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圓 帥倩



摘 要:學歷教育是標準化行業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因素。基于當前標準化學歷教育面臨的瓶頸以及在線教育在學 歷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多,通過在線教育開展標準化學歷教育能夠成為問題解決的一個方案。本文解讀了在線教育可能在 當前標準化學歷教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分析了在線教育本身面臨的問題和其方便開展教學分析的優勢,通過采集廣 東開放大學4個學期兩門課程的750條教學過程數據,分析了其中與學生學習特性相關的11個指標對教學結果的影響。本研 究將學生分為兩種類型,針對兩種類型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行為和結果,認為教師應以將第2類學生的教學結果逐漸移向 第1類學生以及提高高質量完成教學活動的比例為目標,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
關鍵詞:在線教育,標準化工程,學生學習特性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3.015
0 引 言
標準化教育伴隨著標準化發展歷程。但標準 化真正作為一門學科開展學歷教育,在我國是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21世紀才設立獨立專業,開 設院校有所增加。在全球其他國家,也沒有系統性 開展標準化學歷教育的經驗,大多是將標準化課程 融入其他專業或階段的學歷教育過程中。標準化知 識的非學歷教育,在國內外長期采用各種形式的培 訓、研討會等來開展。對教育成效要求較高的非學 歷教育,在課程設計、教師選擇、實踐能力培養、教 學評價、過程資料保存等方面,也開展了較高質量 的探索,但仍無法完全實現學歷教育更加擅長的職 業素養的培育、知識的系統性學習等目標。
當前我國標準化工程專業學歷人才的培養仍面 臨較大困境,特別是教學資源有限、專業師資培育不 足等。在線教育是能夠部分實現教學資源、教師資源 共享的方式之一。在線教育在標準化非學歷教育中 應用廣泛,但應用于學歷教育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教 學設計、教學過程跟蹤和教學評價等過程的配套, 以保障教學效果。作為開展標準化學歷教育的遠程 教育機構,廣東開放大學標準化工程專業團隊開展 相關工作已超過8年,持續研究和優化基于標準化學 歷教育的在線教學過程、教學互動和教學效果評價, 探索適合標準化學歷教育的遠程教學模式。
本文以《企業標準化》和《標準文獻檢索與應 用》兩門課程四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數據為對象,希 望盡可能完整的勾勒出影響教學結果的因素及其重 要性,以及研究優化教學效果的方法。本文主要從 學生特性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開展研究,希望為開展 “精準教學”提供部分數據依據。
1 標準化人才培育對學歷教育的需求
學歷教育以學習年限和教學計劃為標志[1],其 系統性課程設計、技能訓練、職業素養的浸染和培 育等與非學歷教育相對單一的教育目標有明顯區 別。學歷教育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改進、課程 教學成效的評價等方面的指標要求更多。對教學成 效的評價,不僅體現在專業技能的熟練,還體現在 專業文化的熏染和持續開展研究的基本功訓練等。
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有一定時間的學習沉淀和系 統性專業知識的鋪墊,是短期培訓,以及不夠穩定 的教師隊伍難以實現的。即使邀請多位行業專家開 展的中長期培訓,也難以完全實現學歷教育的培養 目標。標準化行業有理論支撐、實踐驗證并實現可 持續發展,需要從培育學歷教育人才的方向發力。
2 當前標準化人才培育對在線學歷教 育的需求
在線教育在各類教育形式中出現的頻率越來 越高。與線下教學模式比,在線教育不僅能夠突破 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將各類教學資源更加便捷 的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開展, 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習共同體”的“交互行為和存 在方式”[2],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進程和 效果的管理,往往容易導致不理想的教學結果,特 別是當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 佳的時候。但在校教育也有線下教育無法比擬的優 勢,由教學過程和結果生成的教學數據豐富,便于 開展數據分析優化教學過程,開展“精準教學”[3]。
以在職成人為主的開放教育學生與高等院校 在校生相比,可以用于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進 一步增加了在線學歷教育目標實現的難度[4]。但同 時,由于學生數量相對較多、教學數據相對豐富,也 更便于開展教學數據的分析,以及針對性地優化教 學設計。
3 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本文選取《企業標準化》和《標準文獻檢索與應用》兩門課程的教學數據進行研究。《標準文 獻檢索與應用》是標準化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企業標準化》是專業核心課。這兩門課的掌握程 度影響學生從事標準化工作的能力。根據教學平臺 設計,可以從歷史教學數據中挖掘出可能影響教學 結果的指標包括11項學生特性指標、9項教師特性 指標、10項課程活動特性指標、7項課程實施指標, 以及4項教學結果指標,共計39項教學過程數據。 教學過程數據項見表1。其中35項可能影響教學結 果的輸入性指標,如其對教學結果的影響顯著則應 進行干預。最后4項結果是學生的考核結果,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學成效。
