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洪肇杰(.萍鄉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 萍鄉 337055;.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3)
眾所周知,肥胖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慢性病的重要根源之一,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身心發展。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的超重和肥胖率日益上升,已引起社會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不僅限于營養狀況問題,而且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已有的研究表明:體重過低會導致人的體質和體能下降;肥胖又將會導致人的心肺功能下降,是成年期高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并容易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嚴重疾病。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乎著我國人才儲備、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教育文化的持續性發展,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和社會建設。大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最后階段,也是生活習慣的固化階段,生長發育的正常與否、身體形態的標準與否,都對大學生的方方面面有著重要的影響。解決和改善大學生超重和肥胖、體重過輕問題,提高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強其體質健康水平,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因此,本文對高校大學生BMI 異常現象進行原因分析,并進行干預策略探討,為防止和改善大學生超重和肥胖的發生與流行提供一定的支撐依據,也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某學校大一新生,共有400 名學生,體質指數(BMI)正常的學生有276 人,體質指數(BMI)異常的學生有124 人,其中男生54 人,女生70 人。本研究以124 名體質指數(BMI)異常且年齡段在18-20 歲的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及邏輯分析法,首先,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關于大學生體質指數異常的成因進行梳理與分析,對前人提出的應對策略進行歸納與總結;其次,通過問卷星網絡平臺對大學生健康狀況進行現狀調查;最后,與被篩查出的BMI 異常的學生通過電話、微信、QQ 等信息通信手段進行訪談。在此基礎上來探究造成高校大學生BMI 異常的原因,且歸納總結前人針對此現象提出的相應干預策略,提出針對性意見,為預防和改善大學身體形態提供一定的依據。
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適用于18 歲以上的成年人。本研究對BMI 的評定依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對體重指數做出的評定標準:體重過低BMI <18.5,體重正常是18.5 ≤BMI ≤23.9,超重是24 ≤BMI <27.9,肥胖是BMI ≥28。BMI 異常的相關解釋:根據體質指數(BMI)的評定標準,體重過低以及超重和肥胖均屬于BMI 異常,當體質指數在正常范圍內18.5 ≤BMI ≤23.9,即體質指數(BMI)正常。
根據上述表1 可知,體質指數正常的大學生總人數為276 人,占總人數的69%,其中BMI 正常的男大學生共101人,占總人數的25.25%,BMI 正常的女大學生共175 人,占總人數的43.75%;BMI 異常大學生總人數為124 人,占總人數的31%,其中BMI 異常的男生人數為54 人,占總人數的13.50%,BMI 異常的女生人數為70 人,占總人數的17.50%;上述表1 數據顯示女生BMI 異常的人數要高于男生;女生低體重人數和肥胖人數要高于男生,但是相差不大,其中男生的超重率要高于女生。上述數據說明目前大學生身體形態不佳的情況較為嚴峻,BMI 異常的人數占比較大,且女生身體形態還要略低于男生身體形態。BMI 指數異常會對當代大學生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響,應及時得到重視與預防。

表1 男、女生BMI 人數與等級統計表(n=400)

表2 BMI 異常學生基本情況調查表(n=124)
前期通過測量400 名大一學生的身高和體重,得出共有124 名大一新生顯示體質指數異常。后期對這124 名BMI 異常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包括基本信息情況(家族遺產)、營養因素、飲食行為、飲食睡眠、運動習慣等方面,通過問卷的形式填寫與收集。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不同體重指數等級的大一新生在營養因素、生活行為、飲食睡眠、運動習慣等方面均有顯著性差異。超重和肥胖偏愛高熱量食品及碳酸飲料、鍛煉頻率少、存在家族肥胖史性遺傳,作息極其不規律;另外體重過低的學生偏食且節食、過分追求以瘦為美。
通過表3 所列舉的訪談提綱,依次對體質指數異常的大一新生進行訪談,訪談過程通過微信以及QQ 等多種通訊方式進行,訪談結束后,對訪談內容進行了整理與分析。通過訪談發現目前影響大學生體質指數異常的因素諸多,結合訪談結果可得知目前影響大學生體質指數異常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域環境因素、經濟條件因素、遺傳因素、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因素、思想觀念因素、體育鍛煉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大學生對于如何對自身體質指數異常進行預防和干預存在迷茫心理,對體質指數異常的重視程度較低。

