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教研室 陶小紅
項目化學習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與學的方式,基于當前智慧教學的發展趨勢,需要將兩者進行融合,在項目化學習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智慧學習的優勢。本文從內容與學情分析、任務情境創設、活動設計、成果評價等方面探究基于智慧學習環境下的項目化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轉變。
項目化學習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與學的方式,強調與生活聯系,通過真實的任務情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將學習過程與學習評價貫穿起來,以“學”為中心,注重實踐性,以評價為引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項目化學習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一是做好學情分析。項目依托教材內容編排,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情況,找到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明確項目內容,解決“學什么”的問題。二是創設情境任務。圍繞單元概念設置學習目標,明確“為什么這樣學”;以問題解決為項目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三是開展學習活動。學生圍繞任務,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怎么學”的問題。四是評價學習成果。通過評價反饋學生的研究成果,反思整個項目過程,查找不足,完善項目化研究成果,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學生可以利用信息設備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在課前、課后通過智慧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圍繞問題協作學習,教師則可以通過數據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智慧學習環境可以更好地達成“學為中心”的目的。智慧學習環境與項目化有機融合,相互促進,讓素養有效落地。本文就六年級上冊的小說單元談談實施過程與收獲。
研讀新課程標準與文本,了解學情,是開展項目化學習的基礎。運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獲取學情信息,為學習活動的設計奠定基礎。
通過智慧平臺查閱資料,充分解讀文本和課標。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排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小說《橋》《窮人》《金色的魚鉤》三篇課文,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單元的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小說。單元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和環境,感受人物形象”,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情節推進和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讓學生經歷由閱讀到表達的過程,是語言訓練的重點,揭示了“學什么”。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明確小學三個階段關于“閱讀與鑒賞”目標要求:第一學段是閱讀故事,感受自然和生命;第二學段是能復述故事大意,關心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第三學段要求學生了解事件梗概,描述人物、場景、細節,并表達自己的感受。三個學段關于敘事性作品的學習要求學生從“感知”到“關心”再到“描述”,并有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閱讀故事的要求是呈螺旋上升的狀態。由此可知,小說單元的學習應關注人物刻畫、環境、細節等描寫,體會作品主題。
通過智慧平臺發起學情問卷調查,題目圍繞單元學習要素,包括故事情節概括、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形象刻畫的方法、小說主題思想的提煉、小說與現實社會的關系等。智慧平臺根據學生的回答,綜合研判學生對小說體裁的認知與理解存在困難,對小說的懸念設置、聯系生活發揮想象、進行主題思想提煉等方面的能力尚存在不足。明晰學情后,教師要為項目化學習設計做好充分準備。
本小說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和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這里涉及小說三個關鍵要素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點,教師要打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關系圖(如圖1 所示),從而明確小說這一概念的內涵。

圖1 小說概念與知識
通過智慧平臺搜集相關教學案例展開分析和借鑒,圍繞小說,需要把握以下概念內涵: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塑造、情節安排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矛盾;人物形象往往通過言行、神態、心理等方法塑造;曲折的情節推動故事發展,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環境描寫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由此,教師可以設定以下學習目標:
1.通過言行、神態、心理等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2.關注情節和環境,感受人物形象;
3.聯系社會生活,把握小說主題思想;
4.搜索生活素材,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
學生基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形成小說概念,進而從閱讀走向創作,學會遷移運用,將“內容單元”變成解決現實生活創作需要的“學習單元”,這一單元就構成了一個完整意義的學習單元,學生既消除了閱讀與習作的思維屏障,又從“學”小說到理解“為什么這樣學”小說。
創設真實的情境任務,讓學生進行一個完整意義的學習,是落實項目化學習的手段。這一單元的小說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刻畫了普通人物在困難面前閃現的人性光輝,學生也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教師制作抗洪搶險的故事、航天飛夢的故事、親情關愛故事等微課,上傳至智慧平臺,讓學生通過智能平板等設備隨時隨地學習,創設真實而濃厚的生活情境,進而設置驅動任務:生活中總有溫暖的故事在演繹,抗洪中的英雄事跡、實現航天飛夢中的奮斗事跡、鄰里間的幫助、家庭中的關愛、同學間互助的感人故事……構成人世間溫暖、友愛的溫馨畫面。請觀察生活,發揮想象,創編一個生活故事,并將故事講給大家聽。
在智慧環境下,學生可以隨時觀看這些感人的視頻,體會平凡背后的感動,引發頭腦風暴,找尋自己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同時制定探究計劃,搭建學習支架,鋪就實踐路徑,將寫作與生活聯系起來。
大任務需要分階段完成,這樣可以細化知識結構,逐步完善能力的建構。學生充分利用智慧學習平臺實現自主學習,逐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如下:
任務一:閱讀小說,畫思維導圖,制作推薦海報
活動1.閱讀小說,畫出故事的思維導圖。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小說情節,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概括小說內容。學生根據小說構思的特點,邊閱讀邊思考,畫出思維導圖,可以設計成樹狀圖、魚骨圖、線路圖等。這項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理清思路的能力。教師通過智慧學習平臺發布任務,讓學生提前在智慧平板上設計思維導圖設計,課前提交設計初稿。教師通過后臺查閱,找出有特色的思維導圖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在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明晰創作思維。如圖2 所示。

