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它不僅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更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傳說,大海的盡頭與天河相連。每年農歷八月,在天海交接的際線間,會有仙人乘槎(木筏)自海上漂浮而來,一期一會,從不失約。元代,生活在蘇州的鑄銀巧匠朱碧山將這個奇幻瑰麗的傳說化為精美銀器——銀槎杯,槎上仙人仰望星河,一眼千年。如今,吳文化博物館匯聚好奇心與想象力,以戲劇的形式將國寶級文物銀槎杯從沉睡中喚醒,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漫美好繼續講述下去……
編排《尋槎記》
2023年年初,一部原創戲劇《尋槎記》在吳文化博物館的公共空間上演,戲中的漁村一隅,一名尋找創作靈感的匠人、一位尋找人生意義的書生,碰撞出感物致知的哲理,這是一則既生活化又超脫于世俗的故事,也是關于吳地文物的再想象。《尋槎記》的靈感,來自吳文化博物館館藏文物——元代朱碧山造銀槎杯,槎上老者神態怡然,乘槎凌波,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生發出無限的想象和思考,吸引了一群歷史與文博愛好者。
參與這部戲的演員均非專業演員,而是吳文化博物館演繹社的社員。作為演繹社的首個原創劇目,從劇本撰寫到道具制作,從節目編排到演出,社員們全程擔任主創,一筆一墨、一物一置,都經過大家的細致考量。此外,《尋槎記》也是吳文化博物館與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合作的平行課題,藝術學院的專業戲劇老師和同學共同參與戲劇的籌備,給演繹社社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基礎戲劇訓練,館方則對戲劇給予學術及技術方面的指導。
兩年前,《尋槎記》開始籌備,談及那段時光,負責導演和統籌工作的社員孫青依然感慨太難了。演繹社社員來自各行各業,周末時間,大家會聚在一起排練,新冠肺炎疫情緊張時,需要上班或值班乃至跨城的社員,出行便會遇到阻礙。當有小伙伴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到館,排練進程更加受到挑戰。最困難的時候,大家就采用線上排練,以保持對劇本的熟悉度。
經過一年的輾轉實踐,《尋槎記》終于落地成戲。演出結尾,一塊十米長的白布從二樓垂落至一樓舞臺,一束光在布面上投射出銀槎杯的剪影。孫青禁不住眼角濕潤,她知道這背后是所有社員和館方工作人員懷揣同一份熱愛,在文物編創之路上的同向奔赴。正如戲中朱碧山和書生兩個人物,在追求理想和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的堅持、抗爭與執著。
在博物館里“飆戲”
吳文化博物館事業發展部主管李爽表示,博物館牽頭創設演繹社的目的并不在于創造出多么專業和驚艷的舞臺,而在于讓普通人在博物館里享受舞臺的快樂,在創作中對文物、歷史有更深的理解。通過《尋槎記》,能為觀眾呈現吳地國寶的另一種解讀,將中國匠人高超的技藝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傳遞給更多人。2023年4月,《尋槎記》入選中國文博發展創新峰會出品的第一季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創新事件”。
吳文化博物館還圍繞銀槎杯進行了一系列創作:館內工作人員原創填詞演唱的《槎游紀》,唱響天上人間的浪漫際遇;結合銀槎杯等館藏國寶開發線上尋寶小游戲,讓歷史知識充滿趣味;聯合青年藝術家開展的“國寶計劃”,融合動漫等時尚元素,再現文物故事,其中,以波普藝術、彩色噴繪等當代視覺元素描繪的銀槎杯,讓乘槎駛向銀河的老人成了一位“潮人”……“經過再創作后,這位乘槎老者的人設更加完整,銀槎杯及其背后的故事也更加深入人心。”
除《尋槎記》外,演繹社還以館藏文物“雙鸞瑞獸紋銅鏡”為原型,編排了原創短劇《身臨其“鏡”》;創作了短劇《水》,講述了人與自然環境從抗爭到和諧相處的故事。
每周六下午,吳文化博物館都會開展各類體驗性的演繹工作坊,包括詩歌、舞蹈、劇本圍讀、環境戲劇等,其中,環境戲劇是在展廳里開展的高度結合展覽內容的戲劇,它打破舞臺邊界,讓觀眾沉浸式地關注展覽與人物的關系。經典戲劇工作坊則是演繹社社員和參與體驗的觀眾非常喜歡一項活動。“大部分觀眾可能很難有機會看到莎士比亞之類的經典戲劇,而我們的工作坊則以經典選段為切入,作為普通群眾的入門和引導。對演繹的人來說,在戲劇中還原經典或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創作,都是一種學習和成長。”李爽說。2023年,演繹社開展了七十余場演繹活動,目前注冊成員已經達到五十余人。
在文化長河中擺渡
2023年4月,一群來自蘇州碧波中學凌波戲劇社團的初中生將《尋槎記》進行了改編演出,五百余張觀演票一售而空。能在博物館里“飆戲”,孩子們很興奮,扮演書童的孩子說,社團活動盡管很辛苦,但這是他最開心的一段時光,還收獲了友誼,這是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尋槎記》青少年版還獲得了蘇州市第七屆中小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戲劇展演中學組一等獎。
兩年前,正是基于博物館演繹與學校戲劇教育方面的契合性,吳文化博物館與碧波中學從博物館演繹入手,開啟了館校合作的新模式。博物館走進學校,開設戲劇工作坊,孩子們在了解文物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分組進行創作,最終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展示。孩子們有時也會參與環境戲劇的排練和展演。凌波戲劇社團目前又創作了一部新劇《流水》,根據吳文化博物館館藏的戰國古琴演繹而來。李爽表示,“創新戲劇是對課堂的補充和延伸,通過館校合作,孩子們的知識面更豐富了,眼界開闊了。在排練《尋槎記》時,孩子們還近距離觀察了銀槎杯文物,這種體驗是在校園中感受不到的。”今年,吳文化博物館與碧波中學的館校跨學科實踐合作項目獲得示范項目獎。
現在,有更多學校向吳文化博物館表達了合作意向,吳文化博物館也期待探索更廣泛的教育合作模式,通過戲劇與博物館的緊密聯系,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讓博物館真正成為文化空間,輻射本地乃至周邊市民,成為提供公共文化活動的社交空間。
有人說,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它不僅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更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而借助戲劇演繹,吳文化博物館以一種更輕松、靈巧的姿態,有如撐一只木筏,擺渡人們在文化長河中沉浸式漫游,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歷史、觀照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