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蔞蒿是生于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作‘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边@是汪曾祺在《故鄉的野菜》中有關蔞蒿的描述,他接著又說,“所謂‘極清香’,很不具體,嗅覺和味覺是很難比方,無法具體的。昔人以為荔枝味似軟棗,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所謂‘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蹦銜氲酱核幯校V蒿的清香也隨波一陣陣地蕩出來。
南京的蔞蒿又叫蘆蒿,以江心洲、八卦洲的最為出名,八卦洲號稱“中國蘆蒿第一鄉”。以前,周邊沿江沙地盡是蔞蒿,現在已很難尋覓了。為了聞到“新漲春水的氣味”,我們來到八卦洲踏青。到了小島的中心,先是在陌上花渡溜達一圈。這里春花尚未開放,沒什么游人,地上野菜只有婆婆納、繁縷、茜草、蒲公英等數十種。婆婆納是絕對的優勢品種,樹下、河堤上鋪得滿滿的,太陽出來,藍色的小花綻放,若星星閃爍。還有寶蓋草也有成片的,還未到花期。等到花開時,寶蓋草玫紅的小花,放大看,葉片如傘,傘下的一圈小花朵猶如一圈站立的小田鼠,很有趣。
得知上壩村有種蘆蒿的,我們沿著小江北岸一路西行。便到了“八卦洲上壩農莊”,中央水塘外,全是整齊的蔬菜大棚,種的全是蘆蒿。掀開門簾,只見一片艾葉模樣的青蔥羽葉撲面而來,太漂亮了!這里的蘆蒿分批種植,有的大棚已收割,有的才出小苗。蔞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上有節,野生狀態下,每年冬天從根狀莖上的節上抽芽長根。我們看見有的田撤了大棚,地里長著蔞蒿的幼苗。
“這片田就是蘆蒿的種田。”農莊里的小劉告訴我們,“蘆蒿能長到1.5米左右,到了八九月份,將它的莖切成段,進行育苗,之后再把小苗移栽到大棚里?!痹瓉硖J蒿不是種在水田中的。小劉說,種蘆蒿的地要用水澆透,移栽幼苗時,要用專用工具在土上打洞,然后把苗移栽下去。蓋上大棚后,水分蒸騰到棚頂上又落下,在大棚這個空間中循環,就不用澆水了。“冬天最早上市的是紫稈蘆蒿,最接近野生品種,現在種植的是青白稈的和青稈的蘆蒿?!?/p>
我告訴她,我們想找真正野生的蘆蒿。她說,難了,之后又反問我:“你真的覺得野生的好吃?我們覺得土腥味太重,不如我這個青白蒿?!毙⒌脑捵屛蚁氲剑涸耘嗟牟耸咭欢ㄝ斢谝吧膯??
先民們沒有科學知識,但他們在采集的過程中一般會避免吃過于苦澀、過于麻和味道奇怪的食物,因為這樣的食物往往含有對人不好的成分,所以非要吃這樣的野菜,都要通過浸泡、鹽漬、焯水才吃。現在,采集野菜的種類十分有限,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各地的野菜種類都差不多,人們采集的都是安全可靠的野菜。現在野菜蔬菜化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們能吃到的蔬菜種類多了。有科學家推算過,如果沒有農業,地球只能支持大約3000萬的采集者。其他人怎么辦?所以我們只能在春光明媚的天氣里做做采集者的夢,甚至在大棚里采集。
蔞蒿是菊科、蒿屬的植物。這個屬的植物有350多種,我國有186種。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艾蒿、青蒿。蔞蒿多生于水邊堤岸或沼澤中,是蒿屬唯一的挺水植物。野生種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等省區。
最早記錄蔞蒿的是《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薄读魃澈又v詩經》中說這里有一個比喻:雜樹林中有各種柴火,我只喜歡你一個楚(楚即黃荊條,上好木柴)??梢娛V和楚是作者寄托深情的那個草木。這個樵夫也是個深情的現實主義者,想到追不上人家,女子總要出嫁,就喂好自己的馬,把新砍的柴給她馱去,做一份賀禮。
蔞在這里是給人吃的還是給小馬駒吃的呢?蔞蒿開花結實之后,植物纖維增多,可做柴薪使用。據動植物漢名訓詁研究者高明乾先生說,蔞蒿的古名較多,古人稱它為“購”“蔏”,意為通過商賈購買才能得到,買這個嫩草應該是給人吃的吧?!笆V”言其高,有樓高之意。
蘇軾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睋甲C,當時人們正是用蔞蒿與河豚一同燴羹,古人認為,蔞蒿有解河豚之毒的作用?!侗静菥V目》說蔞蒿有“利腸開胃,殺河豚毒”的作用。過去吃河豚一般用菘菜、蔞蒿、狄芽一起烹煮,就像現在常用秧草一樣。
《紅樓夢》第六十一回寫到晴雯要吃蘆蒿,柳家的忙問,是肉炒雞炒?小燕說,葷的因不好才另叫你炒個面筋的,少擱油才好。看看這有多講究。北京并沒有蔞蒿吃,人們揣測這是曹雪芹的金陵憶舊。面筋若是市場買的還好說,如果是自己做可是真麻煩。這段文字中,柳家數落丫頭們,說她們平常吃得太好。提及的食物有細米白飯、肥雞、大鴨子、雞蛋、豆腐、油鹽炒枸杞芽等。
蘆蒿也是救饑的野菜,《救荒本草》《野菜譜》都寫過它。饑荒年代,人們不僅吃葉吃莖,連白色的根也刨出來吃掉。因為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蘆蒿也做藥材使用。
范成大有詩曰:“白魚出水臥銀刀,紫筍堆盤脫錦袍,捫腹將軍猶未快,棹船西岸摘蔞蒿?!边@樣的情景恐難以再現了,或許遠方的沙洲中,仍有亭亭玉立的蘆蒿。
從明朝開始,南京人開始大吃特吃蘆蒿。南京人喜用香干或臭干炒蘆蒿,臭干炒蘆蒿似乎更為出名,也有用肉絲炒的。江西的鄱陽湖地區盛產蘆蒿,他們喜用臘肉爆炒。高明乾先生是河南偃師人,他回憶兒時吃的蘆蒿是嫩苗,用清水浸泡,再用鹽略腌,去除苦澀味,爆炒后澆上麻油吃,極香美。在南京吃過鱖魚湯里放蘆蒿的,奶白的魚湯中飄著碧綠的蘆蒿稈,味道并未融合,倒像是燒好魚湯后,再把蘆蒿擱進去的,很好看。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