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柳心歡
關鍵詞:志愿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國家精神的核心,更是凝聚社會共識、維護團結穩定的深層精神力量。青年一代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踐行尤為重要。志愿服務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識,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學生是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其參與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社會實踐經驗,更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實踐,所以探究志愿精神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邏輯關系即契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指南,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內心,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而志愿服務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道德實踐。志愿服務在中國的發展,顯著體現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理念,這些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奉獻精神與和諧思想有著天然的聯系。例如,儒家的“仁愛”思想強調對他人的關愛,墨家的“兼愛”“非攻”提倡普遍的愛與和平,不僅在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而且在當代社會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指導著人們的日常行為,也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如促進社會和諧、增強社區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志愿服務,這些傳統文化理念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新的詮釋和應用,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轉化為實際的社會行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志愿精神的共同源頭。通過對其的深入理解和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國家、社會和個體3個層面,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價值體系。志愿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在廣大志愿者群體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公益性、實踐性和非營利性特征,展示了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也是集體精神的重要體現,在凝聚社會精神力量、弘揚道德風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志愿精神在價值追求上有著高度一致性。它們都旨在激發社會精神力量、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是一種全面的價值觀念,旨在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而志愿精神則是這些價值觀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它通過志愿者的實際行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種從個體到集體、從局部到整體的正能量傳遞,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途徑。
志愿服務作為一種體現志愿精神的活動,是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工具。志愿者隊伍是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力量,更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各層面落地生根的重要推手。通過參與各類志愿活動,志愿者不僅在社會實踐中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也在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
在大學生群體中,志愿服務顯示其多樣性和靈活性。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社會服務,如支教、環保、關愛弱勢群體等活動,將抽象的核心價值觀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這不僅縮小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還促進從理念到信念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學習和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將這些價值觀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實現了價值觀的內化和情感共鳴。此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造性也值得關注。他們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創新方法和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更為有效。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分享志愿活動經驗、組織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服務項目等,這些都是創新實踐的表現。這些創新做法增強了志愿服務的影響力,也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及和實踐。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理念,深刻地闡釋了關于“建設什么樣的國家”的根本問題,為大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提供明確的方向。這四個詞不僅代表國家發展的目標,也反映國家治理的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內容。
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具有公眾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社會活動,對于引導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傳承道德和實現個人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大學生服務社會、回饋社區的方式。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大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社會問題,學習如何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從而加深對國家和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國家發展方向、培養政治認同的平臺。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大學生提高了對國家和政府的認同感,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背景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四大原則已成為構建理想社會的核心追求,同時也是引導大學生精神需求和價值取向的重要思想坐標。這些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組成部分,對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學校重視將這些原則融入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中,以確保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和實踐這些價值觀。
志愿服務作為學生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其內容、形式和載體雖然不斷變化和創新,但其核心目標始終未變,即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志愿服務不僅僅是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的具體行動,更是建立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公德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各種志愿活動,大學生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原則,從而提高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大學生必須恪守的基本價值準則。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各類志愿活動,大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刻體驗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的深層含義,并將這些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種實踐不僅加強其對這些價值觀的理解,還幫助其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
“愛國”作為個人道德規范的首要原則,在志愿服務中表現為大學生不僅關心國家大事,還積極通過實際行動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敬業”體現在志愿者對待每一次服務活動的認真態度和專業精神,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都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誠信”要求志愿者在服務中保持誠實守信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和活動要負責。“友善”體現在志愿者與服務對象、社會公眾以及同伴之間的和睦相處和互助合作。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可以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還促進其在現實中的深化與升華。
志愿精神是一種以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價值取向,它不僅體現個人的道德素養,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中深入宣貫志愿精神,首先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內容,不僅能幫助大學生理解志愿精神的重要性,也能讓他們認識到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志愿服務相關的講座、研討會,邀請經驗豐富的志愿者們分享他們的故事和體會,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其次,將志愿活動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和活動中,是確保志愿精神持續性發揚的關鍵步驟。學校可以組織定期的志愿服務,如社區服務、環境保護項目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志愿服務。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自己的行動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從而增強其對志愿服務的認同和持續參與的動力。另外,學校還應鼓勵學生參與長期的志愿服務項目,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問題,同時也能讓他們在服務過程中持續地學習和成長。學??梢耘c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學生提供持續的志愿服務機會。在這種長期的服務中,學生不僅能深化他們對社會問題的理解,還能建立對志愿服務的長期興趣。最后,學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和反饋機制,以確保志愿精神的持續性發揚。
志愿精神的全面傳播和培養在當今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模式,更是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全面體現。要實現志愿精神的全面傳播,首先,學校需要在課程設置中納入關于志愿服務的理論教學,這不僅涵蓋志愿服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深入探討志愿精神背后的價值觀,如何通過志愿服務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的統一。為了確保志愿精神的廣泛傳播,學校和相關組織需要采用多種傳播方式。利用學校的廣播、校報、社交媒體等渠道宣傳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分享志愿服務的成功案例及志愿者的個人故事,這樣的多渠道傳播不僅可以讓更多學生接觸到志愿服務的理念,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意愿。通過這種方式,志愿精神能夠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積極的、全面的影響,從而促進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此外,學校還可以與社區共同合作,通過組織社區活動、開展公共講座等方式,將志愿精神推廣到更廣闊的社區和公眾領域。這樣的合作不僅能增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系,還能讓學生在更加多元的環境中實踐志愿服務,理解不同群體和社區的需求,從而培養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志愿精神的傳播和培養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過程,需要學校、社區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
志愿服務的效果遠超過形式上的參與,其核心在于實現具體的目標并產生實際的社會影響。要確保志愿精神的目的性得以實現,學校和相關組織需明確志愿活動的目標。這些目標應是具體且量化的,明確反映志愿活動期望達到的社會效果。為了實現這些目標,組織者需要精心設計志愿活動,確?;顒觾热菖c目標緊密相關并能有效實施。志愿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應注重實用性和可行性,同時激發志愿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確保志愿精神的目的性達成,還需對志愿活動進行持續的監督和評估。組織者需跟蹤活動的進展,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以對活動進行調整和改進。最后,為了更好地實現志愿精神的目的性,學校應強調志愿服務的社會意義和個人責任。通過這些措施,志愿服務將不僅僅是參與者的個人成長機會,更是其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途徑。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還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姜長寶,任俊霞.志愿服務: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
[2]孫啟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3]蔡金杰,武娜娜.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9(3).
[4]卜云.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6).
[5]周曉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引領[J].高教學刊.2016(14).
[6]劉芳銘.高校志愿服務文化的價值詮釋與培育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5).
[7]丁帥.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價值觀培育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2018.
[8]趙曉達.當代大學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
[9]孫國利.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10]郝芳.新時代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時代志愿精神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編號:C202128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