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兩個月前,我帶父母去了趟香港和澳門。為圖方便和輕松,我報了家旅行社。這家旅行社廣告做得好,顧客需求掌握得也好,一個目的地居然有4種旅游路線和資源配置供選擇。自然,最佳路線和最好配置的價錢也是最貴的。為表孝心,我報了級別最高的那個團。
客服立馬加了我的微信,我填完各種表格,不免關切地詢問:“導游什么時候和我聯系?”“不用著急。”客服殷勤地答道,“開團前一天,會有人給您打電話的。”
這一等就是10天。10天后,離開團只剩1天,我和父母都已經到了廣州,按照平臺界面展示的旅行方案,第二天凌晨5點我們就將在某酒店門口集合出發,而這天晚上9點,還沒有人給我打電話,短信也沒有。到了9點半,我沉不住氣了,便聯系客服。
“什么?”客服接到我的電話表現得很驚訝,“還沒有人聯系您?”“沒有。”我再次查閱通話記錄和短信。“抱歉,可能是溝通環節出了問題,我馬上確認。”客服慌忙道歉。
10分鐘后,手機鈴聲響了,導游是個女生,表明身份后,告訴了我集合的時間、地點、標識,以及要上的大巴車的車牌號。我松了口氣,忍不住問:“如果我不追問客服,您是不是會一直忘記通知我呢?”
“我們都是臨時安排的工作人員,今天都不知道明天帶哪個團,接哪批客人,哪兒能滴水不漏呢?”導游帶著口音,話里話外都透露出她所在組織的隨意性。
確實隨意。和我聯系的導游是女生,等次日凌晨5點,在黑漆漆的天色中,我和父母于酒店門口坐上大巴時,導游卻換成了一位男士。“對啦,對啦,就是我啦。”男導游說,“我們經常臨場換人,只要你們能順利抵達目的地,何必在意這些呢?”
想想也對,我閉嘴了。
接下來的行程還算順利,但其間發生的兩件事,讓我心生不安全感。
其一,香港之旅結束,即將去澳門時,導游與我們告別:“在這里,我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我起初不以為意,下車前忽然意識到,大巴車上的10多個旅伴中,繼續澳門之旅的,只有我們一家人了。那么,是誰接我們的團?會有人主動聯系我嗎?明天怎么去澳門?
有了之前的經驗,我停住下車的腳步,腳踩臺階,一手扒著門框,一手抓住導游的袖子,道出疑惑。“我不知道。”導游坦誠地說。
“你們旅行社不是應該銜接好嗎?”在香港人生地不熟,我有些急了。
“你找誰報的團,就去找誰吧!”導游再次重申,他每天接的團不一樣,明天又要接新團、見新人,至于我的行程,他無法負責,打一天工,只能管一天事。
我下車了,我不敢讓父母知道我花重金報的旅行團如此不正規,連忙又聯系客服:“請問我們明天的導游是誰?什么時候聯系我?”
客服和上次被我咨詢時一樣驚訝:“什么,還沒聯系您?”她一如之前的語氣讓我更慌了。
來不及細究,我不能像第一次那樣茫然、被動等待,我強勢要求客服在半小時內必須幫我解決問題,否則我將投訴、寫差評。半小時后,新導游到位,約好了明天見面的地點。快睡著時,我忽然想起,我全然不知見面的地點在哪里。我再次打開旅行方案,點對點上門接旅客是旅行社特意標明的特色服務之一,那服務呢?
我第三次聯系客服,重申點對點的要求。又過了半小時,第二天來接我們的司機聯系我說:“我剛接到任務,明天早上去接您和您的家人。”好嘛,既然全程都要半自助,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需要自己確定,其實我可以不報團的。
正在和父母復盤旅游的事時,我接到了來自北京某公司的電話。“方便聊聊咱們去年的工作嗎?我們發現賬目出了點兒問題。” 某公司負責人道。
這是一家大公司,員工500人以上,和我合作有幾年了,我們的賬一個月一結,一直以他們出對賬單,我確認無誤后對方打款,進而我回復郵件說明已收到款為據。這次會有什么問題呢?
次日,結束旅行的我,專門和負責人開了個會。“實在不好意思,我們發現年初按合同先付給您的預付款在后面的分成中沒有扣除,麻煩您把預付款退給我們吧!”
我承諾對方,我先去研究合同,如果是我的錯,我肯定承擔。“不過,”我靈光一現,覺察出事情有些不對,“貴公司說賬算錯了,請給我正確的賬單看一下吧!”對方愣了,沒想到我還有此要求。
過了一會兒,我又意識到哪里不對,再次問他:“我收到對賬單時已經有整個流程上的5個人簽字了,去年一年經過12個月的60輪簽字,遞交到我這兒的賬目如果真錯了,責任應該我一個人承擔嗎?”負責人詞窮了。
又隔了幾天,我在家找到了和某公司的合同。我懷著忐忑的心,于字里行間梳理雙方的責任與義務,赫然看到一行字:“預付款屬于保底收入。”我找到相熟的律師幫我解讀。“是的,此條款說明你的分成與預付款無關。”我明白后,將合同此處拍照發給了負責人。
對方回復了一個驚愕的表情,加上3個感嘆號。負責人很負責,找了單位法務核實,結果是一場烏龍,問題莫名出現后又莫名消失了。“是我們盤點之前合同時,看錯了,對不起。”負責人道歉。
之后,我約朋友吃飯,提起以上兩件事:“再大的平臺、再權威的機構、看起來再有經驗的人,都可能會做不正規的事,也許這就是這個忙忙碌碌的時代各行各業的通病吧。”
“是啊,任何事都得保持警惕,任何重要的細節都得先相信自己,認真過一遍。”朋友A感慨道。
“謹記那句話,不能迷信權威,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我總結。
當時我們正在一家連鎖咖啡店內,服務生在為我們點單。“幾位,打斷一下。這是我店最近推出的幾款飲品,各位可以看一下。尤其是這款紅茶,我們強力推薦,大杯、中杯一個價。”
聽起來不錯,慢著—“為什么?”“哦,因為都是茶包,不管是大杯,還是中杯,都能無限加水。”服務員喜氣洋洋地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