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航
海洋是數以萬計的生物的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預計到2030年,每年將有5 300萬噸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洋等水體環境中。
《科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塑料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即使風吹日曬,也只是從大塊塑料變成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無法完全被回收利用。這些塑料微粒造成的污染會更加隱蔽,令人難以察覺,它可能被魚類和海鳥吃進身體,也可能被海藻包圍,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有統計數據顯示,地球上90%的海鳥和52%的海龜攝入過塑料微粒,每年約有100萬只海鳥和10萬只海洋哺乳動物因誤食塑料垃圾而死亡。在食物鏈循環作用下,塑料微粒可能最終會到達人體內,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防治海洋塑料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生產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加大限塑力度——頒布“限塑令”“禁塑令”,限制或禁止生產、使用塑料制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開發塑料替代材料;落實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墨西哥科學家在杧果皮中添加淀粉及其他化學材料,研制出一種可以替代塑料的“杧果皮合成品”,這種材料的韌性和硬度與塑料類似,但可進行無公害回收和處理。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無人機自動掃描海洋垃圾狀況,進行實時評估。荷蘭一家公司發明了巨大的漂浮圍欄,可以吸附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西班牙科研人員也發現,大蠟螟幼蟲可以吃掉并消化聚乙烯,所以正在尋找其體內能分解塑料的特定物質。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三面環海,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海地的塑料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為了應對塑料污染,防止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海地獨辟蹊徑,創立了“塑料銀行”。
海地在各大城市建立“塑料銀行”連鎖網點,鼓勵市民從生活中收集塑料垃圾,到“塑料銀行”換成現金或商品。在“塑料銀行”,塑料垃圾可以賣到30美分/千克(折合人民幣約4.2元/千克)。“塑料銀行”將收集來的塑料統一粉碎打磨,制成可再生塑料顆粒,再通過3D打印技術,制成各種塑料產品,比如自行車部件、扳手等,實現再回收利用。
目前,海地已有超過1 800名塑料回收者,大約改善了9萬人的生活狀態。僅一家“塑料銀行”就已回收了超過800萬磅(約360萬千克)的塑料垃圾,相當于1.44億個塑料瓶。
如今,“塑料銀行”的業務還拓展至菲律賓和巴西,并計劃進入印度、埃塞俄比亞和南非。“塑料銀行”將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島嶼推出一個試點項目,為大約5 000人的社區建立一個塑料回收中心,并計劃迅速覆蓋印尼群島的17 000個島嶼,改善惡劣的海洋環境。
海地“塑料銀行”經理理查森·古斯塔夫表示,“塑料銀行”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上所有貧困人民都可以參與的生態改善系統,防止塑料垃圾堆積海洋。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海洋環境的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