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睿佳/ 編輯 余璇

“扎實推進節能工作,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制定全國碳市場發展總體規劃”“推進綠電綠證交易市場走向成熟”……2024 年全國兩會期間,“綠色低碳”不只是能源領域代表委員的高頻詞,以“綠”為底色的聲音層出不窮。政府工作報告更是給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目標,展現了我國對于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決心。
尋求綠色發展,推動消費側節能降碳不可或缺。深入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1980年,我國已開始重視節能工作,并將其納入宏觀管理范疇,成立專門節能管理機構,制定并實施了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近期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的指導方針。
走過40 多年發展歷程,如今我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創造了世界現代化史上的“中國奇跡”。但我們也應看到,工業生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等多個主體間難以協調的矛盾也逐漸顯現。隨著第二產業占比的不斷提升,我國對能源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攀升,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利用問題在工業化進程中日益凸顯。
進入“十四五”時期,從能耗“雙控”到碳排放“雙控”,節能減排工作開始步入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節能優先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政策的制定也為引導和推動消費側節能降碳保駕護航。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出臺,再到《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制定,我國建立了一套統籌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的綜合性制度體系。

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實施節能減排十大重點工程,其中前六項重點工程都涉及消費側節能。
在能源技術進步與節能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多項涉及各行各業的節能減排技術,相關部門通過發布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目錄引導全社會推動能源技術進步,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大氣污染。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我國能效水平明顯提升。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0%,以年均約2.9%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6.2%的國民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化。煤炭消費比重從2014 年的65.8%下降到2021 年的56%,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同期從16.9%上升到25.5%,占能源消費增量的60%以上。全國超低排放煤電機組超過10億千瓦。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3.6%,替代散煤1.5億噸以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各行各業的多位代表委員就能效提升頻頻發聲,不僅反映了社會各界對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高度關注,也為我國開展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全國人大代表、吉電股份白山吉電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設備部副主任李文輝認為:“在‘雙碳’背景下,我們深耕清潔能源領域發展,探索以綠氫消納綠電、以氫基綠色能源承載綠氫的模式,努力把過去‘棄’掉的綠電儲存起來,助力制造業領域的節能降碳和能效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喻渝表示:“深化能效提升及能源供給技術研發,加強生態環保與修復技術研發,提升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水平,以實現鐵路的綠色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分析指出,應繼續加強區域間企業合作,通過創新研發、技術改造、工藝優化、智能化升級等舉措,提升能效水平,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深入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一方面要節能增效,另一方面,還須在消費側尋找更為切實有效的降碳措施,穩步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提出:“加快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電能替代,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到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達到30%左右。”
總覽全球的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化石能源占比仍遠高于電能的消費比重,我國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能源消費側實施電能替代,推動清潔電力的大范圍使用,以電為中心、電力系統為平臺,建設高度電氣化社會。”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分析,能源消費側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提高電氣化率可以降低能源消費側碳排放。
每年全球約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生活方式的選擇息息相關。實施電能替代,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引導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對加快能源消費側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議,要推進清潔高效燃煤發電,加快燃煤機組升級改造,推進電能替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提出,加快推動電氣化公路發展,助力可持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并建議為推動電氣化公路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應加強全國統一布局和運營管理,穩步有序打造綜合一體化全國電氣化公路網絡。
探討終端用能的電氣化,有一個繞不開的關鍵領域,那就是晉升為我國外貿出口“新三樣”之一的新能源汽車。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是推進能源消費革命的重要路徑。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958.7 萬輛和949.5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占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 年位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 萬輛,同比增長77.2%,均創歷史新高。
充電設施方面,據國家能源局新聞發布會介紹,截至2023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859.6 萬臺,同比增長65%。全國共有6328個服務區配建了充電設施,占服務區總數的95%。
“截至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2041 萬輛。”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指出,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充電服務網絡,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當前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的步伐須進一步加快。
面對新能源汽車每年數量急劇上升的情況,充電的便利性問題,以及電動汽車充電給電網帶來的負荷增量問題也變得尖銳,“新能源電力”與“新能源動力”的互動協同尤為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清晰指出,車網互動,以電動汽車為核心,結合能源互聯網技術,變成用能、儲能回饋能源終端。車網互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焦點,所以要推動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的雙向能量互動,為車網一體化制定長期的工作計劃和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提出,電動汽車可作為移動儲能單元,通過與電網融合互動,可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響應快的分布式儲能,為電力系統供需平衡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雙向互動。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建議,推動車網互動頂層設計,構建成熟商業模式,統一相關標準,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加速市場化推廣。
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可再生能源實力雄厚,綠電源源不絕。推動綠電消費,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減少能源對外依存度的重要措施。
章建華指出,持續擴大綠電消費,促進電力市場、綠證市場、碳市場有序銜接,做好綠證核發全覆蓋。
何為綠證?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闡釋:“發電項目發了綠電,核發機構會根據上網電量直接核發綠證,核發綠證通過綠證的交易平臺可以開展交易。有綠電消費需求的用戶、企業可以通過綠證交易平臺開展交易,購買綠證,證明自己消費了綠色電力。”
近年來,綠證推廣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2023 年8 月3 日,《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 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發布,旨在推動綠證對可再生能源電力全覆蓋。
1 月22 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24 年能源監管工作要點》提出,建立健全綠色電力交易機制,研究出臺綠電交易有關規定,逐步擴大綠電交易規模,著力解決企業購買綠電需求量大、綠電跨省跨區交易難等問題。加快推進綠電、綠證市場建設,培育綠色電力消費市場。
推動綠證核發、交易全覆蓋,為進一步擴大綠電供給、促進綠電消費奠定了基礎,進而有效帶動綠電消費市場活力。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引導全社會綠電消費,持續激發綠電消費潛力?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昇從完善規則、建立標準等方面給出建議:第一,完善綠證核發交易規則及實施細則,研究擴大綠電交易組織規模、增加交易頻次,滿足相關用能主體訴求;第二,加快建立基于綠證的綠電消費認證標準、標識體系和公示制度,強化綠電環境價值體現,擴大社會認可度,形成綠電消費對企業的利好效應;第三,推動以綠證為憑證計量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加快推動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補充方式、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等應用場景落地,構建用能主體主動消費的市場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建議,推進綠證綠電與碳核算、碳市場、碳足跡的有效銜接,推進電碳市場互通互認,擴充綠證綠電的應用場景,提升綠證綠電消費市場的活躍度,保障可再生能源的綠色低碳收益。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建議,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綠電綠證及交易管理機制,推進綠電綠證交易市場走向成熟,適時建立“配額制+綠證交易”制度,釋放綠電供需雙方發展潛力。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建立電網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加快完善綠色電力交易機制,避免出現同一個項目同時獲得多種環境權益的問題,消除綠色電力存在環境屬性“雙重計算”問題,提升中國綠證的國際認可度;加大力度在綠色電力資源富集區域開展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綠電交易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