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帥

1998年10月1日,在剛剛貫通的香港中路上,一座像打開的書本般的建筑——青島新華書店書城正式營業。
從這天開始,在城市最繁華的十字路口,這本“巨書”再也沒有合上,全年365天無休,用海量的圖書、敞開的懷抱,笑迎每天的讀者,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青島書城的前身,是曾經位于中山路和膠州路交界口的新華書店。六十多年前,作為青島最大的書店,它是許多老青島人揮之不去的青春記憶。數十年的相伴相隨,書城已然成為了一種情懷、一種生活態度。每次買完書,在書頁上蓋下小小的印章,讓買書這件事充滿了儀式感。
老年人多會來這里選本書法字帖或安靜地看一下午書;中青年來這里挑選崗位考試用書;學生一族在這里買新華字典、丟了的課本和帶著香味的橡皮……在那個時候,沒有手機和微信,書城的廣播成為了爸媽召喚回家吃飯的“傳話筒”;長大以后,和朋友們出去玩,大家也總是說“書城見”,書城成為相約的第一站。
那時候,只有來書城,讀者才能有與作家、名人見面的機會,作家王蒙、劉心武等,藝術家秦怡、臺灣作家劉墉等,前乒乓球運動員莊則棟,主持人倪萍、水均益、楊瀾,演員陸毅、李冰冰等,歌唱家韋唯、羽泉、阿里郎等,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人,到書城就可以實現零距離交流。
走進書城,迎面看到“好書不寂寞,讓書更好地與人相遇”之類的金句,以及“遇見、聆聽、涵泳、啟發、溫潤、玩耍”等關鍵詞。隨后便能感覺到一種“豐富的安靜”。這種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不是沒有聲響,而是低低回旋的音樂背景下,氤氳的書香、秀美的文字、厚重的知識,帶給人們內心的安寧和恬適的氣息。
2015年4月,在沒關一天門、整樓沒有停業的情況下,走過17年歷程的青島書城進行了二次升級改造。打造成現在的體驗式閱讀空間。遇見、聆聽、涵泳、啟發、溫潤、玩耍成為了新的關鍵詞。圍繞著“城市書房”加“城市課堂”的核心理念,這六個關鍵詞也對應著全露臺藝術節、人文苑、黑膠音樂沙龍、生活美學館、童趣園等多個文化版塊。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興起,曾幾何時,實體書店的衰落,一度成為人們為之焦慮的話題。且不去評論人們閱讀率變化的大背景,單是網上書城的誕生,就對實體書店形成了巨大沖擊。有段時間,青島書城也被冷落過。但很快就開始回暖,書城重新回歸大眾視野,重新獲得大眾讀者的青睞。

書店,是反映城市人文風景的一扇窗,它是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縮影。從另一層意義上說,“書店并非一個買賣商品的場所,更像家一般存在。”仔細想一想,還真是這樣。在很多青島人的心目中,書城始終揣著一腔樸素的平民情懷,努力打造成千千萬萬讀者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家里,各類書籍軸卷盈寶,油墨清香裊裊四溢,獨居屋角,擁書潛讀,豐富的是人的內心,安靜的是人的生活,一幅多么溫馨愜意的閱讀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