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卿



摘 要:蘋果產業一直以來是山東德州重要的農業經濟支柱,但在近些年的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為增加該地蘋果種植效益,需變革傳統栽培模式,采用更先進的矮化密植栽培技術以及機械化設備,推動當地果農實現豐產、穩產。在對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從品種合理搭配、矮化密植栽培、果園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四個方面詳細探討了現存問題及解決對策,以期為當地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東德州;蘋果栽培管理;矮化密植栽培
山東德州地處華北平原中東部,地勢平坦,氣候條件適宜,加之棕壤、褐土以及潮土較多,因此十分適合蘋果的栽培[1]。雖然該地區蘋果產業已初具規模,但受基礎設施不配套、栽培模式落后以及果園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該地蘋果樹出現早衰、病蟲害嚴重、果園郁閉等情況,使果實品質、口感、糖分含量下降。為確保山東德州地區果農的經濟效益,推動當地蘋果產業的持續發展,需加強該地蘋果栽培管理問題的研究,通過對癥下藥,促進蘋果栽培管理向標準化、機械化方向發展。
1 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品種搭配不合理
近些年,山東德州地區的蘋果種植面積逐漸減少,栽培品種逐漸向多樣化發展。雖然早熟品種、中熟品種以及晚熟品種均有涉及,但還是以晚熟品種紅富士為主,其他早熟、中熟品種栽培的占比較小,導致除紅富士外的其他品種蘋果并未形成種植規模。由于紅富士占比較大,容易導致成熟期采收的壓力、市場消化壓力。
1.2 栽培模式落后,管理成本高
通過對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果園依然在采用傳統栽培模式,即土壤清耕、喬砧密植。因果樹過密與過度生長,導致果園缺少足夠的通風透光條件,樹體較為郁閉(圖1)。極易滋生病蟲害,增大了管理難度與管理成本。同時,由于栽培模式落后,未能建立節約勞力和集約化的現代栽培體系,因此難以實現機械化操作,導致后期用工成本較高,管理難度更大,整體經濟效益不高。
1.3 果園老齡化嚴重,土壤肥力降低
當前德州地區果園樹齡普遍偏大,大部分成熟果樹都會存在樹冠閉合情況,少部分果園樹冠閉合嚴重,從而導致透光性與通風性較差,容易引發病蟲害,對蘋果果實品質產生影響。同時,由于長期施用化肥,有機肥施用較少,因此容易造成土壤板結、酸化問題,加劇了蘋果生理性病害的發生,對樹體、果實的有機質含量產生影響,導致蘋果出現產能低、品質差、結實率下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含糖量較少、果實貯藏能力降低、外觀粗糙、風味變淡等方面[2]。
1.4 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通過調查發現,山東德州地區果園基礎設施仍有完善空間。一是供水系統與電力系統依然有待完善,需加強水道與道路之間的連通性;二是缺乏足夠的災害抵御設施,如防冰雹、防鳥、防霜凍設施,導致一旦出現類似災害時,會對蘋果生產造成很大影響;三是機械化程度較低,大部分果園依然以人工作業、人工管理為主,不僅勞動強度較大,而且用工成本還高,其中人工成本開支達到了總成本的60%以上,機械設備與配套技術迫切需要完善。
2 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管理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2.1 強化政策引導,提升品種搭配科學性
為提升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品種搭配科學性,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能充分發揮當地自然優勢的蘋果品種。比如為解決德州地區蘋果著色不良這一問題,可推廣魯麗蘋果;為合理搭配早熟品種、中熟品種以及晚熟品種,可通過政策引導適當對紅富士為代表的傳統蘋果品種進行控制,使早熟品種、中熟品種、晚熟品種均能形成產品規模。具體來說,可引導農戶逐漸增加早熟和中熟品種的種植面積,如早熟品種藤牧一號、中熟品種中秋王等,并給予相應政策補貼,使不同成熟期的蘋果品種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增強山東德州地區蘋果總體競爭優勢。同時,還可借助短視頻等形式對其他蘋果品種的優勢進行宣傳,以此擴大其他不同成熟期蘋果品種的市場占有率。此外,還需加強對蘋果品種的統籌規劃,與農戶共同制定種植計劃及銷售計劃,從而避免因重復種植而造成的市場供應過剩現象,減輕晚熟品種采收壓力,使山東德州地區的蘋果產業得到更為健康的發展。