4 學生特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析
在所有教學數據項中,學生特性是研究教學成 效影響因素的首要指標。基于學生特點針對性配備 的教師、開展的教學設計等才更容易取得較好的教 學效果。本次研究調取了2021年、2022年兩個年度 共四個學期,兩門課程共232名學生的學習數據。每 個學生每門課的單次活動列為1條數據,用來區分 不同活動主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每位同學的 同一門課程在不同學期的學習過程分別形成數據, 用來研究學生在不同學期學習、多次重修對其學習 效果的影響,共形成750條數據進行分析(有的學 生只有1門課的數據,有的數據項異常被刪除)。
4.1 學生學習學期和次數
4.1.1 學生學習學期
《標準文獻檢索與應用》是按計劃在第二學期 開設的,《企業標準化》是按計劃在第三學期開設 的。但在未能獲得學分的情況下可能會在之后的學 期重修數次,或注冊學習的學生可能在第3、4或者 第5學期才第1次學習這門課。
學習時間最久的數據顯示,有1位同學是在其 入學第16學期學習的。經歷了11個以上學期的同 學,登錄平臺次數和總成績幾乎全部是零。在10個 以下學期重修的學生成績數據顯示,隨著學習學期 數的上升,零分成績增多,80分以上的成績較少。 特別體現在參加教學活動和參加期末考試的零分成績增多,以及平時成績和總成績中的80分以上比 例緩慢減少。在第2個學期或第3個學期第1次參與 學習的364條數據中,有76.7%的學生獲得了學分, 55.8%獲得了90分以上的成績,顯著高于第5個及以 后學期的比例。
4.1.2 學生學習次數
750條數據中,重修次數最多為8次(部分可能 由于休學等原因導致修讀次數小于學習學期)。有 3.7%的學生在第7次重修后獲得本課程學分。參加次 數越多的考生,課程活動成績為0分的比例顯著增 加,課程活動獲得的成績隨著學習次數的增加呈現 下降趨勢。學習次數的增加,對平時學習成績、期末 考試成績和課程總成績的趨勢影響不明顯,但第3、 5、7次學習的成績整體低于其上一次學習的情況。
此外,在第1次學習的396名學生中,有78.6%獲 得了學分,且有59.2%的第1次學習者獲得了90分以 上的成績,明顯高于第2次及以后學習的情況,如圖1 所示。有32條數據在第3、4或第5學期第1次學習,但 100%獲得了學分,87.5%獲得了90分以上的成績。
從學習學期和學習次數的數據看,學習次數對 學習成績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學習次數第3、5、7次 的成績情況相對更不理想。相對而言,學習學期的 影響相對較小,即課程安排在第2學期或者3、4、5 學期開設,對學習效果影響較小。
4.2 學生登錄平臺情況
4.2.1 登錄次數
一般意義上,登錄平臺次數越多獲得成績越 好。數據顯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確實表現 出這樣的趨勢,且分別在登錄次數110次以上和100 次以上后,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獲得90分以 上的成績提高到100%。登錄次數更多沒有帶來新 的變化。
但登錄次數與是否參加了活動和是否參加期末 考試沒有相關性,即登錄次數與單次活動成績、期 末考試成績的相關性不高。也就是說,登錄次數較 多的學生,也可能未參加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或沒 有參加期末考試。僅憑參加日常學習、測試和其他 活動獲得課程分值。即登錄后勤于完成日常學習、 測試等,但忽略了其中部分需要獲得分值的測試或 教學活動,甚至沒有參加期末考試。可能來源于學 生對教學計劃和考核要求不了解。
4.2.2 登錄天數
登錄天數與登錄次數同屬于評測學生學習頻 次的數據。設備或其他問題導致的同1天較多頻次 的登錄可能影響登錄次數數據的準確性,因而需 要使用登錄天數重新分析,與登錄次數的研究結果 進行相互驗證。一般意義上,登錄天數越多獲得成 績應越好。
數據顯示,登錄天數與登錄次數對成績的影響 結果有差異。登錄天數與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 沒有顯著相關性,但登錄天數較多的學員,獲得單 次活動和期末考試高分值的比例趨于100%,即登 錄天數較多的學生,參與平時學習和測試活動獲得 的分值可能較少。可能來源于學生經常登錄平臺查 看課程,但并未參加花費時間較多的日常學習和測 試,僅注意到并參加了能夠獲得成績的活動和期末 考試。
由登錄平臺情況可以看出,學生類型大約可分 為兩類:一類是重在學習知識,反復登錄來開展耗 時較久的學習活動;二類是重在獲得成績,即登錄 后直接找到可以快速獲得成績的模塊獲得成績。沒 有耐心進行花費時間比較多的單元學習和測驗過 程。教師應能夠及時發現兩類學生的存在情況,及時提醒第一類學生完成獲得分值的活動并參加期 末考試,提醒第二類學生重視日常學習和測試。
4.3 學生課程訪問情況
一般意義上,學生對課程的訪問次數越多,獲 得成績應趨于良好。但不同模塊訪問次數的差異, 也體現在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上。
4.3.1 訪問課程總次數
訪問課程總次數是指學生登錄平臺后訪問不 同的課程模塊的次數總和,包括訪問課程學習內 容、考核內容、參與活動和其他模塊的次數總和。 與登錄平臺次數類似,訪問課程次數越多,平時成 績和課程總成績為零的數量銳減,獲得高分成績的 比例緩慢、波動提升。但訪問課程總次數對單次活 動的參與度和期末考試的參與度影響不大,即訪問 課程次數較大的學生,也可能沒有參加活動或期末 考試,導致沒有獲得相應分值。
4.3.2 訪問學習模塊次數
