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鄉村振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態清潔小流域;云南省
[摘要] 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深化與發展,是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基本單元,通過調研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現狀,總結出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聚焦頂層設計,全局謀劃,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因地制宜,科學配置工程、植物等措施,通過機制創新,合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經驗做法,以及存在的治理需求與實際投入、實際需求與現行政策、發展潛力與體制機制矛盾突出等問題,從整合資源、協同治理,系統謀劃、典型示范,機制創新、兩手發力等3個方面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18
[引用格式] 梁月,王丹,田向榮.云南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4(4):67-68.
云南省地處高原山區,境內地形起伏大,河谷縱橫,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自然條件,加之后期人為水土流失的影響,導致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任務繁重而艱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作為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一項重要措施,對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其中,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作為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深化,在保護水土資源、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調研云南省生態清潔小流域總體規劃情況,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曼丹生態清潔小流域和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班母生態清潔小流域、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允云洛河小流域、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囡河小流域4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情況,找出了目前云南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全面推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質增效提供參考。
1建設情況“十三五”以來,云南省利用中央水利發展資金和水土保持補償費返還資金在全省共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29條。實施的坡改梯、水保林、經果林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8 km2,總投資2.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35億元、地方投資0.85億元;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河道、水庫水質,保障了供水水源地安全,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建設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經驗與做法1)全局謀劃,頂層推動。2023年,云南省以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江河湖庫源頭、村莊或城鎮周邊、自然資源條件較好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為重點,科學規劃,統籌協調,以建設水源保護型、生態旅游型、和諧宜居型、休閑康養型、綠色產業型生態清潔小流域為目標,出臺了《云南省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作方案(2024—2028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計劃用4 a時間,通過打造79條示范作用明顯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形成全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工作格局。2)以人為本,求真務實。云南省是一個擁有豐富多元文化和眾多少數民族的省份,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世居有8個少數民族,普洱市世居有26個少數民族。云南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結合當地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堅持治山治水治污協同推進,真正把水土保持項目建成民心工程、致富工程。勐海縣曼丹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項目,以縣城供水備用水源曼丹水庫徑流區為核心向周邊村寨延伸,封禁治理646.97 hm2,種植經果林2.07 hm2,保土耕作446.73 hm2,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到91.1%;同時,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安裝路燈,設置垃圾桶,完成村莊綠化938.85 m2,村容村貌顯著提升。通過項目的實施,促進了項目區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戶收入增加、人居環境改善,助力鄉村振興。3)因地制宜,科學配置。云南省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占省域面積的88.64%。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境內群山起伏,山地面積均占域內面積的95%以上。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使該區水土流失以輕度為主。云南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堅持宜山則山、宜水則水,科學配置各種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水源地保護有機結合,實現了河暢景美、治污潔水。班母生態清潔小流域共實施兩期,在傳統治理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地形地貌,設置了以實現東朗河水庫水資源保護為核心內容的人工濕地,充分發揮水生植物優勢,通過五級處理,有效控制了水庫徑流區面源污染和入庫泥沙,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4)機制創新,合力落實。云南省不斷完善群眾參與水保工作機制,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水保治理和管理,最大程度發揮水保工程效益。在允云洛河小流域治理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讓受益村集體組織自主建設管理,完成梯田155.81 hm2、保土耕作813.55 hm2、封育治理221.97 hm2;同時,為提高群眾收入,引入第三方進行牛油果等經果林種植,實現了產業結構多樣化。南囡河小流域通過坡改梯及其配套措施,提高耕地的水利化程度,項目區傳統作物玉米增收1 500 kg/hm2以上,經濟作物甘蔗增收30 t/hm2以上;同時,還發展了大棚松茸種植產業,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群眾的收入。水保項目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是一項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程。
3存在問題
3.1治理需求與實際投入矛盾突出根據最新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云南省仍是南方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云南省坡耕地量大面廣,坡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9%,是全省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盡管根據《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云南省已出臺《工作方案》,并且前期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工程讓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梁月等:云南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踐與思考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但當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無專項資金,投入規模有限,制約了從點到面的發展。
3.2實際需求與現行政策矛盾突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涵蓋內容廣,需多部門協同作戰,而各部門對此項工作認識存在差異,加之政府缺乏統籌協調,因此工作推進難度較大。特別是受到耕地“非糧化”“非農化”政策的影響,部分項目好不容易實施完成了,但在植物措施的配置上存在對糧食作物界定不清晰的問題,導致依托綠水青山和鄉土作物等優勢條件發展特色產業,提供更多更優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態產品的路子不寬,嚴重制約了鄉村的增收渠道。
3.3發展潛力與體制機制矛盾突出云南省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坡耕地孕育了高品質、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這與《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要求高度契合,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大有可為。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同部門在同一小流域的規劃不同步、項目不同期、措施不協調、標準不統一,難以形成合力,水保部門協調難度較大,綠色產業尚未形成規?;?/p>
4對策與建議
4.1整合資源,協同治理,打好“組合拳”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土是根,水是魂。這就要求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充分發揮協調作用,依托河(湖)長制、水保議事協調機構等平臺,當好水保項目的“家長”,加強溝通協調,有效整合各級、各部門的資金、技術、項目等資源,明確分工,強化聯動,打好協同治理水土流失、共建美好家園的“組合拳”。
4.2系統謀劃,典型示范,出好“創新牌”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工作方案》頂層設計的指導下,深入調研,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挖掘不同地方的特色產業,特別是經濟高效型水保植物,科學論證、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依靠云南省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區域特點,成熟一批發展一批,充分發揮生態清潔小流域的示范引領作用,整體推進全省小流域的建設水平,發展特色產業,打好水保項目孕育高價值生態產品的“創新牌”。
4.3機制創新,兩手發力,畫好“同心圓”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水保綜合治理的深化與發展,建設與管護的成本相對較高,這就倒逼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創新建管機制,按照“誰使用、誰管護”和“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1],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管,鼓勵當地群眾優先參與,不斷完善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全面提升生態清潔小流域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畫好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最大“同心圓”。
[參考文獻]
[1]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