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最近,我在讀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讀到一個故事,源自《漢武故事》。故事是說漢武帝乘輦車到郎署,見到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而且衣冠不整。漢武帝問他什么時候做的郎官,為何這么老。老者回答說:“臣姓顏名駟,江都人氏,以文帝時為郎。”漢武帝問:“何其老而不遇也?”大意是說,你為何這么老也沒有人賞識,獲得機遇升職啊?老者回答說:“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方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概括老者的回答,一句話:命途多舛!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也寫到過類似的人。史鐵生的一個朋友,坐了幾年牢,出來后不能與別人享受平等待遇。他苦悶極了,便練習長跑,盼望通過長跑成績來獲得解脫。第一年,他在春節環城賽上跑了第十五名,前十名的照片都掛在了長街的新聞櫥窗里,他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新聞櫥窗里只掛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沒有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新聞櫥窗里掛著前六名的照片,他有點兒埋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新聞櫥窗里卻只掛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幾乎絕望了,因為新聞櫥窗里只有一張環城賽群眾場面的照片。
造化弄人也好,機緣巧合也罷,總之,人生的好多事就是這么不可捉摸。然而,比浮沉跌宕的過程更撲朔迷離的是結果。前一個故事中,漢武帝聽完老者的講述后,“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終究給他升了職。而后一個故事中,史鐵生的朋友最后一次參加環城賽,以三十八歲的年齡又得了第一名并打破了紀錄。一個專業隊的教練對他說:“要是十年前發現你就好了。”朋友苦笑一下,什么也沒說,只是在傍晚又來園中(地壇)找到史鐵生,把這件事平靜地敘說了一遍。
好一個“平靜”!大凡有此經歷的人,都深諳這種“平靜”的滋味。這是與命運深沉對峙之后得失無我的一種淡定,是歷經劫難之后八風不動的一種默然,也是千帆過盡之后靜水流深的一種清寂。
人世間,誰和誰的生活都不同,誰也無法看到另一個人生活的內里,以及所經歷和所遭遇的一切。
多年前,高考前夕,一名學生由于緊張睡不好覺,焦慮極了。那時,他特別羨慕一名同學,那名同學不僅學習棒,還一沾枕頭就呼呼大睡,似乎高考對他沒有絲毫的影響。跟這名同學比,他覺得自己沒出息。若干年后,他和那名同學談及此事。同學哈哈一笑,說道:“你還不知道,我那時候有多痛苦。前半夜一碰枕頭就能睡,可是后半夜總早早醒來,聽著宿舍里此起彼伏的呼嚕聲,內心崩潰極了。”
你說誰比誰容易,誰又比誰強到哪里去。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我們還是需要一種精神。前些天,我看到一段短視頻,國外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端著飲料,突然滑倒在地板上。他的第一句話是:“地板太滑了。”第二句話便是安慰自己:“老兄,這就是生活。”然后,重新倒上飲料。是的,就像小男孩一樣,無論生活給了什么,都沒必要去抱怨。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認清了生活真相,依然要熱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