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宇
(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隧道施工現場地質條件錯綜復雜, 部分隧道存在淺埋偏壓破碎地段,增加了施工難度,加之開挖不規范、防護不到位等原因,易引起塌方冒頂事故,危及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 因此,深入研究隧道洞口淺埋偏壓段的施工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可提高隧道施工水平,促進隧道事業的長遠發展。
某高原鐵路隧道, 為普通中長隧道, 左右線設計間距為18~32 m,左線起訖里程ZK14+590~ZK15+687,長1 097 m,右線起訖里程K14+571~K15+676,長1 105 m。 隧洞為端墻式斷面,開挖尺寸5 m×4 m,支洞樁號0+000~0+020 段屬于埋深為5~30 m 的淺埋段,是本隧道的重難點施工部位。
在隧道進口段設置淺埋偏壓式明洞襯砌。 隧道左線進口端采用端墻式洞門, 邊仰坡設置長度為3 m 的φ22 mm 砂漿錨桿,統一呈梅花形布置,間距為1 m×1 m;設置網格間距為25 cm×25 cm 的φ8 mm 鋼筋網;噴射C20 混凝土,厚度為10 cm。明洞段襯砌采用C30 鋼筋混凝土結構,結合防水要求,在明洞外沿鋪設“土工布+防水板+土工布”;偏壓擋墻施工現場地基的基礎采用C20 混凝土施工成型, 承載力不低于250 kPa;明洞回填部分,采用的是“M7.5 漿砌片石(下部)+碎石土(上部)+黏土隔水層和種植土(頂部)”的結構組成方式。 偏壓明洞拱頂中心的填土作業以分層、對稱的方法依次進行,填土高度不超過3 m,壓實度不低于90%[1]。
淺埋偏壓隧道洞外處理的常用方法為:
1)削坡排水法:此法適用于土質圍巖,挖除偏壓側邊坡土體,減輕土體重量,并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側滑力。
2)減載反壓法:此法適用于山體偏壓程度不大的隧道,通過邊坡減載和明洞反壓回填的方法抵抗山體側滑。
3)支擋加固法:支擋結構包含抗滑樁、抗滑擋墻、預應力錨索等,通過特定的結構起到支擋作用,在處理淺埋偏壓地段時的應用效果良好,但成本偏高。
4)地表注漿法:此法適用于極破碎、穩定性差的圍巖,操作簡單,通過注入的漿液即可改善現場地質條件,但難以準確地預估注漿量,可能影響處理效果。
在本高原鐵路隧道工程中, 考慮到現場洞口石質圍巖的特性以及偏壓強度,從技術可行性、操作便捷性、成本可控性多個方面進行分析, 認為采用C20 混凝土抗滑擋墻進行支擋加固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可減輕明洞受到的偏壓力,阻止邊坡下滑,且成本較低[2]。
4.2.1 截水天溝施工
測量人員根據水溝中心線距邊仰坡開挖線5 m 以上的要求進行測量放樣,確定水溝的施工位置,清理水溝與邊仰坡開挖線間的原植被。 截水天溝采用坐漿法砌筑, 砌塊的大面朝下,砌體保持穩定,溝底縱坡不低于0.3%,斷面尺寸為60 cm×60 cm,壁厚為30 cm,材料采用M7.5 漿砌片石,根據截水天溝施工進度及時拌制砌筑砂漿,隨拌隨用,防止因長時間不使用而固結。上、下豎縫的錯開寬度不少于10 cm,砌縫寬度統一在2 cm 以內。 每隔8~10 m 設置一道沉降縫,用泡沫板填充,待截水天溝的強度達標后,取出縫內的泡沫板,填充瀝青麻絮至密實狀態。 截水天溝砌筑結束后, 覆蓋濕草簾并灑水養護7~14 d,使截水天溝有效成型。
4.2.2 土石方開挖
根據“由外向里、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和支護同步進行”的原則進行土石方開挖作業。 開挖前測量放線, 控制開挖范圍,避免超挖、欠挖。 人工和挖機配合,從上部開始向下分層清理表土。 邊仰坡土石方爆破采用淺孔臺階爆破開挖的方法,在設計爆破方案時,根據現場地質、地形確定最小抵抗線方向。開挖完成后,若滿足質量要求,則隨即采取支擋防護措施。
4.2.3 出渣運輸
為保障施工安全,加快出渣速度,出渣運輸時采取如下措施: 加強洞內排水與照明; 注重裝運渣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根據設備運行特性,準備足量的易損配件,以備不時之需;加強通風,使洞內保持清新的空氣;及時向施工便道灑水,避免揚塵。
4.2.4 邊仰坡開挖及防護
按自上而下的順序分層開挖洞口邊仰坡,每層高度為3~5 m,每層開挖后檢測邊坡坡度,并在開挖過程中預留核心土。 局部邊坡較厚,先用挖掘機開挖,預留20~30 cm 由人工修坡,再清理開挖過程中產生的雜物。 局部邊坡圍巖較硬,常規開挖方法的可行性差,采用風洞鑿巖機鉆眼,松動爆破,既保證開挖的有效性,又避免邊坡因爆破開挖而缺乏穩定性。 土石方用挖掘機裝渣,由自卸汽車運輸出渣。
