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妮 關穎雄



摘 要:司法鑒定行業技術標準體系在不斷完善,各學科專業領域的技術標準也在更新和充實。SF/T 0142-2023《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是在SF/Z JD0202001-2015《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的基礎上,結合鑒定實際情況進行充實和完善所形成的指印鑒定技術體系新成果。本文立足于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實踐,通過對比2023版和2015版《規范》,從基本結構調整、主體內容變化、對2023版《規范》的總體評價以及適用要點4個方面進行分析,為學習貫徹《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提供基本思路。
關鍵詞:司法鑒定,標準化,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SF/T 0142-2023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4.04.016
0 引 言
在我國,民間利用指紋簽署契約的習慣始于周代,至唐代更盛。《周禮卷十五》記載:“同市,以質劑結信而止訟。”釋曰,質劑謂券書,恐民失信有違負,故為券書結之使有信也。漢代鄭康成注釋周禮曰:“質劑謂兩書一札而別之也,若今下手書。”唐代賈公彥注疏曰:“鄭云若今下手書者,汗時下手書,即今畫指券,與古質劑同也。”1959年,新疆米蘭古城出土了一份直接以指紋為信的藏文文書“借粟契”,此契約落款處有4個紅色指印,其中有一個尚能看到指紋紋線,可以肯定為指紋[1]。可見我國將指紋應用于民間及訴訟斷案已有悠久的歷史,直至今日,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仍是我國司法鑒定活動中重要的內容。從最初的利用人體測量方法,通過“下手書”“畫指券”“畫指節”等途徑來識別訂立契約之人,到指紋證據技術的應用推廣后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的形成,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
2 015 年司法鑒定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S F/ ZJD0202001-2015《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以下簡稱2015版《規范》)初步實現了文件上指印鑒定的規范化,規范了鑒定秩序,保障鑒定結論的準確性。而2023年10月7日發布的SF/T 0142-2023《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以下簡稱2023版《規范》)總體上推動了可見指印鑒定標準化建設更加全面、系統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某些內容的修改也導致了一些新問題的產生。本文將立足于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實踐,通過對比2023版和2015版《規范》,從其基本結構的調整、主體內容的變化、對2023版《規范》的總體評價和適用要點4個方面進行分析,為學習貫徹《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提供基本思路。
1 2023版《規范》概述
對于標準和規范而言,由結構體現功能,因而,基本結構是支撐規范具體內容的“筋骨”,其設置應秉持全面、協調的原則。在司法鑒定標準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完善規范的結構是保證其先進性和適用性的重要條件。2023版《規范》是基于我國法律相關規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以及《司法鑒定文書規范》制定的,符合國際國內實驗室通用技術標準和文件鑒定標準體系通用要求,適用于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的標準。其確立了我國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檢驗步驟和方法,基本結構由10個部分組成(如圖2所示)。與2015年版的《規范》相比,其整體結構更加完整,體系性和協調性更強,新增了“檢驗記錄”一款程序性內容和“可見指印特征的分類”“殘缺指印和模糊指印檢驗技術要點”兩項技術性內容,及時反映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改革的新進展;將2015版《規范》當中的“指印鑒定的受理”(條款4)和“檢材指印與樣本指印的標識”(條款5)兩部分內容整合為“鑒定受理程序”(條款5)一款,具體檢驗部分被歸納為“檢驗原則與檢驗方法”(條款6)、“檢驗步驟”(條款7)和“檢驗記錄”(條款8)3個條款。