2.2 推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
針對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模式落后、管理成本高的問題,需積極推廣蘋果樹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模式與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以此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強果園行間的透光性與通風性。以蘋果樹矮化密植栽培管理為例,相較于傳統的喬砧密植模式,蘋果樹矮化密植栽培的生長周期更短,種植后的4~5年便可進入盛果期,能更快地收獲經濟回報[3]。同時,由于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下樹冠較矮小,因此能增大種植密度,提升保溫效果,并對大風等惡劣天氣能夠有更強的抵抗力(圖2)。此外,蘋果樹體更矮小也有助于果農進行修剪與管理,降低人力勞動強度,也為機械化的生產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
2.3 加強果園改造,多施有機肥
除了在栽培模式上需要進行革新外,還需要引導果農對老舊蘋果園進行改造升級,如提倡多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少耕與免耕,進行生草栽培,運用果園覆蓋技術,以此提高果實品質。為減少枝級,可將果樹修剪為高紡錘形、細長紡錘形等樹形,并嘗試在中心干對結果枝組進行直接培養,從而增加樹體光照面積。
2.4 完善基礎設施,引入機械手段
2.4.1 除霜機 除霜機主要安裝于拖車上,能充分防止霜的形成,通常由丙烷容器與風扇構成。除霜機的原理是借助丙烷燃燒對周邊空氣進行加熱,然后借助風扇將加熱后的空氣吹至果園,達到提升果園整體溫度的效果,防止因氣溫過低而產生霜凍。在實際操作中,除霜機可以將風扇入口處的空氣加熱至80 ℃,空氣最遠吹出的距離可達到50米。
2.4.2 風力機 為避免果實受到霜凍的影響,除了引入除霜機外,還可使用風力機預防霜凍。風力防霜是果農長久以來一直使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將處于上方的溫暖空氣轉至下方,從而將溫暖空氣與冷空氣進行混合,使果園的環境溫度始終維持在臨界值,以此避免霜凍的影響。目前,為實現對空氣的攪動,通過中和地面溫度進行防霜,果農可引入防凍直升機等。
2.4.3 多功能聯合作業平臺 在推動山東德州蘋果傳統栽培模式向矮砧密植型模式進行轉變的過程中,可推廣多功能聯合作業平臺(圖3),以提高果樹修剪、果實采摘以及運輸等環節的作業效率,提高蘋果栽培管理機械化水平。該作業平臺主要有四項功能,一是借助多功能果園作業機對果枝進行修剪,對果實進行采摘,通過作業臺架的升降功能以及物資運輸功能降低人力勞動強度,減少人工支出。二是平臺所攜帶的發電機可為果園機械化提供穩定、充足的電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三是通過動力噴霧器和藥液箱,完成更高效率的田間植保作業。四是利用多功能果園作業機的自卸功能,實現對區域范圍內果品的運輸。
3 結 語
綜上所述,為解決山東德州地區蘋果栽培品種搭配不合理、栽培模式落后、果園老齡化以及缺乏配套設施等問題,需要強化政策引導,使早熟品種、中熟品種、晚熟品種均能形成產品規模。同時,還需積極推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提倡多施有機肥,引入機械設備以及多功能聯合作業平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果農栽培管理水平,栽培出更優質的果品,推動當地蘋果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德梅,侯世海,張華山. 芻議蘋果樹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22(12):147-149.
[2] 王伯明. 山東地區蘋果栽培優化及凍害預防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33.
[3] 張明,張國棟,李貴美. 魯西平原地區蘋果栽培歷史、現狀、問題及展望[J]. 落葉果樹,2023,55(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