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進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7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建筑質量的不斷關注, 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施工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環保的建筑模式逐漸成為工程領域的熱門選擇[1]。 然而,其特殊性導致施工過程中的事中質量控制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挑戰。 傳統施工管理方法在適應這一新型建筑模式時存在明顯不足, 依賴于主觀判斷,易受個體差異和主觀偏見影響,導致質量控制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靠性。 由于疊合板施工涉及多個工序,傳統方法難以全面系統地進行質量控制,可能導致施工質量下降。 本文引入DMAIC 流程作為一種系統性、數據驅動的質量管理方法,以蔡家組團L 項目為例,運用DMAIC 流程深入挖掘事中質量控制潛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驗證其在提升裝配式建筑施工質量中的有效性。 期望研究能為推動裝配式建筑疊合板施工的質量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為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新思路和方法[2]。
第一,在混凝土漿料配比問題中,配比不合理是導致疊合板漏漿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先,水灰比過高可能使混凝土過于液態,難以維持在疊合板間的穩定性,易導致漏漿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優化水灰比, 確保混凝土既具有足夠的流動性又能夠維持結構的穩定性。 相反,水灰比過低可能導致混凝土漿料黏稠,難以充分填充疊合板的空隙,增加了漏漿的風險。 調整水灰比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以確保漿料既有足夠的黏性填充空隙,又能保持合適的流動性。 此外,材料混合不均勻也是潛在問題,可能導致漿料中存在顆粒團聚,使施工過程中難以實現均勻澆筑。
第二,在施工工藝與技術問題中,澆筑工藝不當是疊合板漏漿的關鍵因素。 首先,澆筑速度和方式的不一致可能引發漏漿問題。 快速流動的漿料可能形成氣泡,而緩慢流動的區域則可能導致漿料不足,增加了漏漿的風險。 保障整體結構強度和密封性的關鍵在于漿料在疊合板的空隙中充分填充。 如果未能實現充分填充,可能導致結構不牢固,增加漏漿的風險。 這樣的未充分填充可能在結構承載時形成薄弱點, 同時也可能使漿料未能緊密貼附疊合板表面, 進一步提高了漏漿的可能性。 因此,確保澆注工藝的一致性、流動性和充分填充是預防疊合板漏漿的關鍵步驟。
第三, 施工人員技能問題也是疊合板漏漿的主要挑戰之一。 首先,不熟練的工人可能由于缺乏培訓和實踐經驗,未能正確掌握疊合板澆筑技術,增加了漏漿風險。 解決方案包括提供系統化培訓計劃以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其次,缺乏對漏漿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處理能力是另一個關鍵問題。 工人可能無法準確識別漏漿跡象,同時缺乏處理經驗,需要加強培訓和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以確保漏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第四,如果設計團隊沒有使用BIM 軟件,意味著他們無法充分模擬實際施工情況。即使使用了BIM 軟件,如果設計在深化階段沒有充分考慮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 或未充分考慮施工挑戰和與其他結構元素的交互影響,也可能導致設計不足。
DMAIC 是六西格瑪方法論的核心實施模式, 分為5 個關鍵階段:定義、測量、分析、改進和控制。 首先,在定義階段明確定義問題和項目目標。 然后,通過測量階段收集準確數據,隨后在分析階段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 接著,在改進階段制訂并實施解決方案。 最后,在控制階段確保改進的可持續性和可控性。 該循環過程使團隊能系統解決問題、提升業務流程效率,達到組織目標[3]。
研究以蔡家組團L 標準分區小學為例, 在項目中對疊合板施工質量進行考察。 在施工準備過程中,為確保疊合板施工質量,施工總包方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措施。 首先是要求項目負責人持有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 特種作業人員憑有效期內的特種人員上崗證上崗。 對施工現場的“八大員”也規定了持證上崗的要求,以提升專業水平和操作標準。 此外,強調了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定期培訓, 采用內外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以不斷提升職業技能水平。 通過全面的管理制度,施工團隊保證了進入工地的員工都持有上崗證, 才能對疊合板的質量有所保障,確保工程達到預期高質量水平。
為確保疊合板施工質量和精度, 施工總包方需在機具方面采取細致的控制措施。 在疊合板吊裝階段,施工總包方應精心選擇塔吊,確保其起重能力滿足吊裝需求,并覆蓋整個安裝區域。 維保工作每月由專業的第三方機構承擔,以保障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疊合板安裝過程中,使用準確可靠的監測儀器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防止誤差的積累,施工總包方會定期審查監測儀器的標定證書。 這一細致的控制工作旨在最大程度降低塔吊和監測儀器引發的潛在問題, 確保疊合板的安裝質量和精度達到預期水平。
為解決疊合板材料問題, 施工總包方已采取一系列切實措施。 首先,建立了詳細而全面的疊合板進場驗收管理制度,涵蓋了從疊合板進場到出庫的各個關鍵環節, 并對其進行了詳細規定和嚴格管理。 在執行中,材料員負責對疊合板進行質量檢查,并填寫驗收記錄表。 對于不合格的疊合板,要求立即進行退場處理,以確保施工現場的材料質量符合驗收標準。 在施工現場, 確保疊合板驗收結果符合驗收記錄表中的各項指標,以保證其在實際應用中達到質量標準。
疊合板施工方案的全面管理流程(見圖1)始于技術負責人的責任。 技術負責人負責編制方案,確保其符合相關標準和項目需求。 然后,方案提交公司進行審核,公司審核團隊全面評估方案的合規性,包括法規、質量要求和安全標準等方面。一旦公司審核通過,方案隨即提交監理單位進行審核。 監理審核團隊審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規性, 并提出必要的建議和改進意見。 通過公司和監理的審核,技術負責人對方案進行詳細的交底,向管理人員闡述方案的關鍵要點、施工步驟和安全措施等。 最終,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方案的實施過程,確保施工按照方案要求進行。 他們需持續關注工程進展,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向技術負責人報告。