2 對《規范》主體內容的認識
《規范》是根據我國指印鑒定的現狀,參考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大全中的《指紋技術》和《文件檢驗》相關章節并結合民事案件指印鑒定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其目的在于規范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活動。《規范》研制團隊的核心成員在多年前曾撰文論述到:“指印鑒定標準化建設將隨司法鑒定標準體系建設深入的步伐,發生從無到有、從雛形到全面系統的轉化[2]。”將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作為標準化的對象,并以專門的技術規范加以調整,這體現了司法鑒定行業標準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同步,是我國司法鑒定行業標準化的重要特色。2023版《規范》是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在2015版《規范》的基礎上,結合指印鑒定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實和完善所形成的,整體上符合司法鑒定標準體系的通用要求,回應了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的現實需要,是指印鑒定標準化建設從雛形到全面發展的重要一步。
2.1 術語和定義(條款3)
2015版《規范》中共有35個術語,其中有一部分個引用自GA-T 144《法庭科學指紋專業術語》和SF/ Z JD 02010 01-2010《文件鑒定通用術語》第1部分。此外,在GA-T 14 4《法庭科學指紋專業術語》的基礎上,2015版《規范》根據文件上可見指印的特殊性,對“指印”“檢材指印”“樣本指印”“ 指印紋型”“ 指印特征”“紋型特征”“內部花紋”“外圍線”“根基線”“指印紋線細節特征”“棒形線(短線)”“眼形線”“橋形線”“鉤形線”“小點”1 5個術語的名稱或定義根據“指印特征”進行了修改,并新增了“指印紋線一般特征”“紋線流向特征”“指印印面特征”“追蹤線”和“可見指印”“可見指印紋線”“一次性捺印”“騎縫指印”8個術語。相較于GA/T 144指紋專業名詞術語,《規范》提出了“指印”相關的各類術語,并形成了相應的術語體系。
而在2023版《規范》中,術語在原先的基礎上被精簡為19個,并規定SF/T 0102-2021《文件上可見指印形成過程鑒定技術規范》和SF/T 0141-2023《文件上可見指印一次性捺印鑒定技術規范》界定的術語同樣適用于本文件。相較于2015版《規范》,2023版《規范》刪除了大部分指印特征相關的術語,新增“ 檢材”“ 樣本”“ 模糊指印”“殘缺指印”“紋線系統”“ 無特征區域”和“ 定位點”7個術語,重新定義了“指印”“文件上可見指印”“紋線細節特征”和“一次性捺印”4個術語,并對“手指乳突紋線”“指印紋線”“紋型”和“紋線流向”4個術語進行了術語名稱的修改,具體修改情況見表1。
2.2 可見指印特征分類(條款4)
在2023版《規范》發布之前,指印特征分類很少被提及,或被指紋特征分類所代替。指紋是指人手指正面皮膚上的乳突紋線,通常情況下也包括手指屈肌褶紋、脫皮、傷疤等,是形成指印的造痕客體中的主要方面。其與指印并不等同,故二者的特征也不可混為一談。“指紋特征”所指的是造痕體手指的乳突紋線及手指表面的構成特征,而“指印特征”所指的是造痕體手指的乳突紋線及手指表面的構成在承痕體上留下的反映形象特征[4]。受形成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影響,手紋中不同特征的特定性、穩定性、出現率及在手印中的反映性等存在差別,各特征在手印的檢驗、鑒定中起著不同的作用[5]。2015版《規范》雖在第3款“術語及定義”中采用了適用于“指印特征”的各類術語,按照手印特征的性質、作用不同,將其特征歸納為一般特征、細節特征和印面特征,但卻并未從指印特征價值、成因的角度,進一步規范指印印面特征的分類標準,不便于在鑒定實踐中充分利用指印的各類特征。而在2023版《規范》第4款“可見指印特征分類”中,文件上可見指印特征根據其形成原理被分為皮紋特征和印面特征,每種特征又進一步細分(如圖3所示)。同時還根據特征的歷時穩定性將特征區分為永久性特征、階段性特征、一次性特征,根據特征價值將其區分為一般特征和個別特征。這種分類方法兼顧了學科理論的通識和鑒定實踐的需要,有很強的實用性。
