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山
大學報考填寫志愿似乎是很頭痛的一件事。似乎大學志愿決定了同學們的未來。志愿填得不好,似乎會痛苦一輩子。大學本科志愿到底重不重要呢?我只能結合個人經歷,來談談對于從事了一生的會計專業的看法。
大學選擇本科專業重不重要呢?絕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機遇,做適合自己的選擇。有人開玩笑說,人生成功五大要訣是高人指點、貴人相助、本人努力、同類監督、菩薩保佑!這里的菩薩指的是,機遇!普通人很難改變環境,但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機遇!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不管人們怎樣夸耀自己的偉大行動,它們常常只是機遇的產物,而非一個偉大意向的結果。”(拉羅什富科)
作為我來講,最后決定我會計人生的,除了本科志愿之外,更多的是對機遇的選擇:“選擇無處不在,像無數個陷阱和誘惑。你選對了可能就快樂一生,選錯了可能就坎坷一生。”(叔本華)
我的第一次選擇:初中畢業時,由于家境原因,父母決定不讓我去讀高中,而是早早去考個技校,以減輕家里的經濟壓力。很不幸,我的中考成績不理想,考進了上海建工局下屬的上海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的瓦工班。通俗點來說,就是泥水匠班。拿到錄取通知書后,父母非常猶豫,去還是不去。如果不去,當時沒有復讀這個機制;如果去了,未來一輩子就是又苦又累又臟的泥瓦工。最后迫于無奈,只能向現實低頭,去學校報了到,成為該學校第一批瓦工班的學生。
我的第二次選擇:不久學校停課。快畢業的我們屬于高中學歷,全部要到農村插隊去,當時可以去黑龍江、甘肅、安徽等地。經過再三思考,1970年4月,我來到江西省清江縣經樓公社插隊務農。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農村生活,1970年8月,正好遇到縣文工團在各個公社招聘演員及樂隊,我會一點樂器,就報名面試,考試后居然讓我進了文工團,當了一位樂隊隊員,這讓我離開了農村插隊的生活。這是人生的第二次選擇。
我的第三次選擇:1977年,那時規定,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不管你是在校生,還是參加了工作的,都可以參加高考。而讀大學一直是我人生的最大愿望。聽到這個消息,我欣喜若狂,在第一時間報名參加高考。由于我當時還在文工團,填寫高考志愿還是有點限制,只能報考與本職工作相關的專業,于是我毫不猶豫地填寫了本科第一志愿:江西宜春地區師范學院文藝系。對我而言,只要有書讀,不管是什么學院,都是人生的一次難得機會。報名后,工作繁忙,我們一直在外地演出,根本沒有時間復習。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只剩最后幾天了,領導才允許我們幾位報了名的樂隊隊員先期返城。由于沒有交通工具,我們幾個只能搭了贛江的小木船逆流而上。一天多的顛簸,又沒帶干糧,饑餓難耐的我們只能厚著臉皮向船夫們討了點白米飯充饑。
回到縣城的第二天,我抱著忐忑的心情進了考場。拿到卷子就蒙了,毫無準備的我,面對考卷一頭霧水,憑著多年的知識積累,靠直覺完成了所有的考試。考試結果,名落孫山。只得繼續干我的老本行,在縣文工團當個樂隊隊員。
我的第四次選擇:1977年高考落選后,那時的沮喪,記憶猶新。不得已只得兌現對女友小吳的承諾:考不上我們就結婚。當時,我已經二十九歲了,女友也二十六歲了。沒考上大學的我,就匆匆結婚了。婚后沒有多久,又傳來了1978年7月進行全國第二次高考的消息。這次高考與上年最大的不同是:一、報名不需要單位批準了,可以本人直接去文教局報名;二、在職人員報考不再限于本職工作的專業。天大的好消息!我喜出望外,以最快的速度報了名。由于特別喜愛讀書,尤其是歷史書籍,我第一志愿填寫了復旦大學歷史系。由于要填寫五個志愿,后面就填寫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武漢大學圖書館系。實在沒有志愿填,我才填寫了一個廈門大學經濟系。因為有經驗的同學告訴我,第一志愿非常重要。一般第一志愿不錄取的話,就上不了一本,可能要落到下一批學校去。所以,后面四個志愿就隨便地填寫了。
