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月 白瑜 安煥平 通訊作者
(1 陜西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2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漢中市臨床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輸血是臨床上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也是重度貧血患者對癥治療的基本方法。臨床輸血在產科、外科、血液科及消化科較常見。輸血安全是臨床輸血需要關注的首要問題,很多患者擔心因輸血而致病。臨床報道的免疫性溶血反應與非溶血性發熱等輸血不良反應屬于輸血安全隱患,另外,經輸血感染血液傳播疾病也是不安全因素之一。對于這些潛在問題,臨床與采血機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主要從以下6 個方面進行討論。
成分輸血是目前臨床普遍采用的輸血形式,即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將不同血液成分分離,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性輸注。研究表明,利用成分輸血技術輸血的患者,急性溶血反應、發熱、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與病毒感染等輸血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全血輸注患者,可作為降低輸血安全問題發生的主要方式。
血型鑒定是輸血前檢驗的首要環節,也是保證輸血安全的第一步。若血型鑒定錯誤或血型不合輸血,會引起嚴重的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交叉配血試驗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多項報道表明,凝膠微柱卡式鑒定法具有較高準確度,是血型鑒定、交叉配血等檢驗的一種準確性高的新方法。凝膠微柱卡式鑒定法與傳統的鹽水介質試管法相比,血型鑒定結果較一致,交叉配血成功率較高,配血不和率較低,且輸血意外事件發生率與輸血服務質量評分顯著升高。凝膠微柱卡式鑒定法與凝聚胺法相比,交叉配血結果較一致,符合率顯著升高。
有時血型亞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易被誤判,因此在鑒定血型時,需借助血清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例如,一些血液樣本正定型為O 型,但實際上為Lewis 血型或類孟買血型,血清學復檢為非O 型,且凝集強度改變。對于一些弱抗原,可通過吸收、放散試驗檢測,還可結合血型基因檢測綜合判定。
對于有凝血功能障礙或者出血傾向的患者,通過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體檢測,輸注相合的血小板,能顯著提高患者的輸注有效率與凝血功能。
不規則抗體陽性是引發溶血性輸血反應的重要原因。由不規則抗體引起的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時有報道。
有研究表明,患者紅細胞血型系統不規則抗體以Rh 血型系統抗體為主,高達90%以上。Rh 抗體中,抗-E 抗體較常見。Rh 血型系統抗體為免疫性抗體,本質為IgG 型,對Rh 抗體陽性患者進行抗原檢測,選擇含有相應抗原的成分血,經交叉配血輸注給患者,能降低與防止輸血不良反應發生,與輸注不同Rh 抗原(RhD 抗原相同)相比,其療效顯著升高。
其他血型系統抗體陽性也有報道,如MSN 血型系統抗-M 抗體與抗-Mur 抗體、Lewis 血型系統抗-Lea 抗體與P 血型系統抗-P1 抗體。不規則抗體以IgG 型為主,與機體免疫應答相關。白細胞通過吞噬作用或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發揮免疫、防御作用,而血漿蛋白含有免疫球蛋白。因此,對于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可采用輸注濃縮紅細胞、血漿、機采血小板等成分血,替代懸浮紅細胞或濃縮紅細胞,從而降低溶血等輸血不良反應發生。
人們早期對輸血傳播疾病的認識可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當時,經輸血或獻血感染肝炎或艾滋病病毒的案例時有發生。雖然現在此類事件極少發生,但是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進行病毒標志物檢測是保證輸血安全、避免醫患糾紛必不可少的環節。
獻血者傳染病篩查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乙型肝炎病毒(HBV)檢測報道較多,除采用膠體金法進行初篩外,還要進行初檢與復檢。核酸檢測(NAT)是判定隱匿性HBV 感染的好方法,能縮短病毒檢測的窗口期,降低血液傳播病原體殘余風險。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相比,NAT 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均顯著升高,窗口期明顯縮短。由于其漏診率與ELISA 相似,且抗體持續時間持久,兩種方法聯合檢測較好。巨細胞病毒(CMV)也可通過輸血傳播,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CMV 可引起嚴重感染,甚至死亡。我國獻血人群CMV IgG 抗體陽性率較高,提示既往感染。提供濃縮紅細胞和(或)血清NAT 陰性血液制品,可降低經輸血感染CMV 的發生率。對于血小板和血漿制品,還可采用病毒滅活技術來降低感染風險。
近幾年,人們證實戊型肝炎病毒(HEV)也可通過輸血感染,并且在全球范圍進行相關研究,目前我國尚未對獻血者進行常規HEV 篩檢。
另一方面,受血者傳染病篩查也不容忽視。有研究表明,HBV 感染率較高,且感染率具有性別差異,加強受血患者輸血前感染性指標檢測,能早期發現患者的感染類型,減少醫患糾紛。
采血機構與醫院輸血科或血站都應有完善的輸血安全管理制度。以醫院為例,從用血申請到臨床輸注,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另外,人們還提出一些新的制度來規范用血,保證輸血安全。例如,建立二次血型復核制度與疑難配型患者血型、不規則抗體篩查等信息記錄。結合信息化技術與物聯網平臺,建立血液制品從血站到醫院及在醫院血庫儲存與發放的冷鏈系統,實現整個血液運輸過程可監控與追溯。同時,加強與臨床的有效溝通。通過了解血液發放的及時性與臨床需求滿意度等情況,反映血液使用情況,從而進行調整,提高參與臨床輸血會診、疑難病例討論意識,優化輸血工作流程,指導臨床合理用血。
獻血者服用藥物會影響血液制品安全性。如果,獻血者血液中殘存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的藥物,可能會給受血者帶來嚴重危害,甚至直接影響臨床用血安全。有研究者提出,使用處方藥治療的獻血者,應根據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性,推遲相應時間獻血。
輸血安全是臨床輸血的宗旨,也是血液及其制品有效輸注的前提。為了保證用血安全,防止輸血傳播疾病的發生,減少輸血不良反應,臨床提倡成分輸血。且在血液制品發放與患者輸注前,要進行一系列檢驗,例如,供血者與受血者的血型鑒定、不規則抗體篩查、交叉配血試驗與傳染病篩查等。同時,建立輸血安全質量控制體系,全面落實,保證輸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