2.3 鑒定受理程序(條款5)
在司法鑒定中,受理審查階段是保障鑒定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2023版《規范》中,鑒定受理程序被分為明確鑒定要求、審查送檢材料、指印樣本提取、決定是否受理和送檢材料的保存與標識5個部分。這一劃分是對2 015年版《規范》“指印鑒定的受理”(條款4)和“ 檢材指印與樣本指印的標識”(條款5)兩個條款進行整合補充所形成的。鑒定的受理是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的“入口”[ 6 ],對鑒定要求的明確和對送檢材料的審查是把好這一“入口關”的關鍵所在。因此,2023版《規范》對相關內容的細化意義重大。
2.3.1 明確鑒定要求(條款5.1)
“明確鑒定要求”這一條款在2015版《規范》中,僅在“檢材與樣本指印的審查”(條款4.1)中用“了解有關案情,根據委托內容,明確鑒定目的和要求[ 7 ]”一句帶過,2023版《規范》則在鑒定受理程序(條款5)中單獨增設這一條款,補充了在鑒定要求不明確或不準確的情況下,應向委托方提供技術咨詢并確認鑒定要求的內容,這體現了我國新時代公共法律服務的價值導向。
2.3.2 審查送檢材料(條款5.2)
在2023 版《規范》當中,“審查送檢材料”(條款5. 2)一款具體羅列出了檢材和樣本的審查內容,并提出情況不明確時,應與委托方聯系的補充內容。在初步審查檢材指印的鑒定條件和樣本指印的比對條件后,需要補充樣本的,再根據條款5.3進行指印樣本提取。而2015版《規范》在對檢材和樣本指印的審查階段僅提出應“確認檢材和樣本指印”,未提及對鑒定材料名稱、數量、性狀、保存狀況以及收到時間等內容的核對和記錄。對這一部分內容的修改遵循了《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的規定,增加了受理階段審查送檢材料的剛性條款①。
2.3.3 指印樣本的提取(條款5.3)
總體來看,2023版的《規范》共對這一部分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3種不同程度的改動。首先,對指印提取的總體要求、重點指位和區域的界定兩方面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其次,對指印提取的設備和方式兩方面內容進行了小幅修改。關于指印提取的設備,2023版《規范》對2015版《規范》條款4.2.3和8.1.2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具體修改情況見表2。提取方式則由“靈活選取與檢材指印相適應的滾動(左右滾動、前后滾動)捺印、平面捺印或局部捺印方式。”改變為“綜合采用平面捺印和滾動捺印的方式,對捺印人十指分別提取。若出現缺指等情況,應客觀記錄”[3]。最后,2023版《規范》的修訂將原本分布在2015版《規范》“檢驗步驟和方法”(條款8)當中關于樣本指印提取的相關內容整合到“指印樣本提取”一款中。
2.3.4 決定是否受理(條款5.4)
“決定是否受理”是2 0 2 3版《規范》在鑒定受理程序中新增的子條款,規定應依據送檢材料的具體情況及實驗室現有資源條件等決定是否受理,并對“決定受理的”“決定不受理的”和“不能當場決定是否受理的”3種情況下的程序要求進行了規定。2015版《規范》僅在條款4.1.2中提到“初步檢驗檢材指印和樣本指印,并且根據檢材指印和樣本指印的具體情況以及鑒定的目的和要求,確定是否受理或暫緩受理”。
2.3.5 送檢材料的保存與標識(條款5.5)
2023版《規范》將送檢材料的保存和標識兩部分內容簡化后整合到一個條款當中。送檢材料的保存部分,2023版《規范》采用更加精煉的語言將保存的要點概括為“妥善存放,防止損壞、污染”和“一案一卷,注明唯一性案號”兩點,與2015版《規范》中這一部分內容相比,刪除了對檢材、樣本指印復制提取方式的規定,且在之后的條款中也未明確提出具體的規定。
標識部分的內容被分為“標識的基本要求”(條款5.5.2)、“檢材的標識”(條款5.5.3)和“樣本的標識”(條款5.5.4)3個方面。2023版《規范》新增加了關于標識基本要求的條款,并對檢材和樣本指印的標識方式進行了簡化,分別以檢材(或樣本)為一份和兩份兩種不同情況進行舉例,說明了具體的標識方式。
2.4 檢驗原則和檢驗方法(條款6)
2015版《規范》中規定了“識別指印特征方法和原則”,而2023版《規范》將其更名為“檢驗原則和檢驗方法”,并以“先整體檢驗,后局部檢驗;先宏觀檢驗,后微觀檢驗;先無損檢驗,后有損檢驗;先獨立檢驗,后共同討論”取代原本的“客觀”“全面”“次序”三原則,而檢驗方法部分則在原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幅調整。