到了9月,在文教局工作的小雷興沖沖地跑到后臺來告訴我:“小李,你考上大學了,廈門大學經濟系會計專業。”我徹底蒙了。不會吧?我記得前幾個志愿是歷史、中文、圖書館系,對經濟系印象不深。小雷問我:“你填過廈門大學嗎?”我回想了一下,好像是第二志愿。
接到大學正式錄取通知書之后,將喜訊告訴父母,我考上大學了。父親露出難得的笑臉,問了一下考上什么大學、什么系、什么專業。我說是廈門大學經濟系會計專業。父親的表情立即僵住了,說了句:“怎么又是會計專業呢?會計這個專業,是一個算盤一支筆,算來算去沒有出息啊。”
父親說這句話事出有因。父親也是在年屆三十歲的時候,報考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畢業后,先分在北京,后來回到上海城市建筑設計院,做預算工作,一直不順。而我母親也是上海一家皮鞋店的財務人員。父親聽說我又要子承父業,繼續去讀會計專業,心里老大不愿意,先是勸我放棄讀大學,看我堅持想讀,又讓我去大學報到前,寫一封信給校領導,問能否調換一下專業。直到我去大學報到那一天,也沒有收到任何回復,便知道這事肯定失敗了。信是寫了,但杳無音信。結果,在大學開學典禮上,校長對我們新生致辭時,順帶批評了幾句:“有些新同學,專業思想不穩定,人還沒有來,就吵著要換專業。廈門大學每一個專業都非常好,為什么一定要換專業呢?”聽到這里,我知道校長是不點名地批評了我,換專業的事情徹底不行了。
進了大學后才明白,其實志愿并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遇到了高人,遇到了權威,遇到了業內的頂尖大咖。因為,他們會影響你的人生,改變你的人生。
1978年10月,進入大學的我們很快就從同學口中知道了經濟系最著名的幾位學術權威,除了統計專業的錢伯海、財政專業的鄧子基、經濟系的吳宣恭之外,我們會計專業中的學術大家就是葛家澍與余緒嬰先生了。
第二學期,葛家澍教授親自給我們班級授課,講授會計學原理。這個石破天驚的好消息,讓我們全班同學欣喜若狂,比我們高一級的1977級會計專業,也沒有享受到這樣隆重的待遇。我們不僅能一睹這位有些傳奇色彩的學術大師的風采,還能享受其親自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何等的榮幸!
開課的第一天,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仰慕已久的葛先生進了教室。他約一米七的中等個子,穿著一身藍色中山裝,風紀扣緊緊地系著,微胖的臉,整齊向后的發型,邁著穩重的步伐,緩緩地走上講臺。一開口,一腔糯糯的帶點蘇北口音的普通話讓人聽了非常舒服。葛先生先做了自我介紹,并說非常歡迎大家來聽他的會計學原理課。簡單的開場白之后,葛先生開始切入正題。他一開始并沒有講會計,而是從馬克思的《資本論》說起,慢慢地切入社會主義的資金運動,然后再慢慢轉到會計主題。葛老師語速不快,但邏輯非常清楚,從一個點上逐步展開,最后還能回歸開始的主題,在課程結束歸納時,又比開始講的內容在層次上高了許多。后來才發現,葛老師在每一次課、每一次講座之后,幾乎不要做任何修改與變動,講授內容本身就是一篇非常完美的學術論文,這樣的功底,是葛老師早期跟著王亞南教授苦讀《資本論》等經典學術著作時,練出的基本功。葛老師在給我們講授會計學原理的過程中,并不是滿堂灌式的講解,更多的是啟發式的、點睛式的引導。在上完一兩個章節之后,葛先生就布置了一些會計討論題,讓我們這些剛剛入門的小白們,談談自己對一些會計概念的看法。
很快,一學期快結束了,馬上要進入復習考試階段,葛老師在最后一次給我們上會計學原理的課堂上,再三強調,會計作為一門學科,要理解它的規律與內在邏輯,而不是死記硬背。結果考試下來,那些平常靠死記硬背且入學成績不錯的同學,不及格的人數高達十幾個。這時大家才領略,外行看會計是一門并不復雜的專業,但只有真正領悟到學術內涵后,才知道背后深厚的原理,這就是學術大家與普通老師的區別。
