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霞
2024年初,站在中國汽車銷量突破3000萬輛大關的起點,面對中國汽車動力技術推陳出新、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的盛況,一場關于推動中國汽車動力技術健康發展的思考和討論,就在江蘇鹽城展開。
1月5日上午,由總臺第四屆《中國汽車風云盛典》組委會、《汽車與運動》雜志社聯合舉辦的中國汽車動力技術健康發展研討會,邀請了汽車動力行業的知名專家和企業高管,就如何實現汽車動力技術的健康發展,更好賦能汽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展開了深入交流。
在中國汽車產銷屢創歷史新高、海外市場高歌猛進,汽車動力技術推陳出新的大環境下,這場研討會怎么看都頗有些居安思危的意味。然而這場研討會又恰逢其時。畢竟,2023年市場前所未有的“內卷”,已經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隱憂。在中國汽車動力技術從跟隨向比肩世界同行的轉型期,通加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投入,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業內呼聲日益高漲。
當天的研討會圍繞多元化的技術路線、動力系統高效化發展、電驅系統的技術發展、市場的“內卷”、能源供給的多元化等議題展開。面對“內卷”的市場,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當前做好成本管控和加強行業的原始創新是推動未來汽車動力行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財經活動部主任杜陽認為,隨著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家雙碳戰略的出臺,新能源汽車勢必會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提高動力系統的能效,實現環保和性能的平衡,是車企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雙碳目標推動我國汽車動力領域加快低碳化、電動化轉型。未來要用科技創新提升動力領域的含綠量,提升汽車產業新能源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出席此次研討會的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表示。
教育部汽車電子驅動控制與系統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心”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蔡蔚表示,當前市場的“內卷”,確實給企業帶來了很多傷痛,但也要看到這種“內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的創新。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這種“內卷”推動了我們汽車產業的發展。“在這‘內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確保科研上的持續投入,加速在新材料應用、新結構方面的研發創新。”他說。
在內燃機的熱效率的比拼上,企業間的“內卷”也日益白熱化。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及混動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許敏認為,盲目追求發動機的高效化而不顧成本的做法并不可取。“相對于過去,現在內燃機的熱效率已經提升了20%多,有的企業已經實現了45%以上的熱效率,企業若在這一基礎上再進一步提高內燃機熱效率,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他認為,未來碳中性燃料或者低碳燃料,是內燃機技術健康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作為車企,對于當前汽車市場的“內卷”,似乎更加樂觀、淡定。極狐汽車電驅系統部部長蘇偉表示,研發端要倡導多些基礎性研究方面的“內卷”,如基礎材料研究、控制策略的優化等,要爭取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實現性能優化。
在深藍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總監周安健看來,汽車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充分競爭的領域,“內卷”是正常的,企業要積極應對。“企業要有創新的認知和行動,無論是在產品技術、營銷、組織變革等各個環節。此外,要擁有自主掌握的核心技術,更要堅持開放合作的發展模式。”他表示。
從純電動到混動、插混、增程混動,從燃油到氫能、甲醇……多元化的動力技術路線、能源供給的多元化發展,成為研討會上與會嘉賓的共識。
“在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中,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對單家企業而言,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技術路線和產品。”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院副院長史建鵬認為。
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及混動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姚春德長年參與甲醇燃料的推廣。他表示,國內在車用燃料甲醇化領域的技術比較領先,作為一種碳中性燃料,甲醇燃料更適合用在現有的內燃機動力裝置上,應該積極推動車用燃料甲醇化的發展。
1中國汽車報社總編輯桂俊松 2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及混動系統評選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許敏
1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財經活動部主任杜陽 2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
“很多時候動力技術上的突破,實際上就是一種能源的轉換。”吉利動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福成表示,早在18年前,吉利就對甲醇燃料領域投入大量的研究。“我們希望在甲醇領域能有更多的企業進來,讓整個產業鏈迅速地成長起來,同時也呼吁國家給甲醇更多的政策支持。”他說。
“零碳和低碳燃料,是內燃機走向綠色低碳的另一條路徑。”廣汽研究院院長助理、動力總成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祁宏鐘表示,即便到了碳中和的階段,零碳燃料的內燃機應該還是會在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
如何界定中國汽車動力技術是否實現了健康發展?對于這個問題,一汽研發總院新能源動力資深首席李金成給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判斷標準有五點,一是綠色低碳,二是行業發展能為國家做貢獻,三是企業要有利潤,四是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為用戶帶來實惠,五是未來發展是不是前景更好。如果能滿足這五點,可以說這個行業就是實現了健康發展。”
“心”動能的變革,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汽車與運動雜志社總編輯楊建軍說,“中國心”創辦18年來,見證了汽車動力特別是中國汽車動力從弱變強、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中國汽車動力對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巨大內驅力。
“作為汽車產業最核心的技術之一,汽車動力技術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汽車產業轉型相伴相隨,相互賦能。”中國汽車報社總編輯桂俊松表示,“中國心”攜手央視財經中國汽車風云盛典活動,聯合舉辦的這場高端、專業的汽車動力技術健康發展研討會,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他希望更多的汽車消費者和社會大眾,能更全面地了解汽車動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