2.5 檢驗步驟(條款7)
2015版《規范》在“檢驗步驟和方法”(條款8)這一條款中,將其主要內容分為8個子條款。筆者分別根據2015版和2023版《規范》的內在邏輯,參考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 ion a l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有關工作組發布的手印檢驗過程圖[8],梳理出兩版規范中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受理和檢驗步驟流程圖(如圖4、圖5所示)。
2.5.1 檢驗流程(條款7.1)
此條款為2023版《規范》新增的內容,規定了檢材指印檢驗、樣本指印檢驗、比對檢驗以及綜合評斷和出具鑒定意見的檢驗流程,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規范修訂后“次序原則”的缺失,在本規范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2.5.2 檢材指印的檢驗(條款7.2)
2023版《規范》將檢材指印的檢驗分為對指印狀態的審查和對指印鑒定條件的分析兩部分。其在2015版《規范》內容的基礎上對檢材指印檢驗流程進行了調整,細化了對鑒定條件的分析內容,提出必要時可進行一次性捺印檢驗和通過模擬實驗對難以確定的指印特征或變形特征等情況進行實驗分析,并對騎縫指印的檢驗要點進行了整合修改。
2023版《規范》對檢材指印的檢驗從狀態入手,在確定其為捺印形成后,再選擇合適的檢驗方法對指印的鑒定條件進行分析。與2015版《規范》相比,修改后的《規范》刪除了對檢材是否為原件的分析步驟,直接從檢材指印是否捺印形成入手進行檢驗。需要提到的是,2023版《規范》在條款5.2“審查送檢材料”中新增剛性條款,規定在受理階段應審查檢材和樣本是否為原件、復制件或電子圖片等。而如前文所述,2015版《規范》在受理階段對檢材和樣本的審查中并未明確提出相關內容,而是在分別檢驗階段要求對檢材和樣本是否為原件進行檢驗。雖然在實踐中,鑒定人在審查受理階段一般都會依據經驗對送檢材料是否為原件進行審查確認,但《規范》中相關剛性條款的缺失會影響其可操作性,容易導致實際操作中出現紕漏。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分別檢驗過程中,當鑒定材料不是原件時,最終得出“無法判斷”鑒定意見的情況也相應增加。2023版《規范》針對這一問題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實踐中此類疏漏的出現,可以提高鑒定活動效率,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
其次,2023版《規范》細化了對檢材鑒定條件的審查內容,并提出必要時參照SF/T 0141-2023對檢材指印是否為一次性捺印形成進行檢驗。《文件上可見指印一次性捺印鑒定技術規范》(以下簡稱《一次性捺印鑒定規范》)以印面特征的特異性、反映性和穩定性為依據,對檢驗兩枚或多枚指印的印面特征,確定其是否為一次性捺印形成的方法、步驟和鑒定意見進行了規定。鑒定實踐中,一次性捺印鑒定一般作為指印同一性鑒定和文件形成時間鑒定等鑒定要求的內在部分[9],這一規范的制定有利于推動鑒定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對指印鑒定中印面特征的運用起到了技術擴散作用,體現系統鑒定方法論的導向。此外,2023版《規范》與《一次性捺印鑒定規范》的分離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鑒定人識別和采用標準,完善了指印鑒定標準體系。
2.5.3 樣本指印的檢驗(條款7.3)
2023版《規范》對樣本指印的檢驗同樣從對樣本指印狀態的審查及其比對條件的分析兩個層面進行,審查的具體內容與對檢材指印的審查相似,同樣將2015版《規范》對樣本是否為原件的檢驗環節刪除,并細化了對樣本指印比對條件分析的內容(如圖5所示)。
2.5.4 比較檢驗(條款7.4)
從整體上看,2023版《規范》中比較檢驗的主要內容與GA/ T 724-2019《法庭科學 手印鑒定規程》大體一致,都強調應按照先比對種類特征后比對細節特征的順序進行比對檢驗。在此基礎上,《規范》基于新的指印特征分類體系說明應對檢材指印和樣本指印的紋型、紋線流向、紋線細節特征、其他皮紋特征和無特征區域等特征進行比對檢驗,并將對指印特征符合點和差異點數量與質量分析的相關要點整合為比較檢驗的一部分。作為綜合評斷的準備階段,比較檢驗階段對特征符合點與差異點數量和質量的初步分析可以為綜合評斷中對符合點和差異點的具體評斷和綜合權衡奠定基礎,體現系統鑒定方法論的導向對相關條款的整合吸收,也避免了因條款間內容相互重復導致的整體結構不協調。
