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
知乎上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罵孩子時,孩子不反駁,反而回答“對啊,我就是垃圾,我就是很笨”,體現了孩子什么樣的心理?
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當自尊心被摧毀到了一定程度,自我否定反而是種保護。他想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求得一個心理上的解脫。”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如此,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孩子需要被贊美,但這卻恰恰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的,他們有著一套固執的、自以為正確的教子方法:認為不打不罵不成材,于是,不管孩子做得再好,換來的只有冷言冷語和對比嘲諷;相信成績是唯一的優秀標準,于是,孩子成績好了,愛就來了,成績差了,愛也消散了;覺得“人前教子”最有用,于是,無論是在多大的公眾場合,只要孩子做得不如意,就當眾批評甚至是羞辱……殊不知,這些以愛為名的錯誤行為,既傷害了孩子,也達不到他們想要的效果。
優秀從來不應該是孩子被愛的原因,而是他們被愛的結果。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信任的,奇跡才會出現。
在網上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
他上初中時非常叛逆,抽煙、打架、喝酒、逃學,樣樣都干。一次他因為打群架,傷到了一個同學,學校處罰他連續一個月每天寫一封檢討,并當眾朗讀。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這樣的處罰無疑會讓他從此在學校抬不起頭。為了維護他的自尊,父親“撲通”一聲向校長跪下,懇求校長減輕處罰。
父親流著淚說:“校長,我知道孩子做錯了,我也會帶著他去求那個學生原諒。求您換個處罰吧,讓孩子在全校師生面前丟臉出丑,這會毀了他啊,他以后還怎么抬起頭讀書啊……”
他被深深觸動了,那個在他面前永遠嚴厲、如巍峨高山一般的父親,竟然為了他給別人下跪了,只是為了他還能在這學校有個立足之地。
他下定決心,要為父親掙回面子。此后,他不再流連網吧,改掉了所有的壞習慣,每天努力學習。先是以高分考上了省里的重點高中,再以高出本科線80分的好成績上了一所985高校。他的照片掛在了初中和高中的榮譽墻上,作為優秀學生代表被學弟學妹們崇拜。
父親因他損失的面子,也終于因他而挽回。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童年時獲得的原始自我價值感,是我們心理健康的原動力,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擊和挫折,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尊、自愛和自信,也會讓我們鼓起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
要知道,一個人維持生存的基本原動力,就是他的“自我價值”。若是這種價值感被破壞了,他找不到自己奮斗的目標,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又該如何在這復雜的人世間生存呢?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只有當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才會為了實現這個價值,去奮斗、去蛻變,去抵御壓力、對抗挫折,去實現理想、改變命運。而為人父母的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維護好孩子的價值感,做他堅實的后盾。
很贊同網上的一段話:“一個孩子的自律從哪里來?從他開始愛這個世界,從他開始喜歡自己,從他開始認同一件事正確的打開方式。他的自律就從心底油然升起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多用心,孩子就會有多優秀。
父母掌握這9個黃金法則,培養樂觀、自律、自信的孩子。
1 管住嘴,少嘮叨:
過多的說教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和父母對著干。多做飯,少說話,靜靜地陪伴,默默地聆聽,才是對待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2 管住手,少幫助:
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就難以成長。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就不要插手,讓他自己承擔。學會放手,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也能鍛煉孩子的心智。
3 管住心,少憂慮: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要走的路。無論是出人頭地還是平凡一生,都是他做出的選擇,不必過于焦慮。
1 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給與言之有物的夸獎: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當孩子感受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時,就會激發內驅力,更加主動地學習。但要注意夸獎的方式,千篇一律的“你好棒”只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敷衍,看到孩子具體的表現,才能讓孩子感到真誠和重視。
2 積極發掘孩子閃光點,多鼓勵多支持:
學習不是檢驗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孩子可能學習不好,但他情商高;可能學不進課堂知識,但他有藝術天賦……懂得發現孩子的優點并給予鼓勵,才是合格父母應該做的。
3 勇于讓孩子不斷試錯,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犯錯并不可怕,跌落谷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沒有從頭再來的志氣。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挫折,然后教會他們積極應對,培養他們堅強的內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1 用關門教育代替人前教子: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僅自尊心更強,而且對生命沒有敬畏,稍微不順就可能做下錯事,讓整個家庭痛苦萬分。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千萬別在還有外人在場時不留情面,而是要回家后關起門來再教育,維護好孩子的自尊。
2 用耐心溝通代替嚴厲訓斥:
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發脾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雙方的情緒,讓矛盾變得更深。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耐心地對待孩子,了解問題出現的根源。
例如學習不好是因為老師沒講清楚,還是自己理解有問題,再對癥下藥。
3 用以身作則代替口頭道理: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身上的缺點和優點,都會復制粘貼到孩子身上。想要孩子變成什么人,父母先要做出改變。想要孩子學會自律、熱愛學習,父母先要管住自己,放下手機、拿起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