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曲藝/ 編輯 王睿佳
“雙碳”目標下,綠色電力替代成為我國重要的降碳手段。那么,如何使其發揮更大效用?全國政協委員、中海煉化大榭石化副董事長王志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需加快建立健全綠電抵扣碳排放機制。
中能傳媒:今年全國兩會您重點關注哪方面內容?
王志良:我重點關注綠電交易市場的發展情況。當前,各國政府、企業、投資者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持續加大。聚焦國內,2021年9月7日,我國正式啟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有助于可再生能源實現環境價值,促進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長。
然而,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的綠電抵扣碳排放機制,全國電網平均排放因子計算和部分地方試點碳市場綠電抵扣核算規則未將綠電交易電量排除在核算外。從國內看,企業購買綠電須支付綠色溢價,但無法獲得國家對企業碳排放抵扣的認證,對企業購買綠電積極性產生較大影響。從國外看,國際貿易綠色壁壘持續加高,企業對綠電的購買需求不斷提升,但是國際上對綠電環境價值的唯一性也有越來越高的要求。綠電環境價值重復計算問題將影響我國綠電的國際認可度。
中能傳媒:在這方面,有哪些挑戰尚需應對?
王志良:首先,綠電交易為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提供了重要渠道,但當前機制對企業使用綠電降碳激勵不足。盡管國家明確認可綠電的降碳效果,但仍未出臺全國性政策統籌指導各地方、各部門認可企業在履約、考核時可以以綠電抵扣碳排放,導致企業在購買綠電時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企業降碳需要合理的成本收益。目前綠電相較火電通常有3—5 分/千瓦時的環境溢價,企業購買綠電需要支付額外成本。然而,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地試點碳市場允許企業購買綠電用于碳排放核算抵扣外,全國及其他試點碳市場控排企業購買綠電尚無法抵扣碳排放,不利于以市場機制促進社會綠色電力替代。
其次,使用綠電是提升出口產品碳排放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需要提升我國綠電抵扣碳排放規則的國際認可度。當前,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加速,引發全球貿易規則重塑。初步測算,未來至少會有價值2 萬億元的中國直接出口產品面臨碳成本挑戰。包括歐盟、RE100 在內的相關主體僅認可環境權益未被重復出售、轉讓和聲明的綠電,而目前我國全國及區域電網排放因子計算中尚未扣除已交易綠電,導致該部分綠電的環境價值被重復計算。
另外,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負責綠電、綠證相關管理,生態環境部負責碳市場、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市場的運營管理。綠電抵扣碳排放政策從地方試點碳市場向全國碳市場推廣過程中,需要解決電網排放因子同步調整及綠電、綠證交易與碳市場關聯等諸多問題,對主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中能傳媒: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王志良:建議一是加快出臺綠電抵扣碳排放政策,從碳排放統計角度制定消費主體購買綠電抵扣碳排放制度,從全國及試點碳市場角度制定控排企業購買綠電折算碳排放履約制度。二是加快發布將綠電交易對應電量排除的電網排放因子,有效提升我國綠電的國際認可度。三是從更高層面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針對此問題研究成立專題聯合工作小組,引入該領域外部權威專家,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加快解決政策出臺涉及的相關問題。
中能傳媒:請介紹下大榭石化在降碳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下一步的部署?
王志良:大榭石化堅持系統思維,全面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一是以存量項目為試點,建立全流程能量優化診斷機制。注重從全局考慮節能降碳的問題,從單個裝置走向系統全局,系統治理了全廠低溫余熱過剩問題,低溫余熱利用率提高16%,其中乙苯余熱回收項目被國家節能中心列為節能技術應用典型案例。二是注重節能降碳源頭防控,實現新建項目優生優育。以大榭石化四期、五期項目為例,通過在設計階段落實芳烴二甲苯分離耦合技術應用優化、DCC烯烴分離深冷替代吸收穩定工藝優化等措施40余項,實現綠色發展從源頭防控,預計全廠每年降低能耗15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萬噸,降低生產運行成本2.3億元,為國內大型煉化項目設計階段能量優化提供了實踐經驗。三是數字賦能,促進“雙碳”精準管控。大榭石化6套裝置實施了先進控制,重整裝置在國內首次應用了RTO在線優化技術,能耗績效實現在線預警,通過以上數字化應用實現了節能降碳精準管控。四是系統規劃清潔能源項目,統籌推進能源結構調整。2023年,大榭石化完成已建中控樓及在建五期項目新建辦公樓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總體規劃,預計總裝機容量5.05兆瓦。加大綠電采購力度,全年購買使用綠電0.5 億千瓦時。積極探索大型機組設備電氣化應用,通過芳烴裝置乙烯機、丙烯機電氣化應用優化,大榭石化電能占終端用能已達23.4%,較2022年提高了8%,為將來提高綠電應用比例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大榭石化將繼續加大節能降碳投入,在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提高設備能效和清潔能源比例、強化廢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深挖潛力,助力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