2.5.5 綜合評斷(條款7.5)
綜合評斷是對經過比較檢驗所發現的符合點和差異點進行分析與綜合,并作認真的科學論證,最后作出鑒定結論的過程[10]。修改后的《規范》據此設置了綜合評斷的3項子條款,刪除了在2015版《規范》“綜合評斷”一款中篇幅比較大的關于對檢材指印特征鑒定條件和樣本指印特征比對條件進行綜合判斷的相關內容。
2.6 檢驗記錄(條款8)
司法鑒定標準既是鑒定人在實施司法鑒定活動時必須遵守的,又是審查鑒定意見是否客觀科學的準則和依據[11]。鑒定技術規范作為鑒定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尺子”,也是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的根據。《規范》新增“檢驗記錄”這一條款,規定對與鑒定有關的情況應進行及時、客觀、全面地記錄,使鑒定過程和結果具有可追溯性,而這也是審查鑒定程序和方法的重要依據。這一內容的增加,完善了規范的整體結構,將“尺子”的刻度描得更細,便于依據《規范》對鑒定意見進行審查。與此同時,依據檢驗記錄的要求對鑒定過程中相關情況的客觀記錄也能為審查鑒定程序和方法的合法性提供重要支持。
2.7 特征比對表(條款9)
2023版《規范》的14個子條款涵蓋了特征比對表的制作基本要求、比對表的編排和指印特征的標識3方面內容,其技術要點體系完整。但是,2023版《規范》將“特征比對表的編排”一款的主要內容修改為在不同的鑒定意見下,特征比對表中所應包含的標識內容。
從學理上分析,指紋鑒定采用的是同一認定的方法,即先對作為檢材的指紋和作為樣本的指紋進行分別檢驗、比較檢驗,然后對檢驗中發現的符合特征和差異特征進行綜合評斷,并在綜合評斷的基礎上作出送檢的指紋是否為受審查人所留的鑒定結論[12]。特征比對表一般是鑒定人在分別檢驗、比較檢驗階段對檢材和樣本指印特征進行檢驗,并采用特征直觀并列對照法對指印特征的符合點和差異點一一觀察對照并進行標識產生的。這一行為發生于對整個指印內部規律性本質的認識之前,尚不足以得出客觀、科學的鑒定意見。因此,從應然層面上看,此處將鑒定意見作為特征比對表編排的依據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分別檢驗、比較檢驗和綜合評斷3個階段的排列,并不表明其就是一個線性的過程,特別是在比較檢驗和綜合評斷階段,可能要重復多次,所以,其本質上是一個迭代的過程[13]。而在鑒定實踐中,科學、客觀的鑒定意見常常在這3個階段的迭代過程中產生,因此,以“鑒定意見”為依據編排特征比對表的所呈現的內容也是根據認識的規律所做出的規定。
2.8 鑒定意見(條款10)
2023版《規范》在“鑒定意見”這一部分新增“鑒定意見的判斷依據”,并對“鑒定意見的表述”相關內容進行簡化調整。2015版《規范》分別以“樣本捺印人是否確定”“是否出具認定的鑒定結論”“檢材或樣本指印是否為復制件”“檢材指印是否具備鑒定條件”,以及“當兩枚或兩枚以上檢材指印認定是一次性捺印后,根據檢材指印是否處于署期相同的文件上”為前提,組合形成了9種精細、具體的表述。這樣的規范內容雖然在多數情況下容易操作,但卻也容易在適用時有失偏頗。而修改后的規范則是通過4個子條款分別在“樣本捺印人明確且檢材指印是手指捺印形成”“樣本捺印人不明確且檢材指印是手指捺印形成”“樣本捺印人明確且檢材指印不是手指捺印形成”和“樣本捺印人不明確且檢材指印不是手指捺印形成”4種情況下,作出“認定同一”“否定同一”和“無法判斷”3種鑒定意見的表述方式列舉出來。
3 對2023版《規范》的總體評價
3.1 2023版《規范》的進步之處
文件上可見指印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通過捺印形式留存于各類公文、合同、契約、書信、字據、證照等文書表面,無需技術顯現即可直接目測或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有色指印[14]。由于捺印人大多不具備捺印知識,所捺指印常有殘缺、模糊之狀,因此在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活動中,需檢指印也常存在殘缺、模糊的狀況。且鑒定實踐表明,在涉及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的民事案件中,在認定指印同一的同時,準確判斷文件上指印形成的相對時間,頻繁成為查明民事案件事實的真正關鍵因素。[4]基于此,2023版《規范》新增“殘缺指印和模糊指印檢驗技術要點”這一條款,并提出了可見指印特征的新分類。在完善了指印特征的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根據現實需求拓展了指印鑒定的內容,使指印鑒定從傳統的依靠種類特征、個別特征進行個體識別,轉向在利用種類特征、個別特征和印面特征進行同一認定個體識別的同時,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判斷指印形成相對時間。
