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懿 蓋瑞杏 朱利君 通訊作者(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特需診療科)
靜脈抽血檢查是身體檢查中的必要環節。雖然采血人員和相關醫護人員會努力避免,但采血后淤青的情況仍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因為抽血過程中,注射器會刺破皮膚和血管,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從而在皮膚表面形成淤青。有些人抽完血后,可能只是簡單地用棉簽按壓、彎曲手肘后便離開,但回家后卻發現穿刺部位疼痛并出現淤青。這時,有人可能會誤以為是抽血人員的技術問題,或者認為自己體質特殊容易淤青。實際上,采血后淤青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按壓手法尤為關鍵。正確的按壓手法能有效減少采血點周圍的淤青,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和不適感。
1.邊按邊揉 棉球邊按邊揉,沒有按住針眼反而會加速出血。
2.按壓力度不均勻 按壓力度不均勻會導致血液滲出,形成淤血。
3.按壓時間太短 按壓時間一般是5 分鐘,凝血功能異常或長期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患者,應延長按壓時間。
4.屈肘按壓 根據《WS-T661-2020 版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中指出,不宜屈肘按壓,會增加額外的壓力,導致出血、淤血、疼痛等情況發生。
在靜脈采血時,采血針以15°—30°的角度扎進皮膚,所以抽血后會有兩個針眼,即我們肉眼可見的皮膚針眼和藏在皮膚下的血管針眼(如圖1 所示)。這兩個針眼的距離大約有0.5 厘米,所以在采血后,如果只按住了皮膚表面的針眼,而沒有同時按住血管針眼,那么,便會導致血液從血管滲出到皮下,出現淤青血腫。

圖1
1.拇指按壓法 這是一種常用的按壓手法。具體操作方法是抽完血后,立即用無菌棉簽按壓針眼上5 分鐘,按壓部位在皮膚針眼上方0.5 厘米處,且位置于血管方向一致,伸直肘部,只按不揉,力道均勻適中持續按壓,直至出血停止(如圖2 所示)。

圖2
2.掌根按壓法 適用于采血點在手臂等部位。具體操作方法是用一只手的掌根部位按壓在穿刺點周圍。在按壓過程中,要保證按壓的位置準確,注意保持適當的力度和按壓時間,以免造成疼痛和不適。同時,不要在按壓過程中揉捏皮膚或移動棉球,以免影響按壓效果(如圖3 所示)。

圖3
3.三手指按壓法 具體操作方法是用自己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按壓在穿刺處,保證足夠的按壓面積,使皮膚穿刺點和血管壁穿刺點能同時被按壓(如圖4 所示)。

圖4
1.選擇正確的按壓位置
(1)因為穿刺點是出血的主要來源。拔針后,很多人會只壓迫皮膚穿刺點,而忽略了對主要出血點——血管壁穿刺點的壓迫,導致血管穿刺點在深部組織出血,引起皮下淤血、皮膚淤青。
(2)穿刺點是皮膚和血管壁之間的連接點,是血液流動的通道。在穿刺過程中,針頭或導管會刺入皮膚和血管壁,破壞血管壁的結構,導致血液流出。因此,穿刺點是出血的主要來源。
(3)如果只壓迫皮膚穿刺點,而忽略了血管壁穿刺點的壓迫,會導致血管壁的出血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為血管壁的出血點在深部組織中,無法通過表面的按壓來止血。因此,必須同時按壓皮膚穿刺點和血管壁穿刺點,以確保止血效果。
2.適當的按壓力度 按壓力度也是影響止血效果的重要因素。按壓力度過輕會導致穿刺點壓迫不完全,可能導致出血或滲出。按壓力度過重則會引起局部毛細血管破裂而產生淤血,也可能導致組織損傷和疼痛。因此,按壓時應保持適當的力度,既不能過輕也不能過重。
3.按壓時間也是影響止血效果的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按壓時間需要達到5 分鐘以上才能有效地止血。這樣可以減少出血和滲出,促進愈合。如果按壓時間過短,血液可能還沒有完全凝固,導致再次出血。因此,在按壓期間應持續按壓一段時間,以確保止血效果。
4.定期檢查 在按壓時,應定期檢查穿刺點的狀況,包括出血、滲出和疼痛情況。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5.避免反復按壓 在按壓時,應避免反復按壓同一位置。反復按壓可能導致組織損傷和疼痛加重。
6.保持清潔干燥 在按壓時,應保持穿刺點的清潔干燥。避免使用熱水或濕毛巾等刺激性物品擦拭穿刺點,以免引起疼痛和感染。
1.淤青發生24 小時內可以采取冰敷 冰敷可以使局部的皮膚溫度很快冷卻下來,減緩肌肉受損,血管收縮,控制和減緩淤青的發展。同時,冰敷也可以降低神經的敏感性,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2.淤青發生24小時后可以熱敷 在拔針24 小時,皮下的毛細血管基本愈合,此時使用熱毛巾或熱水袋進行熱敷,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淤血更快地被吸收和消散。同時,熱敷還可以緩解肌肉的緊張和疼痛,提高肌肉的松弛度,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感。
正確的按壓手法對于采血后預防淤青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正確的按壓手法,可以有效減少局部出血和淤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治療效果。同時,掌握正確的按壓手法還可以加速穿刺點的愈合,減少感染的風險。因此,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本身,都應該掌握正確的按壓手法,以減少采血后淤青的發生,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