圖2 師生合作完成的《橋》的魚骨圖
活動2.設計推薦海報,要求美觀,能概括故事主題。此項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提煉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學生可以手繪作品,也可以在平板上直接創作,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自主設計能力。
任務二:共讀探究,找尋創作方法
根據小說要素,教師從人物塑造、情節巧構、環境描寫等維度設計學習活動,探究創作方法。每項活動前,教師設計表格(如表1、表2 和表3 所示),發布到智慧學習平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通過智慧平臺上傳完成的作業,教師通過后臺審閱,總結問題,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并有目的地討論交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表1 探尋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表2 探究情節巧妙構思方法

表3 探究環境描寫用意
教師在課堂開展討論交流活動,讓學生深入領悟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既要刻畫人物外在形象,又要體現其內在品質,還要將人物放在社會背景和自然環境描寫中進行塑造。《橋》一課在文末才點明老支書與小伙子的關系,這樣的懸念使小說形成強烈的情感沖擊,讓讀者在震撼中再度體會老支書崇高的思想境界,烘托英雄形象。同時,課文對雨、洪水、橋這些環境的描寫是不可或缺的,對把握人物形象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任務三:發揮想象,創編生活故事
通過學習,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領悟了小說主題與生活的深刻聯系,教師組織學生深入探討,啟發學生搜集故事素材,通過交流確定主題,運用所學構思故事情節,創編故事。作品完成后,學生利用電子設備將作品上傳至智慧平臺,擺脫時空限制,充分進行學生間互評、師生間的點評。經過不斷修改,讓故事情節更曲折、人物形象更突出。
圍繞學習內容和目標,師生共同制定評價量規表,明確評價標準,提前發布在智慧平臺上,用評價搭建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腳手架,開展貫穿全程的多維評價,讓評價成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先導者。在活動過程中再共同修訂量規表,讓評價更客觀、更具有引領性,實現學生自主探究。
成果性評價關注知識遷移運用。在任務一“畫思維導圖”和“制作推薦海報”學習活動中,教師設計以下評價量規表,如表4 所示。

表4
學生通過智慧平臺提交作品,根據評價量表(如表5 所示)隨時隨地開展線上多元評價,再修改完善,并開展班級故事會,會后整理成班級故事集,教師以此鼓勵學生:珍惜生活中那些令你感動的人和事,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擔當的人。

表5
表現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表現性評價貫穿項目化學習全程,旨在調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項目化學習往往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因此需要關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激發群體內部的橫向聯系,取長補短,讓每個學生運用量表規劃成長(如表6 所示)。

表6
項目反思促進迭代成長。在項目化學習實踐中,師生都要不斷反思,教師反思情境任務的創設,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習活動和評價設計的適切性;學生反思收獲和不足,帶來成果的不斷迭新。教師通過反思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學生從被動接受結論轉變為主動探究,將所學新知識靈活運用到具體表達實踐中,在分工合作中獲得成長,提升核心素養。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形成智慧學習環境,促進了項目化學習的應用。學生利用智慧環境實現隨時隨地個性化學習,在實踐中完成對關鍵概念的深度把握,學會運用專家思維解決問題,提高綜合素養。教師利用智慧平臺適時地反饋數據,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智慧學習與信息化建設融合共生,促進教育面向未來發展,保障項目化學習等各種學習方式有效實施,保障核心素養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