可以看出,《規范》的修訂是基于現實需要,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以適應鑒定發展為導向的,表現出了指印鑒定標準化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然而,作為用于規范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活動的標準,其內容不僅要與當前鑒定的現實需要相適應,也應符合文件鑒定標準體系的通用要求,符合標準編寫的統一性、協調性和適用性原則。
文件鑒定的通用標準是文件鑒定標準的基礎部分[15],GB/T 37234-2018《文件鑒定通用規范》是根據我國文件檢驗學科特點及司法鑒定實踐需求設置的文件鑒定標準的基礎規范,其內容包括從事文件鑒定必須遵循的通用程序和規范,及文件鑒定中的通用要求。從2023版《規范》中對鑒定受理程序、檢驗原則和檢驗記錄等條款內容的修訂可以看出,其在形式上逐步向《文件鑒定通用規范》靠攏。此外,司法鑒定工作都是由具體的鑒定人來完成的,鑒定標準的內容從文本到落實于具體鑒定工作中,鑒定人對其中內容的解讀和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寫在鑒定標準上的內容應當規范、易懂、不容易產生歧義。[16]2023版《規范》通過對術語及其定義進行細化調整、根據鑒定實踐需要建立指印特征分類體系以及對鑒定受理程序和檢驗步驟等相關內容的修改,使其整體結構更加協調,更具易讀性和可操作性。
3.2 2023版《規范》值得商榷之處
2023版《規范》的修訂在整體上呈現出穩中向好的趨勢,但修改后仍有部分內容值得商榷。
首先是在分別檢驗的相關條款中沒有體現對檢材指印特征分析的實質性規定。分別檢驗作為同一認定的基礎性環節,是取得感性認識的階段,其任務是為比較檢驗奠定基礎[8]。從學理上分析,在指紋鑒定的分別檢驗階段應按照具體研究指印的形成、分析和選擇被尋找客體的特征、研究樣本的可比性以及分析和選擇受審查客體的特征四步走。而《規范》中相關內容的缺失容易導致鑒定實踐中分別檢驗不充分,無法為比較檢驗提供相應的支撐。
其次是檢驗原則的修改,2015版《規范》中,“客觀”“全面”“次序”這3項原則分別從3個方面對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提出了指導性的要求。客觀原則要求以檢材實物原件為依據,實事求是進行檢驗,必要時可通過模擬實驗進行分析確認,是在準備階段,對檢驗對象和檢驗方法的要求。全面原則要求對檢材指印進行細致、全面、完整的檢驗,并盡可能找出全部可以識別的指印特征,是在實質性的檢驗階段對檢材指印特征分析的要求。次序原則則規定了先檢材后樣本、先內部花紋區域后根基和外圍區域的檢驗次序,同樣是在實質性的檢驗階段對檢材和樣本以及指紋各區域的檢驗先后要求。而修訂后檢驗原則雖然更加具體,卻不夠全面,未能囊括前述三大原則的重要內容。例如:如前文所述,2023版《規范》在分別檢驗的相關條款中沒有規定對檢材指印特征的分析,對檢驗原則內容的修改又導致相關原則性規定的缺失。因此,筆者認為對“檢驗原則”這一條款的修改會降低《規范》內容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最后,2023版《規范》以鑒定意見為特征比對表編排內容依據的相關規定也是值得商榷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這一條款內容從學理上分析是存在問題的,雖然可以對其進行合理性解釋,但在標準化的進程中我們應當采用審慎的態度,認真對待標準化的每一步[17],在《規范》后續的修訂過程中仍應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整。對此,筆者認為在此處應避免使用過多的剛性條款。檢驗過程是科學地理解、把握什么是觀察,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假設,然后通過具體推理來接受、排除或修正假設的過程[18]。而分別檢驗、比較檢驗和綜合評斷的迭代本質上也是對“假設”不斷修正的過程,其時刻存在著被推翻的風險,雖然可以用以為鑒定人提供選擇檢驗的思路,但卻難以通過規范對其進行過于詳盡的文本規定。
4 2023版《規范》新增技術內容的適用要點