表3 訪談提綱
BMI 指數,也叫身體質量指數,是評價人體形態發育水平和營養狀況及身體勻稱度的重要指標。無論是體重過輕還是體重超重和肥胖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危害。體重異常情況不同,影響因素也不同。超重和肥胖是指機體攝入食物過多、體內脂肪與甘油三酯聚積過多、機體代謝不當,造成體重過度增長的一種狀態,體重超重和肥胖容易繼發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等一系列疾病。體重過輕或偏瘦對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可能導致機體供給能量不足、代謝減慢,易出現疲倦、體力差、興奮性低、學習和工作效率較低、記憶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等情況,可能會影響機體免疫力,增加出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濕疹、尿道感染等疾病的風險,也可能會出現肌肉痙攣、腹痛等癥狀。
(1)地域環境因素。人的生長發育水平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地域環境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生長發育與身體形態的變化。地理位置、氣候等方面都可能會對人的生長發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2)經濟條件因素。大學生受經濟條件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過于拮據,食物攝入不能滿足正常的營養結構,造成體重過輕的現象,另外部分同學由于經濟條件較好,無節制控制飲食,從而導致超重與肥胖。還有部分同學因為經濟原因,追求品質生活,會通過健身等方式,維持正常的身體形態;
(3)遺傳因素。家族遺傳因素可能也會對大學生身體形態與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學生有家庭肥胖史的,該學生發生超重與肥胖現象的概率更大;所以部分學生也可能來自于先天遺傳的體質問題,造成BMI 異常現象;
(4)生活習慣與方式因素。大學生生活在學校,三四年的時間在學校里成長與生活,絕大部分大學生沒有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在飲食方面,通常是飲食不規律,愛吃一些雜亂的食品;很難做到一日三餐,存在不吃早飯,但長期吃夜宵的現象;在睡眠方面,絕大部分學生離不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造成久坐不動,并且經常熬夜追劇、打游戲、看小說等;這些方面都可能造成大學生體重過重或過輕,從而形成BMI 異常;
(5)思想觀念與心理因素。大學生BMI 異常的部分原因可能來源于學生的體重控制觀念、個人的審美觀等方面。學生產生錯誤的審美觀和健康觀,樹立了錯誤的思想觀念,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體形,盲目減肥或盲目增重,采用不科學的方法維持自身的身體形態,從而造成BMI 異常現象。另外當前很多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導致心理容易出現焦慮與抑郁,可能造成體重急劇下降或急劇上升,從而導致BMI 異常現象;
(6)體育鍛煉因素。現今,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日益下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令人擔憂。絕大部分學生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態度,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長期不運動,導致運動不足,從而造成BMI 異常現象。眾多調查研究表明體重過輕、超重以及肥胖的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甚至抗拒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活動。
結合本次調查研究結果,以及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對BMI 異常的干預策略與路徑進行總結歸納與分析。
(1)教育干預。學校及家庭要積極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引導。學校教育層面,應設立健康教育知識方面的課程,幫助大學生學習營養與健康知識。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此方面的教育宣傳與教育講座,為大學生普及身體形態方面的知識內容,建立良好的營養膳食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和審美觀。家庭教育層面,家長應為學生普及合理的膳食知識,進行不挑食、不節食等思想的教育。另外可以通過互聯網教育的形式對BMI 異常的大學生進行營養健康知識教育;
(2)自身干預。學生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BMI 異常的現象,認識到其對自身的不良影響。要學會從自身出發,進行預防與應對。要改變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培養良好的飲食和睡眠等生活習慣,合理規劃飲食和作息時間。另外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保證合理的體育鍛煉時間與頻率,主動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學會保持下去。摒棄“以瘦”或“以肥”為美的思想觀念,維持良好且健康的身體形態,提升體質健康水平;
(3)學校干預。學校應加大對大學生BMI 指數的監測力度,建立系統化監測系統,減少和預防體重過低、超重和肥胖大學生人數的增加,使學生的BMI 指數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另外學校應聘請心理學、醫學、營養學、運動健康等專家,以專家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相關干預,為學生制定合理且科學的營養與運動處方以及開展心理輔導課程;
(4)家庭干預。家長要學會主動了解孩子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習慣。重視孩子的體重問題,對孩子體重過輕、過重及肥胖現象引起重視。引導孩子合理膳食、合理運動、合理休息等,限制孩子沉迷與游戲與網絡;限制孩子暴飲暴食或節食等行為;努力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從初始階段就開始進行預防與防治。另外家長也要學會積極鼓勵、積極暗示自己的孩子,學會雙方主動去溝通交流或談心;
(5)群體干預。BMI 異常者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影響的人或者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人作為監督者,可以是家長、教師、朋友、室友等人,通過群體的方式監督自身的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并及時進行阻止,從而共同積極應對體重過輕、超重與肥胖的現象,主動參與他人監督與自身控制的方式,積極參與群體性的體育活動及文娛活動,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從容面對;
(6)心理干預。從大學生的心理層面進行輔導與干預,了解與感受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對高校BMI 異常的大學生實施心理干預策略。讓自身建立預警機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覺性。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中BMI 異常的現象愈發嚴重,BMI異常的新生在身體形態控制上都存在諸多問題。對于BMI 異常這種現狀應加強重視,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多維度地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預防干預,尋找突破口。另外大學生應學會對自身的身體形態進行科學健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