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紅 潘嫣紅 史嘉煒(上海市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
感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呼吸系統疾病,典型癥狀包括鼻塞、噴嚏、流涕、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風寒感冒是因風吹受涼而引起的感冒,秋冬發生較多。初期的癥狀是流清鼻涕,此外風寒感冒還會出現頭痛、頭緊、后背怕涼、手腳冰涼、低燒等癥狀。《素問·骨空論》中言:“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通常與勞累,再加上吹風或受涼有關。西醫主要采用抗病毒、止咳、解熱、鎮痛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但是西藥有一定概率引起患者胃腸不適等癥狀。
中藥足浴療法具有安全、舒適、廉價、有效、方便、無毒副作用等優勢。中醫學認為,足浴可以刺激足部穴位,尤其是在熱氣的熏蒸下,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滲透進皮膚,被足部毛細血管吸收,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刺激人體足部反射區,從而發揮退熱之功。
通過泡腳出汗把體內的寒氣表出來,在中醫認為是有道理的。風寒感冒多是受了寒邪,通過一面泡腳,一面喝熱水,人為升高了人體內環境溫度。隨著微微出汗,汗毛孔張開,把體內的寒邪逼出體外。但同時也需要注意不能大汗淋漓。
漢代以來,中藥熏洗療法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五十二病方》及《黃帝內經》均有熏洗療法的記載。金代醫學家張子和把熏洗療法列為治病之大法。清代醫學家吳尚先指出,即使是虛弱的患者也能接受中藥熏洗,不會產生虛虛實實的禍患。
配方:羌活、桂枝、生姜、生麻黃、艾葉、蔥白、紫蘇、防風各適量。

足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有肝、脾、腎等重要經脈循行,中藥足浴不僅對足部的血液循環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還可以使中藥的有效成分在熱力的幫助下通過足部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從而發揮藥效,達到防治相應疾病的效果。對于感冒后發熱但體溫未達到口服退熱藥標準,或者口服退熱藥后體溫下降緩慢甚至不下降的患者皆可采取中藥足浴輔助降溫。中藥足浴的使用可延長發熱間歇期,從而減少退熱藥的使用頻率,能減少寒戰期帶來的不適感,患者易于接受。
中藥足浴原理是用多味中藥組方熬成的中藥水來泡腳,一方面中藥疏風清熱,活血通絡;另一方面溫熱的藥液對足底穴位的刺激,透入肌膚腠理,隨著經絡氣血的運行使正氣通暢、驅邪外出、發汗解表。同時足浴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環,利于發汗,從而達到散熱的效果。
泡腳時可先將一副足浴藥包倒入盆中,加入開水浸泡,水量以藥液泡過雙側踝關節為宜,藥液溫度37℃—40℃(以患者能接受為準則,切勿燙傷)為宜,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穩定期患者泡腳時,溫度太低起不到溫通的效果,太高則容易燙傷皮膚。要隨時注意調節水溫,每次15—20 分鐘,水涼后可不斷兌加熱水增至所需溫度。泡腳過程中通常以自覺周身微熱、后背感覺有點潮,或額頭微微出汗為度。泡腳后注意足部的保暖,防止著涼。還可輕輕按摩足底的涌泉穴,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