針對2023版《規范》的兩點技術變化,筆者認為在適用相關條款時應把握以下要點。首先,針對指印特征新分類,應重點把握指印印面特征和根據特征的歷時穩定性所區分的永久性特征、階段性特征和一次性特征的適用。《規范》對印面特征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指印鑒定的內容,在需檢指印紋線細節特征不足或需要判斷指印相對形成時間時,可根據指印印面特征分析是否存在一次性捺印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指印印面特征的符合點和差異點進行分析時,其符合點方面,印面特征的位置確定性越強,形態特異性越強,其符合價值越高;差異點方面,由于兩次或多次捺印的介質量、捺印區域、捺印力度等因素變化,會導致印面特征的形態產生一定變化,應根據具體的變化情況具體分析[19]。而對于永久性特征、階段性特征和一次性特征,其三者在可見指印鑒定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確定指印形成相對時間過程中,永久性特征是指印區域定位的主要依據。在永久性特征定位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尋找指印的一次性特征和階段性特征[4]。
其次,針對殘缺和模糊指印的檢驗技術要點,需要注意在殘缺指印檢驗過程中,若經過判斷指印朝向、選擇定位點、比對檢驗后檢材和樣本指印特征未比中,則需要考慮檢材指印位于手指邊緣部位的情況,不能輕易作出否定的鑒定意見。在模糊指印鑒定中,除了充分利用模糊指印中的紋線間隔線數和細節特征的位置關系,根據紋線流向、特征點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因素準確識別特征外,還應注意區分因外力作用產生的“偽細節特征”。在綜合評斷時也要著重分析紋線模糊、中斷等條件對符合點、差異點的影響,仔細甄別本質和非本質的符合點或差異點。
以2 0 0 4年發生在西班牙馬德里的爆炸案為例,警方在案發現場提取并送檢的17號指紋(后稱現場指紋)屬于殘缺模糊指印(如圖6所示),檢驗人員標注出7個特征點之后利用AFIS系統進行查詢,認為現場指紋與候選隊列的第4枚指紋(梅菲德爾的指紋,后稱4號指紋或相似異源指紋)相似度極高,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鑒定人員也一致認為現場指紋與4號指紋同源(FBI 鑒定人員對現場指紋與相似異源指紋特征標注情況如圖7所示)。然而數日后,西班牙警方卻抓住了犯罪嫌疑人達烏德(Ouhname Daoud),通過對相似異源指紋和達烏德的指紋(后稱同源指紋)進行比對發現二者高度相似,其間存在10個符合點。
在現場指紋和相似異源指紋的符合點特征中,有10個可以用來識別同源指紋(如圖8所示),1、7、8、11、14號特征均不存在于同源指紋中,而之所以能夠在相似異源指紋中找到與之對應的特征點,主要是因為現場指紋的質量差、紋線模糊,使鑒定人錯將現場指紋中的“偽特征”與相似異源指紋中的特征對應,從而導致了這起指紋鑒定錯案。在質量較差的指紋中,往往難以確定具體的特征點類型,尤其是起點和分歧、終點和結合、小眼和小點、小棒等,這類特征點可能會因為外力作用相互轉換[21]。在本案中,現場指紋和相似異源指紋的5號特征點屬于結合點,而同源指紋的此特征點屬于終點。現場指紋的6號特征點,由于局部紋線缺失,與小棒的特征更加吻合,但是在同源指紋中6號特征點屬于小眼。9號特征點在現場指紋中為起點,而在同源指紋中卻為結合點。總而言之,受外力作用的影響,指紋所呈現出來的特征點會因其紋線模糊、中斷等質量問題而產生變化,在對殘缺、模糊指印鑒定的過程中,應注意甄別因此產生的“偽細節特征”。
此外,在現場指紋左上角,與1號特征點紋線間隔大約9~10條紋線的位置有一個形似小棒的特征(如圖9所示),該區域紋線清晰連貫,特征點質量較高,而相似異源指紋中卻不存在相符的特征,屬于本質差異。若鑒定人在當時能著重分析這一差異點,此鑒定錯案或許就能避免。可見在殘缺、模糊指印鑒定中,對符合點和差異點的甄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鑒定人應實事求是,客觀地分析紋線模糊、中斷等條件對符合點、差異點的影響。
5 結 語
標準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應該隨著人對科學的認識和對現實需求的把握而不斷發展,其制定、發布、實施應當是一個不斷循環、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每完成一個循環,標準的水平就提高一步[17]。2023版《規范》是在大量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實踐的基礎上,對重復發生的事物進行總結并規范化后形成的更全面、系統、科學的技術標準。在學習貫徹《規范》的同時,我們也應辯證地看待其在這一階段的發展和變化,跟隨鑒定認識發展的腳步,做好長期、穩步開展指印鑒定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劉少聰. 新指紋學[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 9,462.
