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1年國家工信部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7月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將大力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2022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目前,“專精特新”的發展已列入國家政府層面的計劃。據此,介紹了“專精特新”的概念,并針對“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方向、企業培育發展現狀,以及企業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創新
中圖分類號:U466 收稿日期:2024-02-15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4.003
1 “專精特新”的概念
關于“專精特新”,浙江大學郭斌教授用一張圖簡潔明了地說明了這個概念,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專精特新”政策的目標是促進中小企業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以及新穎化,加快培育一批能夠專注在細分市場、聚焦主業且自身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不斷增加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壯大產業,以此提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快速、數量眾多、最具活力,在此背景下,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是中國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1]。
2 “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方向
“專精特新”概念提出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變成國家層面對中小企業發展確定的方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造成了國際貿易巨大的變化,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對中國所需要的核心零部件無理控制,促使我們獨立自主、奮發圖強。
筆者所在的杭州愛知工程車輛有限公司是一家特種車制造廠家,疫情期間因為上述原因導致進口的核心零部件交貨周期長,過去3個月到貨的進口件延長到了6個月。部分零部件甚至短缺,那時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國有這些零部件的供貨商。為改善這種供貨狀態,公司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國產化,不斷開發出新產品,實現部分零部件國產替代。現公司被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授予“專精特新”企業。
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包括41大類、191中類、525個小類,其中有220種工業產品產值居世界第一。但是對照中美制造業利潤率發現,中國的利潤率只有2.5%,而美國的利潤率則達到了12.2%。這個數據說明,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結構偏低端,而美國的制造業比較高端,技術先進、工藝復雜,較難模仿[2]。
在此背景下,我國需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對“專精特新”企業而言,補短板是當下之需,鍛長板是長遠之策,企業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選擇合適的產業路線和經營模式。
目前,“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醫藥、儀器儀表、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企業地區分布受產業基礎等因素影響,呈現“東強西弱”的分布狀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等產業基礎好的地區。
3 “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發展現狀
從專精特新概念首度提出到2023年8月,我國已培育了五批共12 950家的“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培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果,這既得益于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續加碼,又離不開市場參與主體的增多。截至2023年8月31日,國家級“專精特新”上市企業共計956家,上市板塊以科創板和創業板為主。其中科創板中,專精特新近兩年上市企業數量占全部數量的41.77%。“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承擔起中國制造業價值鏈與供應鏈中“填空白”“補短板”的歷史重任。
據SFPII研究顯示,截至2022年底在北交所上市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其2021年度的平均毛利率水平約為33.7%,其中“專精特新”企業的平均毛利率水平約35.02%,略高于總體水平(圖2)。
由此可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產業轉型勢在必行,這是“專精特新“企業肩負的使命,進一步集聚創新要素、促進知識產權應用,持續推動制造業邁向高端化。
4 “專精特新”企業未來發展前景
華為芯片事件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堂課。歐美國家為了阻撓中國的高速發展,通過阻止向中國出售先進算力芯片的手段制造技術壁壘。芯片斷供只是冰山一角,高端制造業所需的很多創新發明、新技術、新工藝,歐美國家都對中國實行了封鎖。新的時代呼喚中國制造業獨立自主、奮發圖強,“專精特新”企業就是創新的“尖兵”。
筆者在2023年中考察了浙江省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現這些企業雖然有的在行業中已深耕了二三十年,有的成立僅僅兩三年,但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有自己的專利,有的技術在國內遙遙領先,有的甚至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研發投入占比均較大,年增長幅度十分驚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17日湖南長沙山河智能考察時說:“創新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也是今后爬坡過坎必須要做到的。關鍵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政府希望通過扶持“專精特新”企業的健康發展來助力中國制造業的騰飛,將中國由制造業大國轉變成制造業強國。“專精特新”企業任重道遠,“創新、創新、創新”,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快速推進中國制造業從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昌年,梅強.“專精特新”與小微企業成長路徑選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26-130.
[2]李金華,我國“小巨人”企業發展的境況與出路[J].改革,2021(10):101-113.
作者簡介:
俞沉,男,1969年生,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工程機械、專用車輛生產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