邊仰坡開挖過程中及時采取防護措施,采用噴錨網防護的方法處理臨時邊仰坡、明暗分界處掌子面,按1.2 m×1.2 m 的間距梅花形布置長度為3.5 m 的φ22 mm 砂漿錨桿,掛設網格尺寸為25 cm×25 cm 的φ8 mm 焊接鋼筋網,噴射厚度為10 cm 的C20 混凝土,全面防護開挖部位。隧道分界里程至洞門里程處設置C20 片石混凝土擋塊,擋墻頂部用M10 漿砌片石進行防護。
4.2.5 仰拱施工及填充
全面清理隧底的虛渣和浮土, 用同級混凝土回填超挖部位,禁止用原土回填。 仰拱混凝土澆筑時,采用曲模技術,搭配自制鋼棧橋,一次澆筑成型。 待仰拱混凝土終凝后,開始填充混凝土。
4.2.6 偏壓擋墻施工
偏壓擋墻的基礎高度為155 cm,擋墻頂寬為60 cm,墻身高度為970 cm,采用C20 混凝土施工成型。 根據基礎寬度和墻身高度搭設雙排腳手架, 配套鋼管和拉桿, 用于穩固腳手架,由施工人員在腳手架上進行二次立模。 根據擋墻施工用料要求,在攪拌站拌制混凝土,通過檢驗后,用罐車運輸至施工現場,分層澆筑且各層高度不可超過2 m。 施工中在縱向每隔2 m 及時預埋DN100 的PVC-U 泄水管,方便排水。 經過偏壓擋墻施工后,待其實測強度達到設計值的75%時,可拆模,覆蓋草袋并灑水養生至少7 d,使偏壓擋墻固結成型。
4.2.7 明洞襯砌施工
以全斷面液壓臺車整體模筑鋼筋混凝土的方法施工明洞襯砌,采用C30 防水鋼筋混凝土,配筋方式為φ22 mm 環向主筋、φ16 mm 縱向鋼筋、φ8 mm 連接鋼筋。拱圈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才可進行二次襯砌的拆模作業, 拆模后檢查拱圈的背部,用砂漿找平不平整的部位,再鋪設土工織物和防水板,鋪設時搭接長度≥10 cm,采取錯縫搭接的方法。 土工布和防水板向隧道內拱背延伸≥50 cm[3]。
攪拌站拌制C20 混凝土,用罐車運輸至施工現場,泵送入模,每次澆筑層高為2 m,澆筑過程中用插入式搗固器進行振搗。 為保證洞門的成型效果,洞門模板縫應滿足“橫平豎直”的要求。
超前支護的基本流程是:首先用風動鑿巖機鉆孔,成孔后檢驗鉆孔質量,再由人工安裝超前小導管,外插角為12°,將其與鋼架焊接至一體,最后采用注漿泵注入水泥單液漿。 注漿參數根據試驗結果而定,未經許可不得隨意調整注漿參數。
小導管前端為尖錐形, 除管口500 mm 范圍內的管壁不鉆孔外,其他部分均按15 cm 的間距交錯鉆眼,眼孔直徑均為8 mm。
鉆孔后,向孔中插入小導管,尾端與鋼架焊接至一體,形成預支護體系。 施工現場存在軟弱圍巖地質段時,用鑿巖機將小導管沿鋼架打入孔中,對于地質條件較差的淺埋段,進行雙層小導管注漿加固。 注漿前,在現場進行壓入稀漿試驗,根據試驗結果確定地層的吸漿能力以及漿液在地層中的擴散能力,選擇合適類型的漿液,設定注漿量、注漿壓力等參數,按照試驗確定的方案進行注漿。 若現場施工條件發生變化,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注漿參數。 地下水較大時,按照水泥漿與水玻璃體積比為1∶0.5 拌制水泥-水玻璃漿液,及時注漿。
注漿前,向掌子面噴射厚度為5~10 cm 的混凝土,形成止漿墻。 注漿初期,注漿壓力相對較低,若注漿初期無異常,隨著注漿的進行而逐步增加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1 MPa)后,穩壓注漿10 min,保證注漿飽滿。 注漿結束時,進漿量明顯減少,通常在20~30 L/min。
根據工程要求,累計最大沉降量不超過17 mm、每日拱頂下沉量不超過2 mm、連續3 d 監測結果無變化時,拱頂沉降趨穩,可結束拱頂下沉量監控量測。 隧道洞口淺埋段施工結束后,連續監控拱頂下沉量,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拱頂下沉量監控量測結果
根據表1 可知,監控量測到第11 d 時,拱頂下沉量為0,且此后連續多日的拱頂下沉量均為0,滿足連續3 d 下沉量為0 的要求;隧道洞口總沉降量為8.5 mm,滿足總沉降量不超過17 mm 的要求;每日監測的沉降值均<2 mm,滿足每日沉降量控制要求。 總體上,各項拱頂下沉監控指標均符合要求,拱頂穩定可靠,在采用本文設計的施工方案后,有效控制拱頂下沉量,能夠以安全的方式順利完成隧道洞口淺埋段施工作業,實踐表明本工程采用的隧道洞口淺埋段施工技術具有可行性[4]。
綜上所述,隧道施工條件復雜,隧道洞口可能存在淺埋偏壓的情況,施工單位應考慮到施工條件的特殊性,根據現場地質、地形、水文等基礎條件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規范進行開挖、支護、填充各項工程活動。 在本文中,結合實例分析了高原鐵路隧道洞口淺埋段施工要點,有效控制了拱頂沉降量,提高了洞口淺埋段的施工質量。 工程采用的施工技術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