[2]錢煌貴. 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標準制定的探討[J]. 中國司法鑒定, 2009(03): 59-60+69.
[3]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SF/T 0142-2023,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 [S]. 2023: 4.
[4]錢煌貴, 施少培, 孫年峰. 可見指印特征的新分類研究[J].中國司法鑒定, 2019 (03): 89-90.
[5]鐘新文, 張忠良.手印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16: 73-74.
[6]賈玉文, 崔嵐. 文件鑒定技術標準芻議[J].中國司法鑒定,2009(3): 35-38.
[7]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 SF/Z JD0202001-2015,文件上可見指印鑒定技術規范[S]. 2015: 4.
[8]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Latent Print Examination and Human Factors: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hrough a Systems Approach [EB/OL]. 2012: 17. https://www.nist.gov/programs-projects/human-factors-latent-printanalysis.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SF/T 0141-2023, 文件上可見指印一次性捺印鑒定技術規范[S]. 2023: 3.
[10]劉文. 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大全[M].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3: 28.
[11]杜志淳, 羅良忠, 孫大明. 司法鑒定質量監控研究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3: 32.
[12]徐立根. 物證技術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1.
[13]關穎雄. 筆跡鑒定質量監控研究[D].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16: 38.
[14]梁適, 沈臻懿. 民事案件中文件上可見指印的分析與檢驗[J]. 江蘇警官學院學報, 2016(05): 119-123.
[15]楊旭, 施少培, 凌敬昆, 等. 文件鑒定標準體系的研究[J].中國司法鑒定, 2006(06): 16-20.
[16]陳敏, 劉鑫. 我國司法鑒定標準體系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03): 47-54.
[17]程軍偉. 論司法鑒定的標準化[J]. 理論導刊, 2008(02):92-94.
[18]關穎雄. 筆跡司法鑒定中的辯證法探析[J].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7(1): 109-116.
[19]孫年峰, 錢煌貴, 施少培, 等. 可見指印連續捺印的鑒定方法及應用[J]. 中國刑警學院學報, 2021(3):100-106.
[20]Chang Su, Sargur N. Srihari. Latent Fingerprint Rarity Analysis in Madrid Bombing Case[J].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Forensics, 2010: 173-184.
[21]楊俊. 弓型紋中心區域相似異源現象研究——基于千萬級數據庫[D].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2023: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