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江蘇太湖的熏豆茶,四川成都的蓋碗茶,浙江杭州的龍井茶,湖南的姜鹽茶,西藏的酥油茶,臺灣的凍頂茶……在這多姿多彩的茶世界,還有那道你或許沒喝過甚至沒聽過的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或其他植物嫩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用擂缽研磨后,沖開水或煮沸后飲用的養生茶飲。客家擂茶作為客家先民在遷徙、生產、生活中積累形成的一種飲食習俗,源自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客家擂茶習俗在全國各地客家人的聚居地都有保留,尤以贛南、閩西、粵北客家地區常見。不過,“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客家擂茶的配料選擇有差別,制作方法也各不同,口味多樣,功效不一。僅是贛南的贛縣、石城、興國、于都、寧都、瑞金等縣市,客家擂茶就各有各的特點。
比如素有“六縣之母”之稱的于都縣,一把現炒的秈米,一捧新鮮的茶葉,一掬芝麻,幾片橘皮,數顆八角,一撮花生米,幾滴茶油,就地取材,隨意添加,就能擂成一缽味道鮮美,香氣四溢,既能解渴又能充饑的擂茶。
在福建寧化等地,擂茶更接近古時“藥飲”,清熱解毒的艾葉、薄荷,降火防暑的金銀花、鳳尾草,清熱溫補的貢菊、杭白菊,通陽化氣的肉桂、川芎,諸多應時當季的青草類植物如魚腥草、車前草、苦菜、蔥等,都是制作擂茶的絕佳配料。
廣東揭西擂茶的配料則復雜得多,不僅有花生米、芝麻、茶葉、金不換、苦辣芯,還得炒些蘿卜干、甘藍菜、大蔥、青蔥、黃豆、樹菜,或者再配些瘦肉絲、蝦仁、魷魚等,這樣的擂茶吃起來甜、酸、辣、苦、咸五味俱全,讓人欲罷不能。
制作擂茶需要“三寶”——擂缽、擂棍和撈瓢。擂缽是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的厚壁陶缽,呈倒圓臺狀,大小不一;擂棍一般為油茶樹一類質地堅硬耐磨、有順氣作用的雜木,底部刨圓便于擂轉;撈瓢是竹篾編制的,用來清擂缽壁上的擂泥。
擂茶的關鍵,在于一個“擂”字。擂者,研磨也。擂茶時人們一般坐在矮凳上,雙腿夾住擂缽,手握擂棍沿著缽體內壁不停研磨、舂搗,直至所有原料全部擂成糊狀為止。再把滾燙的開水往擂缽一沖,隨著一股清香裊裊升騰,一缽熱乎乎、香噴噴的擂茶就制成了。再配些特色的燙皮、米粿、豆巴等地方小吃,就是一桌特色鮮明的“擂茶宴”了。
客家人向來熱情好客,請客人喝擂茶是最普遍卻又最隆重的待客禮節。但凡家有喜事或客人到來,主人當先以擂茶相待。平時鄉鄰農閑無事,也會聚在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客家擂茶實屬藥食俱佳、味中有味的保健養生好茶飲,深得客家先民的推崇喜愛,代代相傳延綿至今。過去“家家擂茶聲,戶戶茶飄香”,如今有些山村還保留著這頗具特色的擂茶習俗。
(江西? ?陸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