訪問學習內容的次數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訪 問課程總次數反映的結果,明確地表達出以下的情 況:較高的課程內容訪問次數提高了平時成績的高 分比例和課程總成績的高分比例,但對參與活動0 分和參加期末考試0分的影響不明顯。
4.3.3 訪問考核模塊次數(包含教學活動)
訪問考核內容(包含教學活動)的次數對課程 成績的影響非常明顯,較高的訪問次數顯著降低了 本次活動得分、期末考試得分和課程總成績0分的 比例。同時,考核內容(包含教學活動)的訪問次數 成正比例的顯著影響平時成績和課程總成績的高 分比例,但對單次活動得分和期末考試得分的高分 比例影響不大,即考核內容(包含教學活動)訪問次 數較少的同學,也可能在單次活動中和期末考試中 獲得較高的分數。
由此可以看出,以獲得課程成績為主要目標的 學生,可能通過集中訪問考核內容(包含活動)獲 得較高的活動分值和期末考試分值。因而教師在 設計活動和期末考試試題時,應將其與課程內容 深度結合,使其成績能夠切實反映出學生參與課程 學習的效果。
訪問考核內容次數(不包含活動)、訪問活動 次數、訪問本次活動次數與訪問考核內容次數(包 含活動)的數據顯示出完全一致的趨勢。進一步驗 證了以學習內容為目標和以獲得課程成績為目標的 兩類學生的學習傾向。
4.4 學生發帖情況
教學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活動要求學生在每 次活動中至少發布1個討論貼以獲得成績,另一種 活動沒有成績要求,學生可自由提問和討論。數據 顯示,發布總計1個帖子和2個帖子的數據,分別有 69.1%和70.3%的同學發布了有效貼(即非無意義貼 或簡單復制粘貼的帖);發布2個以上貼的同學中, 75%的同學發布了有效貼。隨著學生發帖數增加, 發布有效帖的學生比例也在增加,但增長幅度不 大,基本保持在70%左右。也就是說有意愿參與討 論而非僅獲得成績的考生占比基本接近,受考生發 帖數的影響較小。
從發帖數對成績的影響看,發帖數為1和2的樣 本,對單次活動成績、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和 總成績的影響,幾乎均可以忽略不計。學生對持續 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足,發帖量僅局限在1個或2個 貼,且發帖數1個或2個的樣本均在需要獲得成績的 活動模塊,以獲得課程成績為目標。
教學活動是在線學歷教育實現學習目標的最 重要的環節之一,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積累和 技能的提升,更多的是在與專業教師、行業專業技 術人員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與行業發展前沿對話的 窗口及行業文化氛圍和職業價值感的影響等。因而 教師應在活動主題設計、活動參與要求方面進行優 化,以切實使學員在活動中有收獲。
5 研究結論
通過對750條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該校本專業學生類型主要為兩類,一類是需要 提高專業技能的、以學習知識為主的學生,一類是 需要獲得課程學分的學生。學習知識為主的學生又 分為既能夠完成所有學習內容,又能夠高質量完成 教學活動和期末考試的學生,以及完成了學習內容 但沒有參與活動或參與質量不高、期末考試成績不 好的學生。以獲得學分為主要目標的學生,也包括 沒有開展學習但參加活動和期末考試成績較高的 學生。各類學生比例見表2。
由表2可知,當前參與課程學習的學生中,以學 習知識為主的約有25.7%,以獲得學分為主的約有 44.9%。在以學習知識為主的學生中,有部分教學活動 或期末成績沒有獲得較好的成績,但這部分學生比例 較少。以獲得學分為主的學生中,大部分參與了課程 活動并獲得了較好的成績,期末考核獲得較高成績的 比例有22.3%,大于以學習知識為主的學生比例。教師 應關注該數據,并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習知識型學 生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各方面培養目標的實現;應優 化考核方案使考核結果反映多方面的培養目標。
6 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通過歷史教學數據分析影響學生在線學 歷教育成效的、來自學生特征的因素。廣東開放大 學的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顯著的區 別,本研究僅針對廣東開放大學的學生學習行為開 展研究,用于優化開放教育類學生的教學過程。本 次研究選取的數據為還未優化過的教學過程數據, 反映的該類教育的一般特征。研究團隊后續還將針 對其他影響因素,以及教學過程優化后的數據進行 分析,以進一步形成立體的教學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姚靜.普通高校非學歷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 學,2008.
張際平,張麗.“在線實踐共同體”成員參與動機研究[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2):22-26.
王國華,卓澤朋,周光輝.大數據背景下線上教學質量監控 與評價體系的建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20,41(3):107-111.
朱丹蕾.我國成人教育學科的發展困境與完善策略研究 [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
劉圓圓,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標準化教育、標準化理 論、風險評估、質量管理。
帥倩,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團體標準研究、企業標準化、質 量管理。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