班時,發現小李的學習用品擺放雜亂,督促其整理,但效果不明顯。這就導致小李上課時經常找不到相關的學習資料,嚴重影響學習效率。于是,教師去小李家中家訪,在觀察家庭環境時發現,小李的房間也是臟亂不堪。與其父母溝通后,教師提出明確要求:小李自己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須由本人獨立整理,家長與教師及時提醒督促。家訪后,小李逐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二)鼓勵式家訪
為促進孩子更長遠的發展和更好更快的提升,在孩子有進步或形成特長時,教師可以采取鼓勵式家訪。其目的是通過家訪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看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合力所帶來的成效,在鼓勵孩子的同時,激勵家長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創設更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未來成長路上更好地開展教育與引導。
預先做好孩子的評價工作是鼓勵式家訪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師在家訪前可以做好相應的工作:準備好孩子在校學習、活動的照片或視頻,展示孩子在校學習表現;送上一份凸顯孩子優點的“閃光卡”,如果有突出的表現,還可以制作“喜報”以學校的名義送達;和孩子一起整理“成長檔案”,展示班主任、科任教師、同學、家長的評價等,教師實事求是地進行解讀分析,幫助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更深入地認識自己。
例如,初二學生小周雖然學習表現良好,但在與同學相處時,經常發生口角甚至肢體沖突。小周的母親對孩子的學習情況較滿意,但對其在校行為感到無奈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幫助他改善人際關系。班主任進行了家訪,首先對孩子學習的進步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評價,同時向家長詳細介紹了小周在學校中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教師與家長一起制定解決方案:在學校中加強小周的團隊協作能力訓練,在家中引導小周學會分享和溝通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小周的人際關系得到了明顯改善。通過建立信任關系、發現問題、制定解決方案、鼓勵與支持以及持續溝通與反饋等步驟,家長和學校共同促進了孩子的成長。這種家訪方式不僅有助于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還能增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理解和合作,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診斷式家訪
在孩子有難以解決的個性問題或學校教育得不到家長的支持時,教師要及時家訪,診斷孩子問題形成的原因,開出問題解決的“處方”。
教育蘊藏于細節之中,家訪活動中,觀察孩子成長現場中的細節,是進行教育診斷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用心觀察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家長言行舉止中表現出來的教育理念、家庭對孩子學習環境的創設、家庭對精神文化的重視程度等,都是決定孩子成長狀態的關鍵因素。教師要特別注重影響孩子成長的主、客觀因素,比如時間管理、學習用品管理、個人衛生等,教師都可以提出具體的要求。
例如,初一學生小王最近上課的精神狀態不佳,成績明顯下滑。教師多次告訴他要認真學習,但效果不佳。為此,教師決定去小王家中家訪,了解實際情況,并給予幫助與指導。通過交流,教師發現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家長對小王的要求過低,在家約束少,由于家長工作的特殊性,基本不關注孩子的學習進度與成績;小王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過長,每天至少三四個小時,經常玩游戲到深夜,嚴重影響休息與學習。針對以上問題,教師提出以下家庭教育指導意見:家長要加強對孩子學習的監督與檢查,給予必要的約束與懲罰;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保證孩子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家長應定期與教師進行溝通,共同督促幫助孩子。通過此次家訪, 教師對小王的情況有了深入了解,指導家長開展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一學期下來,小王的學習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
三、從成效出發,使教師家訪制度化
建立包括家訪工作的目的與意義、內容與要求、考核與培訓等事項的教師家訪工作體系,是教師家訪工作長期有效開展的制度保障。
(一)制定家訪工作實施辦法
家訪工作的重要性不僅要體現在文件之中,更要落實在平時的教育行動之中。學校要構建并確立家訪制度,規范家訪的目的、頻率、行為要求和紀律規定等,用制度來引導、規范教師積極參與家訪活動。同時,學校要依據制度形成具體的考核機制,帶動全體教師參與家訪活動。例如,學校可以確定學校德育處為考核機構,制定相應的考核條例,一月一考核,從資料積累、家訪反饋等多方面開展考核,確保家訪落到實處。
學校還要引領與鼓勵教師自主、積極開展家訪課題研究,讓他們深入其中,交流實踐經驗,探討家訪策略,在自主研究中提升家訪的效能。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家訪不僅僅是教師到場,更重要的是加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給家長送去教育的策略與方法,指導他們開展更有效的家庭教育。為此,教師要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心理策略,也要具備解決現實問題的最基本的能力:給孩子以學習、生活的方法引導,做孩子的生活導師;給家長以一定的教育策略的指導,做家長的良師益友。如果教師能利用家訪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也能利用家訪給家長以更好的指引,那么家庭教育就能跟進,就能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合力。
學校要將家訪的內容模塊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幫助教師提高家訪的專業意識,提升家訪的專業能力,使教師家訪更加科學化。教師要善于把書本知識和育人實踐結合起來,指導家長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提升育兒能力。針對每位孩子成長的“獨特性”,幫助父母不斷改進教育方法。
教師、家長和孩子是影響教育實效的三個重要角色,任何一方出現短板都會產生難以彌補的影響。因此,家訪應該成為家校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強有力的“黏合劑”,在了解家庭、改善溝通、指導家長、鼓勵參與、關注弱勢及特殊群體、重塑教育生態關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形成家校合力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3-10-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eqid=9c44c9ca000036c60000000664538302.
[2]馮秋瑜.傳統家訪式微?“雙減”下如何更好發揮家訪作用[EB/OL].(2022-05-20)[2023-10-11].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2-05/20/node_1.htm?v=3.
責任編輯: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