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心
以前總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得越近,感情越好。后來才發現,掌握最舒服的相處之道才能讓感情更持久。
人這一輩子,經歷多了才明白,有時活得“自私”一點,日子才能過得張弛有度。
有人說:生活中我們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歸根到底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而我們唯一有資格、有權利去管的,就只有自己的事。守住自己的邊界,不逾越他人的界限,關系才能順心,生活才能舒心。而在生活中,那些沒有邊界感的人,不是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一團亂麻,就是讓別人的生活雞飛狗跳。
最近,重溫電視劇《人世間》,發現劇中喬春燕和周秉昆的為人處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劇中,喬春燕、周秉昆和趕超三人從小一起長大,親密無間。
有一次,趕超被騙差點要蹲大牢,是周秉昆找了哥哥周秉義幫忙,才化解了危機。沒過多久,喬春燕的房子要被單位收走,她不樂意,直接要求周秉昆去找周秉義,讓單位同意把房子繼續給他們住,但秉昆婉拒了。沒承想,喬春燕直接反問周秉昆:“為什么你只幫趕超,卻不幫我?”還聲稱要和秉昆絕交。
不僅如此,拆遷時,她又要求周秉昆讓周秉義幫忙,讓自己可以多分得一套房子,周秉昆嚴詞拒絕。
其實,喬春燕的危機,沒到越界求人才能解決的地步。但她卻依仗好友的關系,試圖為自己謀取私利。
反觀周秉昆,雖然和喬春燕是好友,但從不會為了幫朋友,失去做人的原則,干涉哥哥周秉義的工作。因為他知道,再親密的人,都不能失去該有的分寸和尊重。
實際上,我們身邊也不乏像喬春燕一樣的人,靠著關系熟絡,屢次侵犯朋友之間的邊界。
朋友間舒服長久的相處,其實就是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因為,不分你我的恣肆,只會生出間隙,讓人想要逃離,不愿與之深交。而那些知深淺、懂進退的人,行事不逾矩,關系才會細水長流。保持適當的距離,相處有度,方能活得輕松自在。
王爾德曾說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仔細品味,確實如此。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旅程,何必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路線前行。強拉他人進入自己的軌道,不僅容易引起矛盾,更疏遠了彼此的關系。
作家韓松落曾講述過一件事。
他有個朋友叫老柳,有手做陶藝的絕活。毫不起眼的泥土經他之手,就能變成一件精妙絕倫的工藝品。
老柳沒有穩定的工作,全靠收取的微薄租金生活。在韓松落看來,朋友過得非常拮據。韓松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覺得老柳有這么好的手藝,不該過得如此窘迫。
于是他給老柳出謀劃策,讓他租陶窯,招收學徒,批量生產陶器,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在網站上售賣……

韓松落滔滔不絕地講他以為的“成功之路”,他相信這樣操作下來,老柳絕對可以賺到錢,極大地改善生活條件。
他講得興致勃勃,仿佛老柳的大好前程指日可待。可回頭一看,老柳卻滿臉惶恐,對這種生活毫無興趣。
剛開始,韓松落認為老柳不求上進,直到幾年后,才逐漸明白:“他也可以不爭,內向地、低低地活著,這是他的權利。”
韓松落是真心為朋友好,可是每個人想要的生活不一樣,大家都有各自的喜好與偏愛。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觀,沒有對錯之分。有人走向海,有人走向山,無論何處都是各自的歸途。
做人最忌諱的,就是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別人該走的路。同樣的人生劇本,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公式:100-1= 0。
意思是你好心待人100次,他也許都記不住,但只要有一次不稱他的心,你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會清零。
有些人總是為了討好他人,一次次忽略內心的感受,最終受傷的只有自己。
有一次,莫言和朋友一起吃飯。大家酒余飯飽后,桌上還剩很多菜。他心想,這么好的菜,不能浪費,就繼續埋頭吃。
這時,其中一位朋友諷刺他過于能吃,非把那點錢吃回去。莫言瞬間窘迫不已,決心下次吃飯要扭轉形象。
于是,再次赴約前,他特意墊飽了肚子,在宴席上吃得慢條斯理。不承想,另一位朋友又嘲諷他假模假式,做人真是毫無本色。
莫言不語,事后默默把這些朋友移出了朋友圈。你大口吃肉有人不悅,你細嚼慢咽有人嘲諷。人生碌碌,無底線地取悅他人,是最大的自我消耗。要知道,但凡需要你小心維護關系的,一定不是對的人。與其迎合那些錯誤的人,不如經營好自己的人生。不虧待每一份熱情,也不逢迎任何一份冷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任何一段關系只有適當的‘自私,讓彼此都有空間,才能良性地來往。”
余生,多欣賞自己,適度“自私”,如此才能發現生命的別致美好,活得盡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