我的第五次選擇:本科畢業了,是參加工作、夫妻團聚,享受家庭和睦幸福的快樂時光呢,還是繼續夫妻分居,跟著學術大家葛教授繼續攻讀研究生?這又是一個選擇。坦白說,夫妻分居,孩子年幼,加上當時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我非常想早點參加工作。但后來想想,有些事前面能做,后面也能做,比如參加工作。但有些事情只能前面做,不能后面做,比如讀書。思索再三,還是繼續報考葛教授的研究生。
1982年7月,我通過碩士研究生考試,考上葛老師的研究生并繼續深造。1989年博士畢業后,我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審計學博士學位獲得者。
我的第六次選擇:博士畢業后,又面臨著新的選擇,是去國家機關當干部,還是去企業單位做高管,或者是留校當老師?在20世紀80年代末,這幾個選擇中老師是待遇最差的職業。但是,留校當老師也是距離導師最近的職業。盡管有許多誘惑,也有許多曲折,考慮到自己的性格、為人處世的能力,以及年齡等多種原因,我最后還是留在廈門大學會計系當了一名普通的講師。
我的第七次選擇:1997年,在廈門大學工作了九年之后,又有一個新機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正在重新籌建恢復會計系,急需一批有經驗的會計教師。而我本來也是在上海長大,有著很濃的家鄉情結。再加上復旦大學是我從小就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中還有許多老師是我青少年時期的偶像,如數學家蘇步青、物理學家謝希德等。能進入這樣的高等學府,自己未來的事業將擁有更好、更高的平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最后我來到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工作,完成了我人生中與專業及志愿有關的最后一次選擇。
在簡要回顧了我人生中的七次選擇后,我有幾個感悟。
首先,在學業的道路上,希望大家記住: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國家將高等學府分為985、211,一本、二本等各個層次,是有一定道理的。記得有位大師說過,大學大學,不是大樓之大學,而是大師之大學。言下之意,之所以認定國內一流大學,是因為大學中沉淀著許多優秀教師的基因,傳承著百年來的思維精華。因此,在填寫本科志愿時,如果一本的專業差一點,二本的專業好一點,我情愿放棄二本,也會爭取攻讀一本。這不是歧視,更不是盲目崇拜。現在許多著名企業或優秀單位在人才招聘時,不管你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非常注重你的本科學歷,也就是通常所稱的第一學歷。因此,高考時,填寫志愿學校的等級要優于志愿興趣。
其次,學校選好了,如何填寫志愿,最好還是結合自己的性格、愛好以及環境。專業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比如農業專業出了袁隆平,數學專業出了陳景潤,醫學專業出了吳孟超,每一個專業里面都能選出拔尖的人才,所以選擇專業還是要跟自己的興趣、性格結合起來。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非常有道理。S·阿馬里說:“我們不必羨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須悲嘆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個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再加以發展。比如,我為什么最終選擇了會計教育崗位?并不是因為我有什么偉大理想與抱負,而是性格決定!我一走進教室,就有一種非理性的亢奮,不管多累,都能侃侃而談,有一種莫名的歡樂。所謂樂此不疲吧!