圖1 方案管理流程圖
在疊合板深化設計過程中,設計管理人員至關重要。 審核工作涵蓋多個方面, 設計優化階段重點考慮疊合板厚度、形式、不出筋和預留線槽布置,以協調各專業需求。 為提高深度與精度,使用BIM 軟件進行可視化建模,解決各類問題。
在蔡家組團L 標準分區小學項目中,進行了對20 塊疊合板的施工質量抽查研究,并對這些抽取的疊合板進行實驗。 首先,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從各個階段隨機抽取了20 塊疊合板,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施工質量抽查。 這包括對連接節點、厚度、形式等關鍵方面的檢查,以確保施工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 接著,針對這20 塊抽查的疊合板,進行了實驗研究。 實驗包括改進前和改進后兩個階段,以便全面觀察質量的變化。 實驗涵蓋了對疊合板的力學性能、耐久性以及其他關鍵特性的測定,以獲取詳細的數據。 疊合板的漏漿點數量改善前和改善后的變化如圖2 所示。

圖2 疊合板的漏漿點數量變化
如圖2 所示,改善前的疊合板漏漿情況存在明顯問題,具體而言,漏漿點的數量最高可達6 個,最少也有2 個漏漿點,這清晰地表明當前的生產能力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呈現出較大的改進空間。 改善后的情況顯示,單塊疊合板未出現無邊界點超出的情況,最高漏漿點數量降至2 個,大部分疊合板僅有一個或者完全沒有漏漿點, 進一步強調了改善措施在提升生產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對于過程Y(單塊疊合板漏漿點數量)的定義、改善和控制階段的統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后, 圖3 呈現了一系列關鍵觀察結果。 首先,在改善前,疊合板漏漿點數量的浮動范圍相當大,而改善后呈現出顯著減小的趨勢,這清晰地反映了改善措施對于提升生產穩定性的有效性。 其次,改善前的漏漿點平均數為3.53,高于目標值2;而改善后,漏漿平均數下降至1,顯著低于目標值,驗證了漏漿問題得到了實質性改善。 這些觀察結果強調了改善階段的實際成效, 證實了質量控制的有效實施。

圖3 改善前后疊合板的漏漿點數量I-MR控制圖
在裝配式建筑中,疊合板作為至關重要的結構元件,在項目實施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本研究運用DMAIC 流程對裝配流程進行質量監控, 以蔡家組團L 標準分區小學項目為案例進行施工質量研究。 通過對20 塊疊合板進行抽查和實驗,研究發現改善前存在明顯的漏漿問題, 其中漏漿點最高可達6個。 通過引入改進措施,漏漿數量顯著減少,統計數據分析進一步驗證了改進的實質性成效, 漏漿平均數從改善前的3.53下降至1,顯著低于目標值2。 未來還需要考慮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以全面評估不同方案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