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業
陳行甲先生的大名對我來說如雷貫耳,他在巴東的事跡至今都令無數人熱血沸騰。同樣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出身的體制中人,陳行甲的事跡給了我很多鼓勵,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我的精神支柱和標桿。尤其是他2016年在仕途被普遍看好之際毅然決然轉身辭職,投身公益事業,令我有些唏噓的同時又無比敬佩他的勇氣和果敢。
認識行甲兄時,他已經是一個純粹的公益人。這些年,行甲兄為公益事業竭盡全力,經常在各地到處奔忙,我們的聯系也以微信為主。我一直在試圖把巴東那個嫉惡如仇、痛擊貪腐的縣委書記和眼前這個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公益人統一起來,但有些恍惚。直到讀到行甲兄的新書《別離歌》,我突然明白,金剛怒目和慈悲濟世能如此高度統一到一個人身上,源于陳行甲身上與生俱來的大愛。這種愛可以觸摸、可以感知,可以成為我們平常人內化于心的溫暖,可以成為每個人生命甚至靈魂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毫無疑問,陳行甲是一位純粹而執著的理想主義者,一位真正大愛無疆的人,一位平凡人間里真正熱愛生命的英雄。正如他創辦的恒暉公益基金會的宣言所說:社會并不完美,看清依然熱愛,知難仍然行動,是我們公益人的使命。
這是公益人陳行甲的生命態度,也是作家陳行甲的寫作態度。陳行甲的新作《別離歌》,以質樸的方式呈現這個時代里他從事公益“看清依然熱愛,知難仍然行動”的真實歷程。他運用平淡、舒緩、細致、娓娓道來的白描手法,以自己的深情去醞釀、去回憶、去描述那些真實生動的場景和人物,無時無刻不讓讀者感受到溫暖、愛和感動。

讀《別離歌》讓我多次淚流不止。書中所記錄的都是“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而他們的故事都與陳行甲有關,都是他在公益活動中遇到、熟悉和陪伴幫助過的人。比如被白血病折磨到最后沒有救回來的七歲的阿亮,骨髓移植后又反復感染幾度危重的小瑩,為孩子傾盡全力的小瑩父母和哥哥,心力交瘁的阿亮媽媽,冷漠而自私的阿亮及扎西的父親,抑郁癥患者雁子和籠罩在原生家庭陰影下的雁子媽媽,還有回鄉期間的辣椒銷售和父子親情等。不幸的生命各有各的不幸,無論是病魔的無情、病患家庭的無力,還是失去親人的心碎,這些人物無不令人心魂為之起伏,唏噓不已。書中每一個細節、小事都那么鮮活感人,咀嚼每一句話語、言詞都能催人淚下。如讀到阿亮的母親為了籌集孩子治療費用,“曾去做過一次性工作者”,真實地刻畫了一位母親的絕望和掙扎。
人性中蘊藏一種最柔軟,同時又是最有力的情愫——善良。正是這種善良讓每段救助都成為陳行甲和團隊不斷成長的動力。許多團隊成員的心路歷程也真切而打動人心,比如那個被冷漠自私的阿亮父親虐到懷疑人生的小史,那個善良深情投入阿亮世界里卻因心力交瘁而抽泣的醫護社工丹子,特別是那個因摯愛逝去而一夜白頭,卻毅然投身公益歷盡千辛萬苦尋找英雄孩子的桃子,都讓人無限感慨、動容!團隊成員們在陳行甲帶領下,共擔風雨,克服困難,也一起享受幫助生命、傳遞大愛的喜悅。
從表面來看,《別離歌》只是一部記錄陳行甲及團隊從事公益歷程的非虛構作品,但仔細閱讀,便會發現它是在邀請現代人一道去體驗一段擁有豐富人生意義的生動實踐,進而讓我們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由情感依賴和精神需要而構建的現實世界,它致力于還原一個個底層不幸生命命運起伏的真實現狀。生死離別、聚散無常、悲憫情懷、厄運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溫情……感動我們的,是愛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執著的力量,這就是陳行甲和團隊投身公益的初心,這一切與日月同在,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愛別離”是佛家說的人世“八苦”之一,人世到處都是離別,古往今來無不如此。一路上,陳行甲和他的伙伴們看到太多的努力與掙扎、太多的痛苦與絕望,也在對每個生命的無私幫助中看到太多的歡笑、希望與欣慰。他們與生死悲歡一路同行,把人間永恒的“別離”唱成一首感人肺腑的歌,唱盡了人間疾苦滄桑,也唱出了愛和慈悲的永恒真諦。
愛在恒久,來日方長。愿這首《別離歌》唱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愿愛的清暉永遠照亮每個生命的心房。
(源自“紅網”,標題有改動,內容有刪節)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