再次,很多同學不了解會計專業,無從談起喜不喜歡,一般考生就關注兩個問題,第一前途遠大不遠大,第二就業情況好不好。我就簡單談談會計專業的特質,看看你覺得自己合不合適。馬克思曾經說過:“經濟越發達,會計越重要。”在市場經濟下,會計工作已經遠遠不是簡單的記賬、算賬和編報表了。美國有個CFO的網站,描述了做一個好的財務總監應該具有的十幾項特質:第一,要是政治家,公司里上到核心高級管理人員,下到剛入職的一般員工,誰都要跟財務人員打交道,所以要有組織協調的能力;第二,要做增值能手,會價值鏈管理,在每一個環節里增加自身的價值;第三,要做“消防員”,發現哪里有現金流的危機、資金的流失,及時發現并把它消除掉;第四,要做圈錢好手,要會融資,決定公司發行股票還是債券,發行中期票據還是短融票據;第五,要當好家,資金有限,要進行資金調度,放到最急需最有效的地方;第六,要做大玩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要兼并收購其他公司,就需要財務盡職調查;第七,要做“鐵公雞”,控制好成本預算,不該出的錢一分錢都不出;第八,要做精算師,完善企業組織架構時,要考慮到國家的優惠政策,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進行稅收籌劃;第九,要做裁判,核算出公司內各個部門完成業績,做好獎金績效的公平劃分;第十,要做“忽悠”高手,上下內外溝通,處理爭議;第十一,要做電腦精,現在搞數字化轉型,搞ERP流程,財務人員必須懂新興技術。所以,財務職位對人的要求是多樣的,職務空間也很大,薪酬的高低也很難說,大集團的財務總監年薪可能上千萬,而大部分的小會計年薪可能不到十萬。不過任何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離不開財務人員,所以就業的情況至少是有保證的。
這里還要補充一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人說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已經能夠把一些基本的會計工作完成了,比如自動編報表、自動記賬、自動報銷。然而不管人工智能怎么發達,我可以告訴大家,會計并不是機械的、精確的、一一對應的科學。所以人家問會計是科學嗎?不是;是學科嗎?也不是;是藝術嗎?也不是;是魔術嗎?大概是的。因為在從事會計工作過程中,我們拿到一張單據、一張發票,其中有很多需要判斷、調度、安排的,而這些東西不是人工智能所能做的。當我們把基本規則搞清楚了以后,我們怎么來下好會計這盤棋,它需要智慧,需要藝術,需要靈感,更需要專業。這些只有打好會計專業基礎,你才能做到。大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人沒有學過營銷,能成為營銷高手;很多人沒有學過戰略,能成為企業戰略高手。但是當一個人從來沒學過會計,他成為財務高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會計還是有一定專業門檻和技術壁壘的,你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才能掌握會計的基本常識,才能在未來成為一個企業的財務總監。
最后,當選好志愿,確定專業之后,最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將專業的事業做深、做透,還要做寬、做大。圍繞著專業,不斷將自己的專業領域擴大,形成交叉與重疊,產生更廣的視野與角度,形成新的學科與領域。本來我只是學會計專業的,后來慢慢延伸到審計、內控以及治理結構的領域中去。
無論是會計專業,還是財務行業,它的變化特別快,金融會計準則、租賃準則、收入準則隨著時代的變化層出不窮,不斷更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除了要打好一個很厚實的基礎,更多的是要培養邏輯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概括能力。畢業離校以后,一旦準則發生變化、環境發生變化,我們通過這些學習能力能夠很快地掌握變化產生的根源和原因。所以大學讀什么?除了讀我們的專業以外,其實在大學里面更多需要一種自學的能力。我在20世紀70年代學了會計,到今天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為什么還能在大學繼續講授會計?這就靠在大學期間培養的自學能力。在這一生中,我覺得最受益的就是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因為它徹底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知識改變命運。
因此,確定專業后,積累與堅持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則。上帝給人的時間很公平,如何將時間轉化為有意義的人生積累與資源,也是成就你人生事業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一生,不能功利,不能為學而學,而是需要積累,這些積累,是相輔相成的。你付出多少,一定能收獲多少。我記得有人說過,你如果不去吃讀書的苦,你就要去吃工作的苦、生活的苦。會吃苦的人,一陣子吃苦;不會吃苦的人,一輩子吃苦。所以通過高考,當你們選擇了會計專業以后,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定會享受到專業帶給你的快樂。
在專業之外,我還建議你培養一些有益的愛好,這些是修養與文明素質必備的基礎。例如,即使有了專業,還需要廣泛地閱讀,尤其是文學之類的書籍。在讀書上,數量并不是首要的,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這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所言。培根也說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另一個偉人叔本華說:“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
除了閱讀,人還應該有些音樂素養。貝多芬說:“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年少時,我偶然有機會接觸了一些樂器,會拉拉手風琴與小提琴,就因為這個,我進入文工團工作了八年。而這八年工作經歷,對我的教師職業生涯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讓我知道上課時,也需要節奏,更需要跌宕起伏的內容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表達模式。當然,所有這一切,如果要做好的話,還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埋頭腦力勞動的人,如果不經常活動四肢,那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因此,跑步與打高爾夫球,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對所有同學說,在專業上,我選擇了會計,在工作上,我選擇了教師。也許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對我來說,是最合適的選擇。因為,我覺得幸福、快樂與滿足。
(朱松摘自太白文藝出版社《我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